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康乾盛世當土匪》第28章共濟會的第1步
  而且李清遠選擇的這個地方真是大清北方的冶鐵中心,這裡別的不多,但是鐵匠是真的很多,所以鄭敬決定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把製作組擴大到一百組,月產火槍一千杆。

  而鐵匠又不能靠搶,所以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了,目前因為李清遠一路小心的收集,目前李清遠有破損的不能用的鳥銃三千多杆,能用的和能修理的有兩千多杆。

  原本沒有這麽多,但是但是李清遠火燒蘆葦蕩還燒死了不少清軍,他們的火銃被撿回來都回收到了清軍臨清的廢銃庫裡,加上臨清等幾個城市戰鬥士兵繳獲的火銃所以一下子就有了這麽多。

  兩千多杆能用的李清遠打算用來訓練,剩下的三千五百杆能製造一千多杆燧發槍,所以這次鄭敬打算讓共濟會出去,開始收集必要的物資。

  除了槍之外,火藥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爭資源,不過這些都不怕,因為土法制硝和土法制硫磺在華夏是相當普及的,雖然清朝屢次禁槍,但是還是有不少人會,而且天工開物佳兵篇對於製造方法也有詳細的論述。

  凡硝,華夷皆生,中國則專產西北。若東南販者不給官引,則以為私貨而罪之。硝質與鹽同母,大地之下潮氣蒸成,現於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鹽,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長淮以北,節過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掃地,可取少許以供煎煉。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鹽硝,生山東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掃取時,(牆中亦或迸出。)入缸內水浸一宿,穢雜之物浮於面上,掠取去時,然後入釜,注水煎煉。硝化水乾,傾於器內,經過一宿,即結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長者曰馬牙硝,(皆從方產本質幻出。)其下猥雜者曰樸硝。欲去雜還純,再入水煎煉。入萊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則呼盆硝。

  凡製火藥,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取硝製藥,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氣一乾,即成研末。凡研硝不以鐵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則禍不可測,凡硝配定何藥分兩,入黃同研,木灰則從後增入。凡硝既焙之後,經久潮性複生。使用巨泡,多從臨期裝載也。

  而硫磺的製造方法在燔石篇也有詳細的論述:

  凡硫黃,乃燒石承液而結就。著書者誤以焚石為礬石,逐有礬液之說。然燒取硫黃,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礦燒礬石,此礬液之說所由混也。

  又言中國有溫泉處必有硫黃,今東海、廣南產硫黃處又無溫泉,此因溫泉水氣似硫黃,故意度言之也。

  凡燒硫黃石,與煤礦石同形。掘取其石,用煤炭餅包裹叢架,外築土作爐。炭與石皆載千斤於內,爐上用燒硫舊渣罨蓋,中頂隆起,透一圓孔其中。火力到時,孔內透出黃焰金光。先教陶家燒一缽盂,其盂當中隆起,邊弦卷成魚袋樣,覆於孔上。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黃光飛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飛,則化成汁液靠著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則凝結而成硫黃矣。

  其炭煤礦石澆取皂礬者,當其黃光上走時,仍用此法掩蓋以取硫黃。得硫一斤則減去皂礬三十余斤,其礬精華已結硫黃,則枯滓逐為棄物。

  對於李清遠來說,只要教會山民土法制硝的辦法,然後在去私礦購買硫磺,那麽火藥工業就全乎了,至於顆粒火藥武備志有記載:

  製火藥,每料用硝五斤,黃一斤,茄杆灰一斤。

以上硝、黃、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藥三斤,用好燒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內,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黃米大,或綠豆大,須入人手心然之不覺熱,方可。  當初為了寫好一本書,這些資料李清遠都保存在了手機裡,現在乾隆正在搞文字獄,這些書都是禁書,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了,據說天工開物一度在華夏絕跡,後來是從倭國翻譯版本才得以傳播。

  所以李清遠覺得自己有義務反清,只為了中華傳承得以繼續,必須乾翻這個狗日的,想想四庫全書正在編寫吧,圖書還在收集整理,也就是說李清遠還有機會敢在乾隆毀書之前把書收集保存起來一部分。

  李清遠去共濟會培訓那邊,經過馬家莊一戰之後,李清遠招募到了兩百多本地人,使得共濟會也補充了十多個本地人,這樣一來下山宣傳的工作就可以開始了。

  共濟會第一批共濟目標李清遠定在鐵匠身上,鐵匠除了能騙回來造槍之外,認識多了鐵匠那麽熟鐵的來源就變得廣泛了,光靠舊銃回收怎麽可能滿足工坊的需求,所以後期肯定要購進鐵料。

  但是礦場都控制在鄉紳地主手中,這些人對於這種私下交易防的還是很嚴的,想要私下獲得鐵料很難,所以從鐵匠鋪裡購買就成為了一個躲避清廷的追查的辦法。

  安排好之後,共濟會就開始分批出發,其實共濟會現在這一套,李清遠已經完全去宗教化了,反而更像是保險的銷售辦法,用賣保險的方式來推動共濟會的發展。

  其實用安利的辦法傳播可能會更快,但是李清遠就是怕太快,快了就容易亂,萬一大家一看有利可圖都去傳播那被發現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礦山鎮及其附近是共濟會發展的重點,哪裡有鐵礦,有冶煉爐,也有不少鐵匠,下山的會員以買農具為借口和這些鐵匠交流,通過情報人員提供的大略情報他們在細細打聽。

  為了不至於出差錯,李清遠特地讓天理會的人在鎮子外邊接應著,礦山鎮這邊有一半以上的礦都是私礦,鎮子附近加上礦工和為礦上服務的人員超過三萬多人。

  而這樣的礦場邯鄲附近還有不少,邯鄲作為華夏最古老的冶鐵中心之一,不要說現在就是後世還陸續有新的鐵礦被發現。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