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還看今朝》第9卷 第65節 說服
第1405章 說服

 譚振國從燕京回到中州時,已經是九月中旬了。

 他是跟隨省委副書記齊浩波到燕京去對接工作的。

 總體來說,這一趟收獲不小。

 他也不知道沙正陽是從哪裡獲知這些消息的,和教育部那邊的溝通比較順暢,中央對“中部崛起”戰略正在進行征求意見和討論,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規范性的文件,但是毫無疑問已經把征求意見下發到了教育部,所以教育部接到平原省委省政府和中州市委市政府的這個請求時,也是頗為吃驚。

 很多情況譚振國也是從齊浩波那裡獲知的,甚至連楊天誠在交代給他時,很多都語焉不詳。

 從齊書記那裡譚振國得知省委之前其實對這方面的消息也並不靈通,甚至反應也有些遲鈍,一直到楊天誠和沙正陽二人專門到省委省政府找主要領導做了一次專題匯報之後,省裡邊才開始重視起來。

 在燕京城裡他們一行人一呆就是一個星期,拜會了很多領導。

 一些是齊浩波原來的人脈關系,一些是和平原省委省政府聯系較為密切的領導,還有一些就是從平原省走出去的領導以及本身就是平原籍的領導幹部,把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都動用了起來。

 應該說這樣的舉措還是取得了一些效果,平原省是最先走出這一步的,加之本身平原省在中部幾個省區中高校資源就是最為欠缺的,與平原省目前經濟發展勢頭以及人口總量極不相稱,所以中央本身也有意要在這方面進行一些調整安排。

 現在平原省主動來對接了,來反映問題了,那麽這也是一件好事情,可以正好的推動這項工作的落實。

 教育部一位副部長還專門和省裡主要領導通了電話,打趣說平原省現在已經走到了改革開放的潮頭上,這邊中央政策尚未正式成型,平原省就已經能夠用主動對接,並施加影響力了,甚至把工作都做到了教育部和全國人大教育工委那邊了。

 “振國,氣色不錯,看樣子收獲頗豐啊。”楊天誠其實早就知道了情況。

 譚振國基本上隔一天就要給他打一個電話匯報一下工作情況,所以他對省裡派出的對接工作組這一段時間開展了哪些工作,接觸了哪些領導,都都了如指掌,甚至他也打過一些電話,希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能動員的資源都動員起來。

 “天誠書記,的確效果不錯,教育部那邊比較吃驚,沒想到我們甚至已經拿出了一個相對較為具體詳實的方案來了,嗯,他們都在說我們平原是不是太饑渴了,齊書記也說平原在這方面吃虧太久了,可算是等到中央在這方面有所傾斜了,當然要以最快的速度來落實,我們中州首當其衝,自然要打頭陣。”

 譚振國點點頭,“只不過政策還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因為也不是單單教育這一項工作,可能最後會有也給綜合性的文件出來,教育部也會拿出一個教育板塊的具體方案,我們先報上了名,而且感覺上邊也的確是有意要在這方面給我們中州開綠燈,扶持一下。”

 “這是應有之意,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省這一塊上沒有去努力爭取,加之中央布局的時候還是優先考慮了沿海地區和大城市,畢竟高校也需要一些特定資源,而我們中州那個時候的確拿不上台面,但現在我們中州的發展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以來,我相信中央也是看得到的,……”

 “嗯,沙市長來我們中州之後的確給我們中州帶來了很大改變,……”譚振國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這無可否認,楊天誠對此也是讚不絕口,這家夥把在漢都那一套迅速運用在了中州,而且也收到了奇效,季子安這個老頑固都能被沙正陽給說服主動去廣東跑比亞迪項目,而且還孜孜不倦,這讓譚振國也是“歎為觀止”。

 要知道這家夥可是敢在市委常委會上公開和楊天誠唱對台戲的,雖說都是為了工作,但像季子安這麽楞的,譚振國還是第一次見到。

 “嗯,所以我原來是對中原新區不太看好的,起碼我覺得近期不太現實,我們中州沒有那麽多要素資源來支持中原新區的發展,省裡邊當時其實也提了一些想法,但前提都是我們中州要扛起擔子,省裡可以有一些配套,當時我覺得不切實際,但現在看來,我的眼光還是狹隘了一些,正陽來了之後和我談過兩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像高校資源,以及圍繞教育、科技、文化等產業的一些發展,有一些非常新穎的看法,我承認,我有點兒動心了。”

 楊天誠沒有在譚振國面前隱瞞什麽。

 譚振國沉吟了一下,“所以您就把中原新區主導權交給市政府那邊了?一行怕是牢騷滿腹吧?”

 這段時間薛一行都是情緒很不好,經開區那邊成績不彰,孫韶華接手中原新區之後動作力度很大,連帶著官泊和金河都動了起來,《平原日報》和《中州日報》都刊載了中原新區現在的一些進展動靜。

 在譚振國印象中,起碼有一兩年時間裡報刊媒體都對中原新區置若罔聞了,當然原來也的確沒啥“聞”的,就那麽幾個人假模假樣的搞研究規劃,連譚振國都有些看不過意。

 但那會兒薛一行在楊天誠面前正得信任,譚振國也不好多插話,免得引起不必要的嫌隙。

 加之楊天誠本人也不是太看好中原新區的近期發展前景,所以這個新區就基本上擱置下來了,但現在陡然間又突然爆發出來了生機,自然也就吸引了媒體的關注了。

 “有牢騷是好事啊,說明他看到了對比,感覺到了壓力啊。”楊天誠淡淡的道:“中州現在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成天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那不行。一行還是有些懈怠了,中原新區的工作主要責任在我,但是經開區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表現不盡人意,他在我面前說市裡傾斜不夠,我就問他臉紅不紅,好不好意思,市裡還不夠支持,中州市委市政府不是他經開區一家開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自己才該是好好反思反思!”

 譚振國心中一凜,這說明楊天誠對於薛一行現在的表現也不太滿意了,這可能和三川、經開區乃至於隗城和清池這段時間的活躍表現有很大關系。

 “那天誠書記,中原新區的規劃當中,教育這一塊應該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吧?”譚振國趕緊岔開話題。

 “嗯,正陽和我談過,中原新區之所以叫做新區,就要突出新字,單純的工業和一般性的服務業,那就不叫新,所以我和他也探討過多次,中原新區應當成為未來中州乃至平原省的新核心,新經濟形態業態的核心,文化、教育、科研、金融、工業設計、創新等等這些產業的聚居區,當然中原新區也不僅僅只是圍繞產業,還應當是一個具備生態良好、氛圍優佳、宜居宜業的綜合性新區。”

 這是楊天誠和沙正陽探討過幾次之後逐步得出的一個構想結論。

 中原新區不是單純的經濟區,而是一個混合型的業態,不宜過分的強調某一方面,而應當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其自由生長,當然政府可以在其中進行有益的引導,對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可以適當加以限制,但是總的來說是鼓勵自由發展,

 可以說沙正陽的這個想法十分大膽新穎,按照以往的楊天誠的心態是很難讚成支持的,但是現在的楊天誠心態又有些不一樣了,沙正陽的一些設想正在變成現實,省委對二人的默契配合十分欣賞,認為楊天誠表現出來的定力和魄力,以及對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支持,足以說明楊天誠並非像有些人批評的過於保守,膽魄不足。

 這大概是楊天誠從主要領導嘴裡獲得的最讓他高興的評價。

 “看樣子沙市長對中原新區的未來發展規劃是胸有成竹了啊。”譚振國試探性的問道。

 “振國,不用遮遮掩掩,有什麽就直接說,正陽的年齡比我們小一輪還多,而且在中央也呆過,看問題和形勢發展判斷十分精準,我倒是覺得,我們不妨大膽一些,讓正陽他們大膽去嘗試,真要有問題,我們市委可以主動糾偏改錯嘛。”

 楊天誠態度很坦率,他也在耐心的說服譚振國,他知道只要能說服譚振國認可這一點,很多工作會開展更順暢。

 “正陽也是這個意思,市委可以不忙表態,讓市政府這邊先去主動創新突破,尋找更好的發展生態和模式,有問題,出了問題,我們再來研究分析,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始終抱著審視的目光和心態去看問題,那麽你就很難在這種沉舟側畔千帆過的競爭態勢中取得優勢,我很認同他的這個意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