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唐》第672章:廷議起爭執
李輔國雖然很想秦晉出外為將,但當著秦晉的面是萬萬不會想天子做如此建議的,畢竟此時大唐官場中的共識是,只有留在長安的天子腳下是最好的結果,一旦出外不是苦活就是累活,還有遠離中樞以後更會大權旁落,從而喪失對天子的影響力。這是任何一位重臣都不希望見到的結果。

 比如房琯,雖然與秦晉爭功贏了一局,可是一旦人離開了長安,對長安政局的變化就鞭長莫及,雖然崔渙是個很靠譜的人,但總歸要比他親自把握權柄要差了許多。

 李亨詢問李輔國當以何人為將合適,李輔國卻矜持著不回答,隻說道:

 “奴婢也是一說,至於陛下打算派遣誰去,卻是沒有那份看人的本事了!”

 李亨呵呵一笑,道:

 “將軍謙遜!”

 李亨也不打算刨根問底,於是又將目光掃向甘露殿內的眾人。

 “諸卿可有合適的人選?”

 此時,李亨看似恢復了以往的鎮定,但秦晉分明能從他的眼睛裡看到憂慮,只不過被強行的壓製隱瞞而已。其實,李亨的心理素質與其父李隆基想必並不算好,盡管有著十余載壓抑的太子生涯,練就了一副常人難以企及的城府,可這心理素質畢竟是天生的,縱然有意克制也絕難做到了然無痕。

 秦晉根本就沒意義李璘能夠成事,閻敬之的 斬首也絕對不是江南局面的全部,他相信只要高適一到江岸,就會立即以淮南節度使的名義整合各路人馬,對李璘形成合圍的態勢,到那時攻守容位,優勢就徹底在朝廷一面了。

 不過,這畢竟都是揣測之辭,如果沒有事實作為依據,是很難服眾的。因而,他並不急於說話,只是等著其他人發表自己的看法。

 作為宰相的崔渙自然不能不說話,他在沉吟了一陣之後,便道:

 “陛下,臣以為當等一等高適的軍報,如果高適扭轉了局面,這也就是虛驚一場!”

 “如果高節度的軍報遲遲不到呢?”

 “這……”

 李亨的一句反問使得崔渙語塞,戰場上瞬息萬變,他又怎麽能打包票高適一定會很快有軍報,而且是捷報呢?

 “陛下!”

 忽然,魏方進說話了。秦晉訝然看向他,雖然也是在想,可魏方進早已經有半隱退的架勢,對朝中大事已經很少插手,甚至連話都不多說一句,今日怎麽就說話了呢?

 李亨原本對魏方進就沒報希望,在他的眼裡魏方進不過是個牆頭搖擺的投機之徒,留著他在宰相的位置上,完全是因為他於長安一戰中立有大功,不好做鳥盡弓藏的事而異。

 “魏卿可有建議?”

 “老臣覺得,永王必敗,陛下又何須自亂心神?”

 “魏相公此言可有根據?”

 李輔國代天子問道。

 “根據?”

 魏方進忽而呵呵笑了,目光轉向了秦晉,緩緩道:

 “因為高節度乃秦大夫推舉之人,所以必勝!”

 “這,這是何道理?”

 李輔國想不到堂堂宰相竟說出這種沒有水準的話來,但事涉秦晉他又不能多做批駁,隻得含混其辭。

 豈料魏方進竟又道:

 “陛下,老臣敢問陛下,秦大夫自入京以來,所薦之人可有無尺寸之功者?所做之事可曾一無無成?所經陣戰可嘗一敗過?”

 “這……”

 甘露殿內眾人這才明白魏方進因何有此一說,覺得這種說法實在荒誕不經,但細細回憶,卻又不由得都呆愣住了。因為他們竟找不到一例可以反證魏方進的反問!

 崔渙倒吸一口冷氣,魏方進不提醒時,他還從不曾想過,現在想來還真是如此。比如神武軍中的幾位悍將猛將,裴敬、盧杞、楊行本在三年以前全都是長安城裡鬥雞走狗的紈絝子弟,一個個劣跡斑斑,不學無術。但也就是這短短的三年功夫,竟全都脫胎換骨,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國之柱石。就連現在威震天下的神武軍在當初也不過是個名存實亡的花架子而已,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而這個奇跡不正是由秦晉一手締造的嗎?

 除此以外,還有那個馮翊郡的太守杜甫,在此前一戰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聽說馮翊郡百姓均是托於此人,十之八九都得以保全。而杜甫的聲名鵲起則更是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在此之前做過的品秩最高的官也不過是個員外郎而已。

 最關鍵的還有一個人,崔渙不由得吧目光瞥向了端坐如鍾的郭子儀,此人若非秦晉施以援手,恐怕早就成了塚中枯骨,又何至於有今日之功呢?在長安守城戰中,郭子儀的搶眼程度恐怕是僅次於秦晉的,而且尤為難得的是,此人同時得天子與政事堂看好,被絕大多數官員寄予厚望。

 這一番舉證下來,崔渙居然就找不到一個可以駁倒魏方進的例子,由此他竟也信了幾分,也許秦晉果然有一雙識人的慧眼。

 但是,治國可不是玩笑,又豈能用這種近乎於術士方士的玄乎之言來當做施政的依據呢?

 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郭子儀的身上,緊接著就又有了主意。

 “陛下,臣建議以郭子儀為江南東道招討使,馳援江南。若平定永王之亂,便可經由淮南北上,夾擊叛軍!”

 這是老成謀國之言。他不認為現在把秦晉派出去是合適的,畢竟關中初經大亂,人心未定,還需要此人來穩定關中。而且自從潼關於唐朝立國百余年來第一次被攻破以後,朝廷上下都已經失去了自信,危機感處處可見,一旦秦晉離開關中,必然會造成某種負面的影響。雖然崔渙一時之間還預料不到會有何種負面影響,但總歸覺得,秦晉是此時最不易離開關中的。

 畢竟朝廷的根本在於關中,關中的根本在於長安,長安的根本則是天子!

 為保萬無一失,崔渙絕不想在此時把秦晉調出關中。

 崔渙此言一出,李輔國臉上的肉馬上不自覺的抽搐了一下。他與郭子儀有著解不開的仇疙瘩,打壓之尚且不及,怎麽能平白的再送給此人功勞呢?

 直至此時,一直默不作聲的秦晉終於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郭子儀並不適宜離開長安!”

 李亨原本以為這是個最合適的安排,見秦晉反對便很是驚訝。

 “秦卿何以有此一言呢?”

 “臣近日曾得報,吐蕃國內發生政變,副相瑪祥仲巴傑奪取軍政大權,吐蕃地方兵馬時有侵入隴右地方……”

 秦晉與天子和百官不同,始終以一種超然的姿態看待唐朝此時的處境,當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安祿山一個人身上時,他的眼睛則不曾放過唐朝的任何一個鄰居。

 除了回紇人以外,對唐朝構成最大威脅的就屬吐蕃人。

 甚至於說,回紇人與唐朝的關系近似於愛恨交加,既相互利用,又想在對方身上撈取更多的好處,這種關系比較微妙,雖然有著潛在的敵意,卻並非難以避免最壞的走向。而吐蕃與唐朝的關系則不同了,這些來自高原的野蠻人,取代了昔日羌人的地位,成為關中腹地最大的隱患。最近這幾十年來,唐朝和吐蕃的相互征伐就從不曾停止過,王忠嗣、哥舒翰等一乾名將也是與吐蕃的數次大戰中才嶄露頭角的。

 秦晉依稀記得,就在安史之亂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吐蕃人曾一舉攻入長安,燒殺搶掠,徹底將唐朝的臉面踩在地上,踏了個稀巴爛!

 而近來,吐蕃人進來頻繁的出現在隴右,秦晉覺得這並非是普通的衝突,應該是一種試探,試探唐朝的虛實,和底線。

 畢竟潼關的陷落徹底打碎了唐朝不可戰勝的神話,將唐軍苦心經營百余年的均為一朝打散,像吐蕃這種唐朝的世仇自然要伺機上來沾點便宜,就像一隻惡狗般狠狠的咬上一大口。

 李亨被嚇壞了,竟失聲道:

 “難道吐蕃有犯我之心?”

 他做了十余年太子雖然甚少參與政務、軍務,但也十分清楚開元天寶以來與吐蕃打過的大大小小的仗已經難以計數,此時吐蕃若來趁人之危,是極有可能的!

 其實隴右的軍報早在一個月以前就頻頻傳回長安,秦晉在那時就在時時注意著吐蕃人的動向,但這種小的衝突在以往太平年間也不曾斷過,因此便打算靜觀其變,不想以自己的揣測貿然作為根據,是以也沒有告訴李亨他的這種想法。

 此時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關中保留足夠多的人馬,以震懾這些外藩蠻夷,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然則,隴右的軍報政事堂是知曉的,天子也一定是看過的,難道他們就看不出來嗎?秦晉疑惑的看向崔渙和李亨,李亨的表情是一臉茫然,崔渙則大有驚異自責之色,臉上也是紅白不定。

 原來,正因隴右與吐蕃的衝突在開元天寶年間就是常態,所以崔渙便習慣性的忽略了這些看似正常的問題,但今日一經秦晉指出,也不由得生出了一身的冷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