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唐戰將王玄策》第24回:別10年情意綿長 論佛教0感交集(下)
一番推杯換盞與觥籌交錯之間,這大唐使節們,又一次嘗到了這地地道道的天竺美食,也是甚是欣慰。隨著酒足飯飽,各位也都吃的盡興,喝的不錯。

 只見這王玄策這樣開口問道:“剛才聽大王說,沿著這條貿易之路,有很多我大唐的僧侶,來往兩國之間,這些都是拜佛求經的僧人嗎?”

 “是呀,基本上每個月,在我桑及多國都能見到一兩個你們大唐面孔的僧人,可惜呀,這幾年以來,我五印度,佛教已經遠不如當年玄奘法師在的時候了?”老國王言語之間,不由得流露出來一絲傷感之情。

 “此話怎講?”王玄策隨著眾兄弟疑問的目光,向老國王問到。

 “當年這戒日王在時,也是憑借著武力,將這佛教再次推廣到了五印度的各地,正是因為這婆羅門教沒有著名的辯師,就讓這佛教一直壓製著,特別是在這第六次無遮大會之上,玄奘大師更是獨領風騷,將五印度的佛教又一次的帶向了頂峰。雖說後來有這阿羅那順毀滅佛教之事,但是在我五印度基本上摧毀的只是實體佛寺,而未曾摧毀這佛教體系。可惜的則是在這前幾年,我五印度,出了一個婆羅門教的辨師父,名喚鳩摩利羅,此人也就三十來歲,算是這青年才俊之中的後起之秀,在你們走後沒多久,那爛陀寺也在戒賢法師的帶領之下,重新光複了,可是在戒賢法師圓寂之後,這個人就突然間出現了,瞬間就辨倒了所有那爛陀寺的僧眾。自此這那爛陀寺也只能夠閉門授課,佛教也日漸蕭條,婆羅門教則日漸輝煌了”老國王就這樣言簡意賅的給他們回到。

 “這變化都這麽大嗎?這婆羅門教不是將人種分為四等,這種等級觀念,如何能夠打敗這提倡眾生平等的佛教呢?”周曾隨即甚是詫異的問到……

 “其實,這些事情,都是有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的,如若從長遠來說,我五印度的佛教興盛之時,十個人中有五個人都信奉佛教。可是佛教有一根本的主張,就是禁欲,正是因為在我五印度達到了一個頂點,按照你們大唐的觀點來說就是物極必反,這種禁欲主義的提倡,自然也就枯竭了我五印度男子的氣概。再加上這當時各種教派紛紛擾擾,爭鬥不斷,以及婆羅門教對佛教教義的很好吸收與溶解,再加上各族群之間的利益爭鬥,就引起了屠殺僧人,焚毀寺院等情況,就讓這最古老的婆羅門教成了不少僧人的避難所。”

 聽到了這裡,王玄策等人,感覺這應該是基本教義上的問題,雖說也聽玄奘法師說過,但是對深層次的問題也不甚了解,於是就這樣專心的傾聽這……

 “其實,從玄奘大師所在的那些年,都已經可以看出這端倪。在這五印度,各種外道僧人不停地前去這那爛陀寺挑戰,說白了,這那爛陀寺也是在苦難中苦苦支撐,正是因為有玄奘大師這一得道高僧,才讓佛教又在我五印度延續了幾十年。隨著這戒日王的溺亡,外道的僧人休養生息,造詣也日漸精深,所以就讓這佛道僧人支撐不住,迫於道義上的理論,不得不敗下陣來……”

 “咳,這事呀就如我大漢初年,那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辯論如出一轍呀”王玄策稍稍思索了一番之後,就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願聽其詳?”老國王也是帶著滿臉的迷惑問到。

 “在七百多年前,我華夏大地正值大漢王朝。當時的國家也是諸多思想爭鳴,什麽黃老學說,什麽道家,什麽法家,什麽墨家,都是各成一體,均有自己的理論與主張。在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並不提倡儒學,在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均用不同的流派治理國家,雖說給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面對各種學派的競爭,矛盾也日漸出現。自從武帝繼位之後,介於當時的朝政環境,很想從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因此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同時,這黃老學說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的個性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再後來,就到了元光元年,當時武帝召集各地的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問策。

 其中一人,名喚董仲舒就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在經過這大辯論之後,儒術從道義之上完全勝出,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因此,自此以後這儒家文化,在我華夏大地就成了這正統思想,一直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

 “原來這不同的國家,還真有這相同的事情,這佛教在我五印度興起沒落,也多次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佛教的存在,一直需要依靠城市,生存在最富庶的地區。原因很簡單,僧人自己不勞動,全靠這信眾的施舍,如若百姓基礎一變動,這佛教自然就會受到劇烈影響。而婆羅門教,提倡四種種姓,每種都恪盡職守,深入農村,扎根基層,基礎頗為牢固,就算是經歷了戰亂,在這農村地區,受到的影響往往是最小的,所以,他們都能夠幸存下來。因此,當這鳩摩利羅在這那爛陀寺,將當時的部分高僧辨倒以後,又接連去了這大珈藍寺,等幾個寺院,更是讓這些僧人沒有應對的本事,所以,這幾年佛教已經遠不如你們第二次出使時的境況了……”

 聽得這一番話語,王玄策等人也是百感交集,不曾想,這才僅僅十年之時間,這五印度佛教就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聽得這一番話語,也是回味悠長……

 編者說:佛教就是因為這樣的模式,在五印度消亡下去的……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