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唐》第121章:再得聖人心
邊令誠剛剛離開天子所在的便殿,就有內侍趕上來獻殷勤。他在天子身邊的地位雖然比不上高力士,但因為有軍功在身,也是頗具影響力的,不知有多少求上進的內侍宦官,想巴結還來不及呢。

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讓他很是享受,可惜這種感覺沒能持續下去,幾個正打算套近乎巴結的內侍又呼呼啦啦湧向了另一個方向。邊令誠眯眼望去,只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宦官迎面走來,身後還跟著一眾隨從,人雖然瞅著謙和的很,但排場上卻已經與他不遑多讓了。

邊令誠的眉毛突突跳了兩下,此人他當然認得,一個月以前還是個小黃門,而今已經是天子身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不論大小事,天子都交代此人去辦理。

也是高力士年歲漸高,否則又能讓這種阿貓阿狗隨隨便便就入了天子之眼?

妒忌之火在邊令誠的胸腹間熊熊燃燒,恨不得一口將此人咬死,眼看著是避不開了,隻好硬著頭皮上前去和他打個招呼。

這個讓邊令誠妒忌至極的人正是天子李隆基新近提拔的內侍宦官張輔臣。

張輔臣見了邊令誠以後,仍舊按照以往的禮數,做足了謙卑的姿態。邊令誠這才稍稍氣順了一些,又見他行色匆匆,便隨口問道:“何事像火燒了屁股一般?”

“將軍有所不知,宮外陸續有貴戚宗室要求面聖。”張輔臣兩手一攤,歎了口氣。

“普通宗室貴戚無召見不得入宮,擋回去也就是了,何必驚擾了聖人?”邊令誠滿口的不屑,在他看來,這個張輔臣也是膽子小的可以,如果每個人逾製求見都要天子親自定奪,還不得把天子累死?

“將軍言之有理,但今日事涉巡防治安與米價波動,宗室們產業受了波及,子弟都被捉進了京兆府,還是要請聖人裁奪的。”

邊令誠點點頭:“也是!”

聽說這些宗室貴戚鬧事乃是因為秦晉,邊令誠心中樂開了花,鬧吧,鬧的越大越好,看此人如何收場。

張輔臣被一眾內侍們簇擁著,眾星捧月般的往天子便殿而去。邊令誠看著他的背影,嘴裡忍不住陣陣泛酸,然則一想到秦晉有可能倒霉,心裡立時就平衡了不少。此人他“死而複生”以後,他此前編排的一切謊言,就連累朝廷的一系列舉措成了笑柄,天子雖然嘴上不說,可在心裡已經產生了不滿,態度也大不如前。

如此種種,邊令誠怎麽可能不恨秦晉?

“乾爹,崔安國捎信出來,希望能送幾個女人進去快活快活!”

邊令誠的身邊只剩下了一個小內侍,是他收的乾兒子,見人都散去,左右沒了閑雜人,便稟報機密消息。

邊令誠大怒,“宮中耳雜,何事不能等出了宮再說?”他在皇城邊有天子欽賜的宅邸,平日裡都是回到宅子裡過夜,乾兒子的魯莽,正好又撞倒了槍口上,是以劈頭蓋臉一頓叱罵。

小內侍挨了罵就趕緊閉上嘴巴,連連低頭認錯,被罵的次數多了,反倒逆來順受習慣了。邊令誠發泄一陣,覺得堵在胸口的一股氣終於消散了不少,又低聲道:“姓崔的得寸進尺,某能保他家人安然出京,已經仁至義盡。告訴他,若再有非分之想,就提前讓他見閻王!”

邊令誠的話殺氣騰騰,小內侍雖然見慣了乾爹發怒,卻甚少見他如此,嚇得大氣也不敢出一下,應了一聲後,低著頭一溜煙的便離開了大明宮。

心情稍有平複後,邊令誠覺得今日還是有收獲的,只要挑撥的秦晉惹上楊國忠,自有那位楊相公火中取栗,他只須在後面安靜的看著好戲便是。

……

李隆基明告張輔臣,將所有求見的貴戚宗室全部攆走,若有抗命者,一律交由羽林衛處置。見張輔臣猶豫著還不告退,這位老邁天子語氣中已經帶出了明顯的不滿。

“還不快去!”

面對天子的催促,張輔臣壯著膽子重新跪下,聲音顫抖的諫言道:

“聖人恕罪,奴婢,奴婢……”

也許是太過緊張的緣故,張輔臣的話還沒說,就已經結巴的不成句子。李隆基便不耐煩的將他打斷,“你一定在想,朕老糊塗了,不顧他們鬧出亂子,是吧?”

“奴婢不敢,奴婢不敢!”

天子所言正是張輔臣所擔心的,這些宗室在長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鬧將起來,勢必將使長安人心不穩,在他看來自然要以安撫為主。可萬萬想不到,天子竟明知如此,態度還如此強硬。

“不敢?”

李隆基抖著頜下山羊胡,居然悶笑了一聲。

“朕不能見他們!朕讓秦晉整頓長安治安,正到了關鍵時刻,若見了外面那些人,風言風語一出,此事就得功虧一簣,你知道嗎?”

說到最後,李隆基語重心長,以乾枯的右手拍著身下軟榻。

張輔臣心下羞愧,心道原來不是天子糊塗了,而是自己見識淺陋。不過天子的態度卻罕見的溫和,像這等耐心的解釋,就算對高力士也是不多見的。

便殿上靜的掉下根針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李隆基滿意的看著張輔臣,此人能夠冒險諫言,並非像絕大多數人一樣唯唯諾諾,說明他不但忠義為先,而且還是個頗有膽識的人。

李隆基畢竟不是昏庸無能之輩,雖然年逾古稀,精力不濟,可看人的眼力還是有的,是以對這個新近進入視線的小宦官越發滿意看重。

張輔臣剛要退下,李隆基卻又將他喚住。

“慢著!去內府支取絹帛百匹,金千兩,送到楊相公府上去。”

一想到貴妃今夜有可能發脾氣,李隆基就有些於心不忍,但又不能誤了國事,也只能在金錢財帛上對楊國忠予以適當補償。至於巡查治安,整治不法一事,是萬萬不能半途而廢的。尤其城中米價,更是關乎大局穩定,絕不能任由那些無恥商人囤積居奇,暴漲上去。

李隆基略一思忖又對張輔臣道:“你親自去一趟禁苑,告訴秦晉,萬事又朕在背後,讓他盡管放手施為!”

天子口諭對神武軍眾人而言,無異於一顆定心丸。

裴敬初時還頗有些心虛,畢竟一長串名單上,不是重臣,就是宗室貴戚,若是這些人聯手鬧起來,萬一天子為了平息眾怒,而犧牲了自家中郎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就算天子曾經有過承諾又如何?只要對局勢有利,天子翻臉可是比翻書還要快的。

開元末年的宰相宇文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天子為了增加財賦收入,用宇文融的擴戶之法,數年間朝廷歲入大幅上漲。然則,宇文融執政風格霸道,不知變通,也得罪了朝中大批權貴,擴戶之法又使地方世族利益受損,長久下來怨聲載道,後來天子為平息眾怒,便毫不猶豫的棄之如敝履。

最終,一代幹才明相淒慘的死於嶺南煙瘴之地。

如此種種,裴敬擔心這位中郎將太過剛直,又身陷權力鬥爭中,難免也步了宇文融的後塵。但是,在天子派了親信內侍宦官傳達口諭後,這種擔心立時就煙消雲散。至少以目下情勢,天子整頓治安,平抑米價的決心,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秦晉也暗暗松了一口氣,說他不擔心那是騙人,但這條路一旦走下去,就不可能再回頭,要麽走到底,要麽……不論後結果如何,這次算是賭正了。

次日一早,神武軍又在東西兩市張貼布告,將平抑價格的范圍擴大到了布匹,炭薪,肉食等十幾種生活必需品,如有違犯者,一經發現即行封鋪。

原本商人們都在觀望,等著重臣宗室貴戚們的反擊,等著看神武軍中郎將的笑話,誰知重臣們竟均是一聲不知,宗室貴戚們鬧雖鬧了,也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那位膽子比天大的神武軍中郎將秦晉,還是安然無恙,非但如此,還加大了打擊范圍,這讓商人們恨透了他,然而也隻敢背後裡咒罵幾句,真正敢於頂著風頭繼續漲價的,卻一個都沒有了。

一日之間,長安城中各種生活必需品的物價跌回了兩個月前的二倍以下,百姓們得到了直接的實惠,壓力驟然減小,紛紛拍手稱快。

也幾乎在一夜之間,神武軍中郎將秦晉的地位,在長安百姓口口相傳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當然,人們在稱頌秦晉的同時,自然也少不了對聖明天子感恩戴德,如果沒有聖明天子的決斷和支持,那些權貴們,一人一張嘴也能將中郎將秦晉生吞活剝了。

被神武軍沒收的粟米與稻米不是一筆小數目,秦晉並沒有將之充公,而是悉數在東西兩市上以正常市價予以發賣。賣後所得金錢,折算成本後,絕大部分按照登記造冊的數目返還給了原有商家,余者則悉數上繳府庫。這一點,不但裴敬等一乾神武軍眾人想不到,就連那些商人,以及商人背後的真正東家也都萬萬料想不到。

經過這一番折騰,他們雖然沒有賺得暴利,但終究是沒折了本金,也算不幸中的萬幸。

大明宮中,李隆基滿意的合上了奏章,秦晉的巡察治安平抑市價的結果深得他心意。尤其是折算糧米成本歸還各家的做法,無形中為他解除了一個頭疼的麻煩。

對宗室們不能強硬到底,他一貫的做法是打一棒子,再給幾顆棗,既讓這些人知道疼,收斂一下胡作非為的風氣,也不能一竿子將整船人都打落到水中不得翻身,畢竟這些人也是朝廷的根基,哄好了再繼續為朝廷出力效命。

然則,這次若想哄得好,卻不知要出多少金錢財帛。李隆基雖然向來出手闊綽,可是面對如此眾多的宗室貴戚們,他的心也禁不住在滴血。

秦晉的法子則正好解決了李隆基的難題,非但不要他從自家內庫中出一文錢,甚至還得了一筆不小的盈余。

由此,李隆基對秦晉的看法又大為改觀,以前只知道他是進士出身,善將兵,素有勇謀。而今看,還是低估了這個人,非但能文能武,還頗有些斂財之術。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秦晉還在李隆基那裡得到了更高的評價。懂得剛柔並濟,又會恰到好處的排憂解難,這等良才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的。

很快,李隆基的目光又落在了一份半打開的奏報上,上面有三個字讓他眉頭緊皺了起來。

侍立在側的張輔臣突然發現天子的情緒忽然轉低,臉上的笑意也漸漸消失了,便禁不住順著天子的目光瞄向那份半敞開的奏報。

隻掃了兩眼,張輔臣就慌忙收回了目光,驚的心臟撲通撲通亂跳,讓天子生氣的人竟然是他!與此同時,張輔臣又生出了一絲絲憐憫與同情,那個人的聲名早就如雷貫耳,然而看今時今日的情形,隻恐怕命不久矣了。

……

借著忽明忽暗的燭光,秦晉寫就了一份奏書,明日入宮覲見李隆基時,他就會正式呈遞上去。這份奏書中所寫的,都是下一步的籌劃,在穩定了民心以後,加固城防,編練新軍,就成了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秦晉這段日子以來仔細的分析了李隆基多年以來的軍備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實外而虛內,十大節度使擁有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銳兵力, 而朝廷所直接掌控的兵力卻都是些最末等的烏合之眾。

這種實外虛內的方針政策在府兵製沒有大規模廢除以前,弊端並不明顯。彼時畢竟是軍府掌控兵員,戰時由各折衝府負責提調分配。戰後,府兵們又各自散回所屬軍府。各道的行軍大總管雖然權力很大,但手下卻都是流水的兵,想要造反則因為諸多掣肘而並不容易。

自從府兵製廢除以後,天下常設節度使以取代行軍大總管,兵員也有各軍府輪流戍邊變成了就地征召兵勇訓練常備,這就為兵為將有打開了方便之門。

按照慣例,節度使又身兼掌握地方財稅重權的黜陟使,更使得兵為將有的問題加劇嚴重。

比如安祿山其人,他本人最初也未必有造反之心,然而隨著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掌握的軍隊越來越多,深耕河北十年數載之後,生出造反之心也就必然順理成章。

秦晉知道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資望來改變唐朝的現行制度。但至少要使朝廷有一支足以震懾地方的軍事力量,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而且,目前也不是改變制度的合適時機。

現在無論潼關以東,還是河北道的局勢,都在朝著有利的一面發展,將來一旦平叛成功,朝廷必然會有大動作,此刻未雨綢繆,將來才不至於臨時抓瞎。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