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在吳三桂還在闡述個人的觀點之時,周圍炸開了鍋,已經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有人竊竊私語起來,壓低著聲音議論起來。
“這個吳三桂好不簡單,不僅一身的功夫了得,考上了武舉人,還有就是,年紀輕輕,居然就有如此非凡見識,可謂是真知灼見,真是人不可貌相!”
“嘿嘿...那是自然!你也不看看這個吳三桂何許人也?也不看看他是何出身?父親就是遼東的將領,舅舅是聲名顯赫的祖大壽,耳聽目染之下,對於遼東局勢的認識,當然是遠非常人所比,會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加透徹。”
“而且,還不止這些,聽聞,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就是武舉出身,乃是天啟年間的武進士,而吳三桂自幼習武,深得其父的熏陶,又有刻意的引導,有著這樣的見地,也不足為奇。”
......
此刻,聽著吳三桂的講述,崇禎是頻頻點頭,眸子裡異彩連連,欣賞不已,青年才俊,不外如此。
翻開歷史,早年的吳三桂,尤其是年輕的時候,還是懷著一腔報國熱血,敢打敢殺。
奈何,滄海桑田,從軍多年,深受其父吳襄的影響,漸漸地,也變得圓滑起來,凡是都將利己放在首位。
尤其是明朝將亡之時,李自成即將打到京城,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已經有著其父吳襄的行事風格,多是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性命為第一要務!
當然,有著現代者的靈魂,還是一個明末歷史學家,“崇禎”知道,不管是吳襄,還是吳三桂,心性的變化,乃是受到當時的局勢所影響。
吳襄,經歷過廣寧之戰,親眼目睹過遼東經略熊廷弼,被傳首於九邊,更是知道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作為一名武將,心性發生了轉變,也不難理解。
至於吳三桂,更不難理解了,
死在崇禎手裡的忠臣良將,何其多,吳三桂漸漸變得圓滑起來,凡是以明哲保身為主,自然而然地,也不難理解。
當然,即便是當時的形勢所迫,依舊無法磨滅吳三桂的人生汙點,不僅是叛國投敵,更是大肆屠殺漢人,僅此一點,將其貼上漢奸的標簽,一點也不冤枉他。
很顯然,附身於朱由檢的身上,成為崇禎皇帝,賈亦韜的心性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將近一年的靈魂融合,更加適應了如今的身份,沒有了研究者的書生意氣,多了幾分務實。
因此,對於此時的“崇禎”而言,並不在意吳三桂這類人歷史上的後面表現,在意的只是,此時的他們,是否忠君愛國?是否會勇於殺敵?
最為關鍵的是,滿腔熱血的這些年輕,十幾二十多歲,有著極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思想方面。
之所以有著這樣的態度,原因很簡單,有著現代歷史學者靈魂的“崇禎”,深深地知道,如果予以相應的信任,給予武將同等的重視,他們就會粉碎碎骨的報效國家,何談叛國投敵?
士為知己者死,不外如此!
這些言詞雖多,但卻是在崇禎的腦海裡一閃而過,等到吳三桂說完之後,崇禎輕咳了兩聲,以彰顯自己的存在,進而總結性的說道:“吳三桂說得不錯,如果每個將士都是奮勇殺敵,懷著誓死報國的決心,臨死之前,也要拉一個敵人墊背,在遼東,朝廷何至於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如墜泥沼一般?”
“縱觀朝廷數次北伐建奴,不僅僅是敗多勝少,連連失利,還讓建奴的實力越來越強,反而讓韃子獲得了大量的物質和軍事器械,沒有達到一點將其削弱的目的,凡此種種,難道還不值得深思嗎?”
點到即止,雖然崇禎沒有再說下去,但最後的一番話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不禁暗暗猜測,恐怕遼東的水不僅渾,還很深,遠沒有那麽簡單。
畢竟,朝廷的數次北伐,征討建奴,不管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遠勝於建奴,努爾哈赤能夠逃過一次圍追堵截,近乎有著覆滅的危險,或許還可以說是運氣使然。
然而,一連數次如此,還越來越壯大,事情就沒有那麽簡單了,遠不是建奴狡猾、騎兵厲害能夠說得通的了。
這個時候,崇禎忽然流露出回憶之色,頗為感慨地說道:“遙想南宋時期,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他們的總人口卻是金人的數倍有余,即便金人再如何的善戰,身體再如何的強壯,難道兩三個宋人還打不過一個金人?”
南宋, 只要是一個稍有學問之人,沒有人不知道這個朝廷?
整個南宋時期,就是漢人的一個恥辱記憶,一個屈辱的歷史,往往是被當作反面教材,教訓子孫,警醒世人,因此,也有有了最為剛烈與強硬的大明。
否極泰來,前有南宋的懦弱,對外族的卑躬屈膝,經歷過元朝的嚴酷統治,才會有後來以鐵血著稱的大明王朝,最能說明漢人也有著錚錚鐵骨,一樣能征善戰。
當崇禎提到南宋之時,無人言語,每個人都知道,此時此刻,它是一個敏感話題,映射的是皇帝的昏庸無能,皇上說出來,倒沒有什麽,一旦出自他們之口,可就變味兒了。
伴君如伴虎,眾人還是知道這個淺顯的道理,即便年輕、熱血、張揚如吳三桂,也沒有再大刺刺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南宋。
很顯然,崇禎也深知這一點,從未想過能夠得到眾人的回應,早就有了心理準備,語氣一頓,進而頗為強勢的繼續說道:“南宋苟延殘喘的一百多年,但在朕看來,靖康之變時,居然還能安享於江南的繁華與富庶,就已經代表著,趙氏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這一刻,在眾人不知道該如何接話之時,崇禎的神情顯得是那麽的孤傲,散發著屬於帝王所特有的氣質,接下來的言語,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卻是那麽的鏗鏘有力,使得眾人心神為之一振,變得啞口無言起來。
“苟延殘喘的活著,還不如一戰而死,帝王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