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入侵三國帶上我》第69章 諸葛亮的選擇
  之後上有朝廷任命,下有蔡家配合,才最終坐穩了刺史位置。

  而劉表的崛起過程,其實也是蔡家的崛起過程,這一點,隻從當初只是荊州二流世家的蔡家,最終成為荊州第一世家,便可見一斑。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為劉表手中無人,所以只能用蔡家的人,這導致劉表的所有力量,都是在蔡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就連絕對嫡系的鷹揚軍中,也有不少蔡家的人。

  這也是劉表剛才不得不同意鷹揚軍前往江夏的緣故,沒有蔡家支持,他根本無法完全指揮鷹揚軍!

  同時,這也是蔡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製劉表的原因。

  但劉琮不一樣,從武陵傳來的消息令他心驚,短短時間,劉琮已然文武齊備,初具勢力了。

  擁有自身班底的劉琮若是登上刺史位,那與當初的劉表是截然不同的。

  那是真正的乾綱獨斷,政由己出!

  到時已然將劉琮得罪死的他哪裡還有活路?

  說到底,他此時只有兩條路。

  要麽劉琮登上刺史之位,他死。要麽劉琮登不上刺史之位,他活!

  螻蟻尚且貪生,他當然也想活,所以他只能選擇第二條路。

  ……

  白鹿學院,一個後世響當當的名號。

  後世常言,漢末有三大學院,國子監,潁川學院,白鹿學院。

  國子監建光武帝劉秀年間,是東漢人才培養基地,一度興盛至極,數萬太學生聯手,甚至可以影響朝政。

  不過隨著漢末黨錮之禍,是國子監受到極大打壓,待到董卓進京,甚至直接被取締了。

  曹操迎漢帝之後,重建國子監,但此時的國子監已經名不副實,主要以收集寒門子弟為主,是曹操用以製衡日益強大的潁川學院的手段。

  潁川學院,最初是荀家私學,後隨著荀家發展,漸漸成為北方名校,北方各大世家多派弟子前往求學。

  曹操進潁川後,荀家攜潁川學院投奔曹操,為曹操帶來大量人才,奠定了曹操初期的治政基礎。

  後來曹操能夠在官渡擊敗袁紹,潁川學院功不可沒。

  但隨著曹操勢力擴張,潁川學院的實力、影響力也在飛速擴張,官渡之戰前,甚至一度把持曹魏勢力朝政,為首者荀彧的勢力,便是曹操都難以對抗。

  之後曹操重建國子監,收容寒門子弟對抗潁川學院,借諸子奪嫡之戰,逼死荀彧,這才遏製住潁川學院的勢力。

  相比前兩個學院,白鹿學院的發展要更晚。

  因為三國時代到來之前,南方發展一直不如北方,所以白鹿書院雖然在南方頗有名氣,但一向不如北方世家大族之眼。

  直到劉表任荊州刺史,大力發展教育,這才令白鹿學院得到飛速發展。

  又因為北方連年戰亂,大量士人躲避戰亂南遷,進入白鹿學院避禍。

  這令白鹿學院集合了相當一批優秀人才,如諸葛亮、龐統、徐庶、周瑜、魯肅等,都曾是白鹿學院的弟子。

  只可惜,劉表雖能集才,卻不能用才,白鹿學院中寒門弟子他看不上,世家子弟又看不上他。

  這導致他只能使用一些二流人才,真正的頂尖人才,投奔他的寥寥無幾。

  反倒是孫策開拓江東,先有周瑜支持,後有魯肅等人加盟,帶走了白鹿學院相當一批人才。

  劉表聽說這事後,氣的差點吐血,有心下令,白鹿學院弟子,

只能在荊州出仕,違令者斬。  後經蒯越勸諫,乃作罷,不過卻加強了對白鹿學院的管教,至少白鹿學院的弟子,現在去投靠江東很難了。

  白鹿學院山長室。

  司馬徽正在苦口婆心的勸諫,作為劉表任命的白鹿學院山長,司馬徽自然心向劉表,一直以來,都勸學院弟子,在荊州出仕。

  只可惜,頂級人才大多心智堅毅,實非他所能動搖。

  他費盡心力,也只能影響一些二流弟子罷了。

  不過盡管如此,在其位謀其政,他還是要努力為劉表挽留每一位人才。

  “孔明,真的不再想想?那劉備雖有賢名,麾下也頗有幾員大將,但終究只是無根之輩,哪裡及得上劉荊州兵多糧足?

  以往你認為刺史大人年事已高,銳氣不足,兩位公子又才略平平,難堪大用,有心離去我不怪你。

  但如今二公子劉琮,親入武陵,不避艱險,披堅持銳,屢克南蠻,英武之氣慣於天地,行於宇內,人所共知。

  有子如此,何愁刺史大業荒廢?孔明你有天縱之才,正應尋英主投靠, 方能成就偉業,不枉此生,如今怎能舍真龍而投蚯蚓,自甘墮落啊!”

  立於司馬徽對面,是一文士,羽扇綸巾,白衣勝雪,一雙眼睛深邃無比,放佛有無盡星河在其中流轉,正是諸葛亮。

  “山長不必多說了,二公子果然英武,然而道為本,法為用,唯有大道直行,方能抵達巔峰。若是從一開始道就選錯了,縱然法再強,便如當年項羽武力通天,有戰神之威,又能如何?神通終不及天數!”諸葛亮沉默片刻,緩緩說道。

  司馬徽臉色一變,沉聲道:“孔明此言差矣,二公子抵禦南蠻,屢獲勝績,治理武陵,短短一月,已有欣欣向榮之象,何言錯道?”

  “哈哈,山長何必欺我?須知二公子身份關鍵,此時關注他的,可不止山長一人啊!”諸葛亮笑道。

  司馬徽道:“孔明既時常關注二公子,當知我所言非虛,二公子文治武功,皆是一時之選,日後繼承大統,三興漢室絕非沒有希望,孔明以為如何?”

  “三興漢室……”

  諸葛亮歎了口氣,道:“對二公子的文治武功,亮自是佩服的,但還是那句話,大道直行,才能達到終點,若從一開始道就錯了,縱然能力再強,也只是跑的越遠而已。

  先前二公子斷然斬殺武陵十三縣令,我雖有所察覺,但還曾多想,畢竟二公子年紀太小,亮實在想不到他會有如此遠慮,隻以為他是想趁機奪權而已。

  但這些時日,武陵新政逐漸出台,百姓分田、發展教育、提升信仰、擴充軍備,環環相扣,令人心驚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