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唐》第366章:天子大封賞
好在壞消息沒有接踵而至,派往河東道的人馬僅僅折損了萬人左右,余者主力精銳悉數保全。不過這些人面臨的處境也很是棘手,竟不知何時摸到了黃河渡口,一把火燒掉了大半的渡船,再加上此前糧道又屢屢遭受騷擾,被黃河截在北岸的數萬人馬饑困交加,只能沿著河流向東運動。

 孫孝哲一直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潼關,集中在大元帥高仙芝的身上,可誰又能想到河東城居然也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三下五除二就徹底瓦解了他的全部計劃。事已至此,他明白此前的計劃已經滿盤皆輸,接下來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尋找替罪羊。

 否則,這次攻略失敗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過關的,萬一再被洛陽城中那小崽子背後的人拿住了把柄,攻略關中的意圖恐怕就要多生波折了。

 果不其然,安慶緒很快就怒氣衝衝的找上門來,從踏進軍帳內的一刻開始,就劈頭蓋臉的一頓痛罵。孫孝哲何曾受過這等羞辱,尤其還是被蠢貨一般的安慶緒責罵。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此番他大意失手,又損兵折將,如果最後的結局僅僅被痛罵一通,那才是天大的開恩了。

 終於,安慶緒罵的口乾舌燥,一揮手便命奴仆端酒上來,他拍開了酒壇上的封泥,也不用碗,徑自咕咚咕咚的灌了一大口,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事到如今,段氏所出的小崽子一定會揪著不放,你倒是拿出個可以應對的法子來,否則,否則咱們就一拍兩散……”

 安慶緒借著酒勁,說話更是沒有把門的,直要拿孫孝哲當替罪羊推出去。

 孫孝哲暗暗冷笑,眼下軍中帶兵之人,支持安慶緒的並不多,如果不是當初鬼迷心竅站錯了隊,恐怕他此時也不會屈居於安慶緒之下。但身在矮簷之下,也不得不低頭。

 “晉王毋須多慮,今次一戰只不過是個開始,鹿死誰手,現在還未可知。”

 安慶緒又舉起了酒壇子,咕咚咕咚猛灌了一口,氣咻咻道:

 “鹿死誰手的確未可知,但眼下的這關如何去過?平白的損失了數萬人的性命,一城一地不曾拿下,我如何向天子交代?”

 在孫孝哲的腦袋裡,安祿山現在已經形同廢人,他的一切態度不過是通過閹人李豬兒才能表達出來,而這個李豬兒一早就被他和嚴莊用大把的金錢喂飽了。所以,天子的態度大可不必多慮,唯一的變數還在史思明那裡。

 只要史思明短時間內不在河北道翻身,潼關戰敗的責任,也就未必會被追究。

 “殿下,昨日洛陽又有信來,天子的病情又加重了,據說雙足亦已潰爛發臭,疼的每日慘叫連連……”

 “雙足也爛了?”

 安慶緒的表情裡沒有一絲擔憂和難過,他本想掩飾一下自己的幸災樂禍,但由於酒勁上腦,一時間臉上的肉不聽使喚,發出了詭異的笑容。拋開父子間的血緣關系,安慶緒恨透了這個親生父親,在以前安祿山寵愛長子安慶宗,對他常常不屑一顧,動輒打罵。後來,安慶宗留在長安做了駙馬,當了人質,安祿山又重新段氏所出的幼子,每每疼愛有加,更使安慶緒妒火中燒。

 現在,安祿山病患纏身,雙眼難以視物,身有惡瘡,現在連雙足都潰爛了,安慶緒巴不得這老不死的早一日閉眼見閻王。

 “天子龍體欠安,也希望陣前有捷報來振奮精神,你盡快擬定個計策……”

 提到安祿山又添新患,安慶緒的心情好多了,他就勢又舉起了酒壇子,一仰脖咕咚咕咚將剩下的就一口氣喝了個乾乾淨淨。只是,安慶緒雖然好酒,卻酒量一般,一壇子酒下肚就已經頭暈眼花,思維模糊,不一會的功夫,竟歪在了幾案上,鼾聲如雷。

 孫孝哲見狀暗罵了一句蠢貨。

 安慶緒雖然對他大加責罵羞辱,但事實卻是兩個人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根本就不存在丟車保帥的情況。因為安慶緒是名義上的大帥,孫孝哲僅僅是副帥而已。雖然,一切具體軍務都由孫孝哲一人獨立操持,但只要追究責任,兩個人都是難逃其咎。

 “來人,晉王醉了,扶他回去!”

 送走了醉醺醺的安慶緒,孫孝哲又陷入了沉思。嚴莊還有一封密信送來,據說安祿山有意封段氏所出之子為齊王,這絕不是個好征兆,雖然李豬兒對重病纏身的安祿山能夠有所影響,但是此事已經在朝野上成了人人皆知的事,恐怕不好遮掩阻擋,一旦齊王得立,對安慶緒而言威脅就更近了一步。

 孫孝哲並不關心安慶緒的死活,他關乎的是,自身與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思忖良久之後,一個嶄新的計劃又再度醞釀成型,只不過執行計劃之前,他還要尋幾個替罪羊作為這次戰而無功的替罪羊。既然已經率師西征,就必須拿下潼關,直取長安,才能得勝還朝。否則,無功而返,等待他的只有貶謫流放一條路。

 孫孝哲向來心高氣傲,當然不會甘於認命。

 軍帳外忽然傳來的公雞若隱若無的鳴叫,孫孝哲終於打了個長長的哈切,強烈的疲憊感湧了上來,竟然腦袋一歪,倒在座榻上鼾聲大起。

 ……

 高仙芝親自抵達商陽關,契苾賀與火拔歸仁在商陽關大戰中都是立有大功的人,這兩個人的表現沒有讓他失望,反而還屢有驚喜。說實話,當高仙芝聽說守將馬宣仁叛亂,商陽關失守的消息以後,心中很是悲觀,派出契苾賀與火拔歸仁,也沒有把握一定能夠克複商陽關。但事實證明,老天還是眷顧大唐的,讓這兩名勇將一戰就收復了商陽關。

 簡單的檢閱了契苾賀會火拔歸仁的軍隊之後,高仙芝立即又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

 先是令潼關受命而來的接管商陽關,然後又使契苾賀與火拔歸仁所部火速北上,渡過黃河,那裡還有一場大戰在等著他們去解決。

 不過,兩人的人馬還未起行,好消息就已經從潼關傳了過來。孫孝哲的叛軍在河東城下吃了大虧具體傷亡情況不明,連黃河渡口的渡船都被燒了大半,現在那些人被暫時困在了北岸,難以返回黃河南岸。

 這真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高仙芝胸口裡彌漫多日的陰霾此刻一掃而空。隨著商陽關大戰接近尾聲,他本以為可以就此向北干涉河東城的戰事,不想河東城竟然憑借一己之力就趕走了蓄謀已久氣勢洶洶的孫孝哲叛軍。

 據高仙芝的判斷,孫孝哲如此大動乾戈,對河東城可是志在必得的,現在商陽關無功而返不說還損兵折將三四萬眾,河東城更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在如此重挫之下,孫孝哲可以安穩消停一陣子了。

 興奮過後,高仙芝立刻就對河東城下究竟發生了什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據此前的情報現實,孫孝哲至少在此地投入了五萬左右的人馬,而河東城諸軍滿打滿算也就只有一萬人。僅憑區區萬人,自保喪氣額不足,又何談退敵呢?

 難道是皇甫恪的作用?但皇甫恪明明在回信中提及,神武軍派遣了一部人馬佔領了蒲津橋,虎視眈眈難以脫身的啊。而據高仙芝的了解,這種情況的確不假,皇甫恪總不能不顧自身,而去管河東城的事吧?這顯然更不符合常理。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高仙芝又想到了另一種可能,但隨即他又對此予以了否定。那個人也不可能越過黃河到河東郡去打擊叛軍,首先這麽做對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處,而且還要冒著極大的風險。

 只可惜交通不便,黃河兩岸的通信又有著重重阻礙,高仙芝也只能坐等最終的消息,以解開心中的迷惑。

 此戰雖然算不得值得誇耀的大勝, 但是挫敗了叛軍的攻略圖謀,也堪稱是一次成功的防守戰。更何況,還有三四萬的斬首在哪擺著。高仙芝在當日就上書長安,為麾下軍將請功。

 與高仙芝的上書一同抵達長安的還有來自馮翊郡太守秦晉的請功上書。

 對大唐天子李隆基而言,這是接二連三的絕好消息。

 潼關一戰擊退了咄咄逼人的叛軍,並且斬首三四萬,緊接著河東城下又打了一場勝仗,斬首亦有近萬人。更令人感到振奮的是,皇甫恪在關鍵時刻心系朝廷,竟然反正歸唐了,與秦晉派出到蒲津的一部偏師合力擊賊,才有了河東城下的一場大戰。

 “封賞,朕要重重封賞!”

 當此動亂之時,勝仗格外難得,一連兩地的大勝極大的振奮了天子李隆基的情緒。以往的失落和不自信,此刻也似乎被一掃而空。

 這次大勝對李隆基而言,更像是雪中送炭,在個人威信跌倒谷底之時,終於可以向世人證明,他還是那個揮斥方遒的大唐天子,天命仍舊緊緊的攥在李唐王朝手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