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唐農聖》第三百五十九章 背鍋者蕭r
作為一個後世人,孫享福太知道科舉對於古代的影響了,好的,壞的,都有,它給了所有讀書人希望,然而,卻因為它的鼎盛,讓這個民族丟失了很多東西。

 漢唐的武風,正是因為科舉的盛行,讓讀書人徹底的統治了這個民族,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宋被元滅,明被清滅,讓蠻夷統治了這個本應該雄霸於世的民族,讓本應該快的展,進步的華夏文明,出現了短暫倒退。

 根子的問題是什麽?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說白了就是利益。

 讀了書,考了功名,就能做人上人,其它一切皆為下品,那大家還不死命的專研這玩意?

 在孫享福看來,並不是這些古代人所鑽研的儒家學說有多毒害人,畢竟,真正做到了儒學裡面所提倡的正確思想的人,差不多都是對古代國家有積極作用的人。

 毒點就在,科舉,它只是讓會讀書的人做了人上人。

 而會讀書的人,卻未必是會做事的人,而國家最需要的,卻是會做事的人。

 在這個地方官能主導地方上大多數事情的時代,一個會做事的主官和一個只會讀書,不會做事的主官當政,起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孫享福認為,科舉的目的既然是為了朝廷選官,那就應該選國家需要的官。

 會做事,也不能體會在腦袋裡有多少策略上,趙括這樣紙上談兵的人,要是當了政,只會誤國。

 而古代讀書人的實乾能力往往都較差,因為他們為了讀好書,放棄了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識,五谷不分的都大有人在,你指望他們能帶領百姓,展民生?

 就像後世剛出校門的學生一樣,隻學了一套理論知識,大多數人在生活上還需要父母照顧,你直接讓他當一個大公司的領導,這能行嗎?

 結果基本都是搞亂了這家公司,而套用在古代,就是這些書呆子會害慘了一地的百姓。

 所以,孫享福先就要改變的就是科舉的模式,隻把它當做一個讀書人獲取學政實習的入門考試,這就比較符合國家的需求了。

 後世的精英社會裡,各個企業,政府部門最喜歡用什麽樣的人?

 答案是在實習工作中,表現較好的大學實行生。

 這些表現較好的實習生基本都已經有了勝任工作的能力,而且非常具備可調教性,適應能力強。

 貞觀朝實行的屆科舉,會對今後整個大唐國運造成影響,最好在一開始,就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設定一個好的方向。

 所以,漢朝玩脫了,導致世家門閥叢生的舉孝廉制度,隋朝玩脫了,導致世家門閥把持朝堂的假科舉制度,孫享福都不能用。

 “蕭相可是覺得,只要是讀書人,就都能當好官?”

 “這······”

 蕭瑀語塞,這個問題其實根本無法回答,當官,和當好官,根本沒有什麽很好的界定標準。

 “所以,為了盡可能的保證朝廷能獲得更多能做事,會做事的好官,下官跟陛下商議過後,決定按照朝廷的需求取士,而且取士並非直接讓他們當官,只是給他們一個文憑,憑這個文憑,他們可以去到朝廷各個需要人手的部門學政實習。

 堂部實行生,由主管的上官,以及與這個部分有事務交集的兄弟部門給這個實習生評分,地方實習生,由上一級領導,和當地被管理的百姓給這個實習生評分。

 評分足夠高的,朝廷才授予官職品級,而在被授官之前,這些實習生只能夠獲得朝廷的基本生活補貼,差不多剛好能夠滿足衣食住行。

 而只是考到了文憑,卻不參與實行的考生,沒有任何補貼。”

 唐以後的朝代,讀書人一旦科考出位,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秀才廩生就有足夠食用的糧食拿,舉人直接可以免全族的稅,進士,即便是不任實職,都有相當不錯的俸祿可以拿。

 一道科舉的大門,瞬間讓這些讀書人晉升為米蟲階級,這是不可取的,乾活拿錢,不乾活,沒的拿,這才是天經地義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來,不管是有才無才的讀書人,便都可以下場考一考,試一試自己的學問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據參考規模,對於國家的人才數量摸個底。

 而讓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當官,則是將那些學而不實之輩阻攔在了朝堂之外,無形之中,打破了高官顯貴世家門閥對於科舉的把持。”

 馬周作為草根階級出身的一員,對孫享福說的這些最深有體會,忍不住大聲讚道。

 聽了馬周的讚歎之語,智商並不低的蕭瑀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來的話,此一條便直接刪改,讓報考者全部都可以參加考試,只是,這試卷恐怕要準備的多些,閱卷的工作量,也會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蕭相無需擔憂,試卷再多,能多的過報紙?有造紙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試卷,孫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閱卷方面,只怕真要勞您受累了,參與閱卷的官員多了,就會不好管理,只怕到時候會有些人故意打壓寒門,提拔自己人。”馬周繼續接了蕭瑀的話道。

 世家子在朝廷的官員數量,就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即便是你的製作設置的再完美,他們也可以通過手上的權利,給你破壞掉,一旦閱卷官裡面有幾個五姓七家的人,那麽,出自他們幾家的考生,就會全部獲得通過,而那些寒門子弟,估計連成為實習生的資格都沒有。

 對於這方面,孫享福自然也是早有應對之策,道,“這個其實也不難,到時候只要采取糊名制度,閱卷之人,便無從分辨了。

 而且,咱們考卷,在很多科目裡,都是按照標準答案批改打分,策論或者解答題,采用平均分,即,每個閱卷人,都打一個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余的分數,按平均值計算,考的好不好,按分數算,誰能不能通過,看分數就一目了然了。”

 聞言,蕭瑀一愣道,“糊名制度?也就是說,閱卷人,不知道考卷是那個考生的?”

 孫享福笑著點頭道,“正是。”

 馬周再度鼓掌讚道,“妙也,如此的話,就更加體現了我朝科考唯才是舉的目的。”

 蕭瑀秒懂,也是點頭道,“如此,倒是更加公平了,正明且看看,制度上還有什麽其它需要改進的地方。”

 聞言,孫享福繼續往下看去,才看到第二條,便再度搖頭道,“蕭相,只怕您此前做的計劃,得全部推倒重來了。”

 “為何?”

 孫享福指著第二條道,“您這考試的內容就有問題,雖然將考試科目分成了五十多種,但其實,除了明算,明法有一定的專業性之外,其余是所有項科目,都是文學方面的。

 朝廷此次科舉,可不是隻招文學老師,而是招各方面能夠為朝廷所用的人才,所以,諸如詩詞,經義,文章,墨義等等等的,全部定為一科就好,測驗他們的文字表述能力過關就行。

 其余的,明算,可以定為一科。

 明法,可以定為一科。

 甚至像醫科,工科,商科,都可以拿出來考試,獨立定為一科。

 因為,如果一個人,在這些專業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其實,已經可以成為朝廷的官員了。

 比如明算科,只需要掌握基礎的文字知識,有出色的計算能力,在中樞就可以進到戶部,兵部等部門任職,在地方,就可以擔任各部功曹之類的職務,因為這些官員,其實都是乾計算,收帳,出納等等活計的,會計算,寫報告,就足夠了。

 而明法科比較強的考生,就可以去刑部,大理寺,禦史台的檢察院任職。

 醫科,工科,商科,也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為國家起到作用,比如,賓王主持的渭南新城,就大量的缺乏擅長這三科的人才······”

 孫享福越往後面說,蕭瑀和馬周點頭的次數就越快,主掌朝政和具體事務的他們,可比孫享福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樣的屬下,還真的是如同孫享福所說,蕭瑀這邊,算帳的,懂法的,就已經缺一大撥了。

 至於馬周這邊,工,商,醫,方面的人才,那是缺的嗷嗷嗷叫,外行硬著頭皮去管理不懂的事情,效率和效果肯定沒有內行來管理好。

 然而,當孫享福把自己的全盤計劃都說出來的時候,蕭瑀卻是變的沉默了,一雙有些昏黃的眼珠盯著孫享福看了好久之後才道,“此次科舉,可以按照正明的想法來實行,然而,這些想法卻不能與你有任何關系,全部都是老夫設計,一力推行的,你可明白?”

 聞言,孫享福卻是愣住了,難道蕭瑀也是一個和尉遲恭一樣,愛搶別人版權創意的死臉皮?

 然後,在旁邊一直聽的津津有味的馬周, 卻是一臉正色的思索了幾秒之後,鄭重其事的拱手彎腰向蕭瑀行了一禮道,“蕭相高義。”

 看到馬周這樣的姿態,孫享福突然明白了什麽,趕緊拱手,端端正正的給蕭瑀行了一個九十度鞠躬禮。

 為了大唐,這位老人家又打算付出一次了,改革,從來就不缺好方法,然而,大多數好方法,卻未必能在改革中實行,因為,這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孫享福將前隋形成的科舉制度改的面目全非,就會深深的觸動世家的利益,即便是準備進入蟄伏期的他們,也未必能允許,因為,長遠看來,這會動搖他們的根本。

 而蕭瑀,選擇了挺身而出,背下這個觸怒所有世家的鍋,這樣的鍋可不是那麽好背的,至少,他這個宰相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