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折子如此忍讓趙頊動怒,那是因為有這麽幾點讓他無法接受,
沈括所言第一條稱沿邊地帶山路崎嶇,特別是環慶路、涇源路、鄜延路要經過數百裡瀚海才能抵達興慶府,糧草轉運艱難,即使是就敵於糧要運到興慶府也是難事兒,沈括恐此番西征毀於一旦。
第二條,沈括彈劾鄜延路都副總管第一將種諤有欺君之罪,明知糧食轉運艱難,還是多次上折子請戰,其目的非是滅夏,只是圖謀米脂、夏州、鹽州等處而已,攻擊西夏兵進緩慢避而不戰,請皇上明察,
第三條,務請皇上立即下令開始撤退諸路大軍,避免因糧草接濟不及最後軍心渙散大敗虧輸,到時引起陝西沿邊諸路動蕩。
這個折子讓趙頊看過軍情急報,涇源路、環慶路兩路大軍逼近西平府,其他三路大軍攻入西夏境內攻城略地的豪情受到了打擊,怎麽不讓趙頊羞惱,他深恨自己怎麽就選了這麽個無膽之輩擔任了一方邊帥,糊塗啊。
所以趙頊第一反應是拍案而起盛怒不止。
但是,趙頊已經不是那個十幾年前登基的小青年了,他已經進化多矣,多少教訓告誡他要製怒,要反覆掂量。
首先沈括為什麽要寫這個折子,沈括這人是個能臣,只要他任職的地方從來都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甚至在其任內還有另外的驚喜,比如出使遼國,沈括竟然順便把遼國輿圖帶回來了,比如於田,能把於田的過程完全記錄下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辦法,以供朝廷參詳。
所以即使這人時常首鼠兩端,人品存疑,得罪了新舊兩黨,趙頊還是一再提拔他,現在已經是一路大帥了,那麽這麽個膽子不大,總是揣摩投機的人為什麽這次敢發出這樣的折子,而且是用密折的方式呢。
首先一條就是,沈括確實在向他示好,表明從此後是皇上的家臣,這個是肯定的,這樣密折溝通是瞞不住的,將來消息傳出,沈括就是士大夫裡的另類,絕對會被排擠,所以沈括這次是徹徹底底的臣服。
那麽既然臣服,也知道他定然不喜這個折子所言,那麽這個膽子不大的沈括為何還偏偏要這樣說呢。
趙頊百思不得其解,他起身端起內侍剛剛端上的冒著熱氣的茶湯邊喝邊尋思著。
趙頊走到窗前,窗台上一處銅鏡映出了他的影像,趙頊驚訝的發現他瘦的顴骨愈發的突起,早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帝王如今已經是鬢發斑白了,趙頊死死的盯著鏡子中的另一個自己久久無語,
最近趙頊也感到了身體虛弱,極容易疲憊,總是想起仁宗、父親英宗都是英年早逝,好像趙家就沒有太長壽的人,而他的年紀離著他們故去的時候也近了,難道他也時日無多了嗎,但是大宋軍政還遠遠沒有理順,他還不能垮下來,否則定會前功盡棄。
趙頊收拾心情回到座位,他左思右想沈括發這個密折只有一個原因,沈括這個無膽鬼還在自保。
那他為什麽自保,那就是有一個前提,沈括真的預估此戰必敗,他在自保,得罪他這個皇上後果很嚴重,可能一時間失去帝心。
但是如果事後證明沈括對了呢,加上他的這次臣服,沈括篤定將來還是會得到帝王的寬恕,但是如果明知必敗而不自救,那麽將來罪無可赦,也終會失去帝心,沈括做出的一切前提都是此戰必敗。
趙頊立時疑慮重重,沈括憑什麽做出這樣的判斷,難道在鄜延路那裡能窺伺戰場全貌,這怎麽可能,
他總攬五路軍情急報也不敢說通曉全局,他沈括憑什麽做出的判斷,怪哉。 有個解釋,身在戰事之中的沈括從種種形式中判斷此戰有敗無勝,沈括畢竟有個優勢,他就在戰事後方,眼見為實,那麽沈括給趙頊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讓最近熱切期盼幾路大軍剿滅西夏的趙頊心中疑惑重重。
至於折子最後提及的延州學子張環撰寫的講三國,雖然沈括大加讚賞,但是趙頊沒有太過注意,如果是平日裡只是憑著沈括所言遵從正朔這句話評語他就會好好研讀一番。
但是現在,趙頊根本沒有那個心思,因為伐夏之戰已經耗盡了他的精力。
他最後的決斷是把沈括的折子留中不發,他雖然疑慮,但是還是認為伐夏有很大可能成功的,至於沈括附上的講三國幾卷也隨著折子被小黃門存放起來,也許將來還可能被找尋出來,也許無人提及就會永遠的停留在內檔中。
不過,趙頊還是記住了一個延州學子張環的名字,畢竟延州學子中能出現一個不錯的人才已經是數十年未見了。
張環來到了方山這裡,方山拿出了兩套棉甲,掛在了牆上,張環看了看整體形製,用手摸了摸裡面棉質的硬度以及鐵片的接縫處,所有一切符合他的預期,
“不錯,這件大氅做的非常好,某很滿意,方山這月加三貫錢,其他人一貫錢,”
張環立即嘉獎,這就是後世不斷刺激手段,不能一次太過,但是必須每次都有,保持一種新鮮感和饑餓感才能讓匠人不斷的精心勞作。
張環一說方山等人喜笑顏開,沒想到剛到這裡不足十天新主人就是發下獎勵,這裡的活計不輕省,但是沒有早先瑣碎,而且還有不斷的獎賞,怎麽不讓他們高興。
“多謝公子,”
方山等人齊齊拜謝,相當的齊整,場面頗為熱烈。
‘好了,不用多禮,’
張環其實還是很得意的,掌控別人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確實滿足了他的權力欲。
張環命匠人把棉甲裹在樹上,命方山用一石弓離著三十步,向兩件棉甲射了十箭,待得翻開甲葉,只見有八箭釘在了鐵片上沒有穿透最後的棉甲,有兩箭擊中鐵片接縫處,破開了三重防護,其中一箭也就是露出一點點箭尖,有一箭貫入較深,破開近寸,也要不了人的命。
棉甲經受住了考驗,足以抵擋一石弓的打擊。
“接下來做四十件大氅,再就是打造三十把長槍,十五面木盾,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們做的快而好,某不吝賞賜,”
張環繼續刺激這些匠人們。
匠人們一聽這話,兩眼盡皆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