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神醫高手在都市》第一千零五十五章:溫病學派
中醫學中的溫病學說,遠在《黃帝內經》裡面已有提及,《難經》以及《傷寒論》裡面都有敘述。

 《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素問?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在《難經》裡面提到的“濕溫、熱病、溫病”等幾個外感發熱病的名詞,被後世溫病學著作中經常引用。

 《傷寒論》總結了公元二世紀以前對外感發熱病的辨證論治經驗,同時也敘述溫病的證候,是以病初起時“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指出不可誤用汗法。這給後世溫病學說的成立,並主張用辛涼清解的治法,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公元三世紀晉代醫家王叔和的見解,認為溫病的感染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並有新感與伏邪之分。

 公元七世紀以後,對於溫病學說繼續有所發明。《諸病源候論》把溫病列有二十二候;《千金方》裡面載有治療溫病的方藥;《外台秘要》列有溫病門,記載了溫毒、溫熱、溫毒發斑以及冬溫、冬溫發斑等。

 宋、金、元時代四大醫學家之一的劉完素,他對熱性病的認識,用藥主張寒涼,這對溫病的治療,起著先導作用,因此,他被譽為溫病派的創始人,奠定了溫病學派的基礎。

 明末醫學家吳有性寫成《溫疫論》以後,更給溫病學說的形成為一門專科學問,創造了前提。

 公元1641年,政治腐敗,清兵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行,山東、浙江、河北等地,感染疫病者更多,當時醫家們都以傷寒法治療而不能取得效果。

 醫學家吳有性,字又可,江蘇震澤人,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說明傷寒與溫疫兩者完全不同,他說:“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在公元1642年寫成《溫疫論》,書中對溫疫的傳染病源、傳染途徑以及傳染病的免疫性,都有獨到的見解。

 吳有性認為溫疫的發生,既不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也不是由於新感和伏邪。所謂四時不正之氣、新感和伏邪的說法,原是晉代王叔和在發揮《黃帝內經》的理論上,認為“冬令嚴寒……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

 王叔和的說法一直影響著溫病的感染原因,以及溫病有新感和伏邪的病理機制。到了吳有性的《溫疫論》就不以為然,他認為乃從口鼻而入的感染了一種物質--戾氣。並說:“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

 還指出戾氣是肉眼不能察見,感覺不能觸知,耳不得聞,鼻不得嗅的一種傳染病的病原體。

 公元十八世紀以後,溫病學說大大地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溫病學派,被推為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著名臨床醫學家葉桂公元,字天士,原籍安徽歙縣人,後遷蘇州。

 他少年時就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學術,又曾先後從師17位,虛心學習各家長處。由於他的畢生精力忙於臨床工作,因此著述不多,《溫證論治》和《臨證指南醫案》都是學生們輯錄而成。

 葉天士把外感溫熱病的病理現象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來概括說明先是由呼吸道感染,嚴重時可以出現神志昏亂,在辨證時把溫病的症狀分成"衛、氣、營、血"四個類型為綱領,說明疾病的深淺程度,作為緩急論治的依據。

 同時也說明病勢輕重和發展趨向,衛--表症,氣--由表漸漸入裡,營、血--裡症。如病初起在衛分,較輕;病邪從衛到氣、到營血,逐步深入,意味著病勢越來越重。

 葉天士並且總結了歷代醫學家的經驗,豐富了辨證的內容,創造性地運用觀察舌苔、驗齒以及識別斑疹和白痞的方法,對臨床實踐起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治療上施用清熱解毒、芳香開竅、養陰生律等方法。

 與葉天士齊名的薛生白著有《溫熱病篇》,其學術觀點,基本上與葉氏一致。薛生白,名雪,蘇州人。

 從此,研究溫病學說的醫家漸多,具有代表性的當推吳鞠通和王孟英兩氏。

 吳鞠通,名塘,江蘇淮陰人。他繼承發揚了葉天士的學說,並參考了《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等書籍以及歷代醫學家的學術思想,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公元1798年寫成《溫病條辨》,把溫病的證候分為上、中、下三焦論治,它標志著溫病的病情進展和變化形式。

 如上焦證候,多屬呼吸系病變;中焦證候,多屬消化系病變;下焦證候,多屬機體抵抗力減退而形成一系列的虛弱病變。

 吳鞠通還創製了“桑菊飲”、“銀翹散”等著名方劑,直到今天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而且療效可靠。

 鴉片戰爭以後的清代醫家王孟英,名士雄,浙江海寧人。在太平天國革命戰爭時期,遷居上海。他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的理論為“經”,以葉天士、薛生白等諸家學說為“緯”,在公元1852年編寫成《溫熱經緯》, 是一部綜合溫病學說的資料匯編,後世學醫的人們可以從這部書裡得到比較全面的溫病學說起源和發展知識。

 。。。

 這些坐在前台上幾位溫病派成員的討論,爭辯,探索中,坐在後面的葉晨,可以聽得很清楚。

 這種沙龍模式,葉晨覺得很不錯。畢竟,相比起傷寒派的成員,這些溫病派這裡的成員要少了許多。

 但是,這些成員都是上海各大中醫學醫,各大醫院主要名醫,也是各大高校主要教授,可以說是一批中醫界的精英。

 以溫病派的發展,到最興盛的明清時期,再到現在的衰落,這裡面其實只要清楚溫病派的發展,是有一條清晰的線路在裡面的。

 葉晨坐在那裡,聽到有溫病學派的成員,說到溫病學派將來一定會取代傷寒學派在中醫上的地位,再次興盛起來的時候,葉晨知道這裡面這些成員中,或許真的是非常愛溫病派。

 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