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而今博陵崔家已成眾矢之的,雖然清河崔家表面上站在博陵崔家一方,但是暗地裡卻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中立態度,即不幫助博陵崔家,也不參與鄭家、盧家對抗博陵崔家的計劃。”
“嗯,如此便好,二郎不必再參與了。世家看似同氣連枝,但是那都是在面臨外部壓力,影響到世家生存的根本利益,他們不會聯合起來的。”
“兒臣明白,兒臣所安排的計劃已然全部實施,剩下的就看他們幾家會如何做了。”
李世民將最近影衛調查來的幾個世家的情況,詳細的向李淵講述了一遍。
就如同李淵所說,這些世家之人,在沒有面臨影響到世家生存的事情的時候,不需要李世民動手,他們自己便會互相傾軋。就比如之前李世民要是不是做了影響到天下世家生存根基的事情,他們也不會聯合起來對付李世民。
而最近,李世民就收到了許多彈劾官員的奏章。雖然這些官員並不是世家之人,卻與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是各個世家在朝廷的代表。
李世民也沒有直接就將這些官員全都撤職或者處罰,他現在已經不是剛剛當上皇帝那會那個愣頭青了。
對於這些與世家有這密切聯系的官員,李世民采取的策略便是,你有能力我就繼續用你,你若是毫無能力,甚至禍害百姓,那麽就會順水推舟的,直接把這些官員撤職法辦。
當然,李世民在裁撤這些官員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之前就提到過,大唐現如今非常缺失官員。經歷了隋末戰亂,許多的士大夫或者說文人紛紛避世,不願出士為官。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員都非常的緊缺。
“父皇,兒臣準備召開科舉,選拔一批官員。現今我大唐從上到下官員缺失非常嚴重,父皇以為兒臣該如何做?”
李淵笑了笑道:“你啊,不必什麽事情都謹慎小心。雖然很多事情都必須三思而行,但是也不能畏首畏尾。不要因為這次世家之事就變成驚弓之鳥!”
李世民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有些訕訕的笑了笑,道:“兒臣愚鈍,有些小心過頭了。”
“嗯,科舉之事前隋便已實行,我大唐立國之後也一直在實行,所以你無需顧及什麽,按照自己想法來做就可以了。”
“兒臣明白!”
從李淵那裡出來,李世民也不禁有些好笑,自己確實就像李淵說的,被之前世家的事情弄的都有些杯弓蛇影了。
科舉雖然是動搖世家把持官員來源的一大創舉,但是,現今天下的知識依舊掌握在世家之中,所以科舉只是為很少一部分的寒門子弟提供了為官的機會。能夠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絕大部分還是世家之人以及依附於世家的文人。
回到兩儀殿,李世民便將房玄齡等人找來,商討關於舉行科舉的事情。
“陛下,年初剛剛完成了一次科舉,此時再舉行一次是否有些不妥?”李世民剛剛說完自己的想法,高士廉便說道。
“嗯?年初舉行科舉了?朕怎麽不知道?”李世民疑惑的道。
“本來科舉是要在每年二三月間舉行,但是今年遇到‘百官罷朝’之事,所以,今年科舉並未舉行最終的省試,所以陛下並不知曉。”禮部尚書唐斂說道。
“既然如此,那就盡快安排殿試!你們也是,為何不早向朕提醒此事呢?朝廷缺少官員的事情,你們比朕更加清楚,
卻沒有一個人向朕提起科舉之事!”李世民有些不悅的說道。 “陛下恕罪,臣等失察!”
“下不為例!”
“謝陛下寬恕!”
眾臣離開之後,李世民專門找了各種資料,了解了一下此時的科舉制度。
原本他對於唐朝的科舉制度並不是非常了解,只知道唐朝科舉考試是最接近現代公務員考試的,不像明清時期,隻考什麽“八股文”,而是很注重策論的部分。
查看資料之後才知道,此時的科舉有明經、明法、明算、進士等科,幾乎涵蓋了行政、數學、律法、經義等等所有類別。但是明法、明算等不為人重視。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常科登第後(即通過省試),只有再通過吏部銓試,才能釋褐除官。故吏部試亦稱“釋褐試”。吏部銓選主要以身、言、書、判選人。身指體貌豐偉,言指言辭辯正,書指書法遒美,判指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則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樣,則先取才能。
李世民也從中發現了一個很不同尋常的事情,此時科考並非光憑成績便可,考試之前還得“投卷”!
所謂投卷便是應試的舉人將自己的文章詩賦等作品投遞給當朝達官貴人,以期得到對方賞識,然後獲得舉薦......
當然,此時的科舉制度,或者說選官制度並非如此簡單,而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系統,但是李世民卻從中看到了許多的弊端。
不過,現在還不是整治這些弊端的時候。連當官的人都沒有,再整治選官制度,那不就相當於想吃雞蛋,卻先把母雞給殺了嗎?
當朝庭要舉行省試的消息一出,一直在長安城等待的各地舉人可謂是興奮不已,彈冠相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