任勇等人不得不走,因為軍中首腦華楓c朱洪竺c陳近南等人,正結伴而來,目標正是弓箭營。
小打小鬧c強吃強喝的“小混混”,怎敢與剛正不阿c鐵面無私的“大清官”碰面?
自然是退避三舍為妙。
何況,已然吃了人家十數壇美酒。
“做人留yi線,日後好相見。”
此時不溜,更待何時?
華楓等軍中首腦,相比任勇之流,當然氣場要大得多,做法也要好看得多。
至少,他們碗中有酒!
雖然只有半碗,那也比任勇等人的空碗,要好看得多。
這樣,才有那麽點敬酒祝賀的意思。
而且,華楓等人並未急於喝酒,而是先說了yi些祝賀c希望c感謝之類的話語,方才提議與弓箭營的全體兄弟共進yi碗酒。
直到此時,弓箭營的yi眾兄弟,終於才有酒下肚!
當然肖雲c蔣不清等為數不多的將領除外。
他們已然喝得足夠多。
因為,之前的數波“來賓”,都是目標明確的“圍攻”他們那yi席將領。
客人如此,主人又怎好“沒事找事”的自己叫上他人同喝?
這不是擺明了打客人的臉麽?
眼瞅著空酒壇越來越多,鼻聞著空中的酒香越來越濃,弓箭營yi眾兄弟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只能眼巴巴的乾瞅著,任憑肚裡的酒蟲來回翻滾c東奔西走。
有那麽多重量級的客人在場,他們怎能不顧忌形象?怎能不給肖雲c蔣不清兩位將領面子?
因此,他們對華楓等人的到來,心裡異常感激。
與之前數波客人到來時的心態,截然相反。
由此可見,做成yi件事,方法很重要。
雖然也可以殊途同歸,但實際效果卻是大不相同。
同樣是“打秋風”,華楓等人卻做得和風細雨,不但讓人心甘情願的獻上美酒,完了還心存感激。
而任勇c劉猛等人,卻表現得太過急切,太過不近人情。只求自己痛快,不管他人死活。
這樣的來客,哪個主人會喜歡?
華楓c朱洪竺等yi眾“貴賓”,與肖雲c蔣不清等主人相談甚歡。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空酒壇在不知不覺中增多。
不過短短半個時辰,弓箭營yi百五十壇烈酒,竟然點滴無存!
而華楓等人所在之席,竟喝了二十壇之多。
細算下來,差不多每人兩壇下肚。
直到華楓yi行心滿意足的離去,直到再無酒可喝,肖雲c蔣不清等yi眾將領才幡然醒悟。
原來,這幾位首腦是來騙酒喝的啊!
難怪連平日甚少開口說話的萬雲龍c唐華明c崔尚仁,也yi反常態的嘮起了家常,聊起了武功,竟然是意在烈酒。
可笑,自己之前還感覺受寵若驚呢。
如此手段,防不勝防啊!
不過,相較任勇等人的亂喝yi氣,與萬雲龍等人的閑聊也算有所收獲。
他們在武學上,的確有yi些獨到的見解。yi番探討下來,倒也有所感悟。
有失才有得。
顯然,弓箭營的yi眾將領,所得遠遠多於所失。
對於武者而言,能獲得武道的感悟,當然重要無比,又豈是些許美酒所能比擬的?
或許,這是華楓等人故意為之?
目的,就是借機點撥,助其提升。
也算是對弓箭營表現出色的yi種變相獎勵。
或許,不過是沒話找話?
目的,就是“吃大戶”。
無論何種情況,其結果是雙方各取所需c皆大歡喜。
人均酒水最足的弓箭營,都已無酒可喝,其余各路軍馬當然早已無酒。
於是,吵吵嚷嚷的會餐晚宴,很快就已結束。
耗時不到兩個時辰。
這恐怕是參與人數最多c耗時卻最少的yi次宴會。
可見,酒對軍營c對會餐之重要性。
所謂“無酒不成席”,正是如此!
雖然大多數人意猶未盡,但仍然對華楓c對錢不多心存感激。
畢竟,值此非常時刻,仍能聚眾飲酒,委實太不容易。
既要有人想得到,又要有人做得。
二者缺yi不可。
經過yi事,華楓c錢不多兩人,在眾人心中的分量,再次得到提升。
重要的是,抗清義軍的凝聚力,再次得到增強。
“花花轎子眾人抬。”
每個人心中,都有yi杆屬於自己的秤,用其衡量萬物,審視自我。
yi心為人者,人皆擁之。
事事設身處地者,人恆敬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是此理!
烈酒雖然不多,但很多人也是喝了個五分醉。
像任勇c劉猛這樣厚著臉皮四處“打秋風”者,更是有了八分醉意。
即便大閱兵中未能勝出的隊伍,每席也能享有烈酒yi壇。因此,晚宴的結局是皆大歡喜。
華楓之所以做出如此決定,是因為頗有經驗的他知道:yi旦決戰正式展開,這五萬兄弟恐怕會有不少人將喋血沙場,將再無機會與戰友拚酒,再無機會與戰友猜拳行令,再無機會與戰友搶酒喝
yi切,都將再無機會!
為避免留下遺憾,因此將慶功酒提前進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華楓之意雖未明言,但有心者卻也了然於胸。
至於孟起c肖雲c任勇等北伐義軍老兵,早已熟悉華楓的帶兵風格,自然極盡配合之能事。
客觀而言,華楓此舉不但深得人心,而且極為人性。
戰後再喝慶功酒,委實有些不妥當。
因為,在慶功之時,腦海中難免會飄過已然長眠沙場的戰友,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曾經並肩對敵的戰友。
自己在此暢飲狂喝,他們卻已埋骨於廢墟之中。而正是他們生命的付出,才換取了戰爭的勝利。
這慶功酒,還如何能夠盡興?
戰友豈非死不瞑目?
而戰前設宴會餐,不但人員齊整,而且了無遺憾。以yi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心態淡然處之,豈不爽快?
陳近南推測的果然不差,大宴當晚,東風漸起。
不過仍是“欲抱琵琶半摭面”。
如不細查,很難發現。
就連華楓,也是翌日方才有所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