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95章 縣試招覆
  見到左亮等人遠去,張義先忍不住大笑起來道:“籍哥兒,這人好生奇怪,找誰不好非要來招惹你,簡直是自討沒趣。”張籍也是笑笑,心下十分爽利,經過剛才左亮大呼小叫,周邊考生都知道第一場頭名是自己了,看向自己的目光那時滿滿的羨慕,這讓自己很是受用,成為第一或者冠軍的感覺是極好的。

  “榜已經看了,我們回去吧,這衣服是得換了……”三人互相看了看對方,張百萬提議道。經過看榜這一人挨人的古代集會活動,身上衣服都是擠得褶皺,鞋子也被踩髒,剛才只顧得看榜並不覺得,這時閑下來才發現各自都很狼狽。

  “恩,我們回去,這不過是第一場,都不能說是萬無一失,張兄,義先,咱們回去溫書,明天休息一天后天還有一場呐。”張籍也道。隨後三人一同上了馬車,回書院的回書院,回書坊的回書坊。

  ……

  縣試第一場放榜第二天,按例休息一天,第三天進行第二場考試。參加今科縣試且在團案和副榜上的學子們可不敢就真的休息,各自在家的在家勤學,在書院的在書院苦讀,在客棧的在客棧溫書……張籍也是一樣,白天在講堂中練習,晚上到董講郎處請求指點。

  這日,天色又陰沉起來,初春的小北風還帶著幾分刺骨的涼意,在這颯颯風中縣試第二場招覆正式開始。

  張籍三人這個縣試小團體,在第一場考試中並沒有人落下出局,故而還是一起前去考場應試。到了縣衙門口,並沒有第一天那麽擁擠,當初從臨清州下轄三縣及各鄉、村來的近四千考生,在第一場考試後已經被淘汰了百分之八十五還多,只剩下六百多人,其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當然這還不是最殘酷的,剩下的這六百人中還要再選,五場考試隻取五十人。五十比四千百分之一點二五的錄取率。

  和第一場的入場方式相仿佛,只不過這次張籍三人被分到了不同的隊伍,張籍作為第一場頭名和團案上的五十名學子一起被編為一隊,在考棚公堂前考試,這一隊中張籍看到有七八個清淵書院學子,要麽是外院甲班的,要麽是內院的;張百萬和張義先兩人和上一場一樣被分到了考舍中,張籍認識的人中,五六個曾經外院丙班的同窗及當初社學的林嗣就在這六百人中,並沒有看到冀永貞,想來他是遺憾的再次落榜。

  這麽算來,清淵書院參加本次縣試的十幾名考生有七八個在前五十名,五六個在副榜,只有一兩個沒上榜,這成績是相當不錯了。

  堂前考試的考棚是臨時新搭建的,棚內放著三排案幾,擋雨是沒問題,遮風就不行了,按照引領書辦的指引,張籍在第一排正中間位置坐下,這個案幾是頭名的位置。三排案幾對面就是毛知州和周學正的座位,他們二人正坐在官帽椅上喝著熱茶,這幾乎就是在主考官眼皮子底下考試了,堂下諸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待到開考後,知州和學正兩位大人還會下來巡視,就和後世的考試相仿。

  依舊是書辦舉題板,考生抄題目。題目都是招覆中的老套路,也是三道題,試四書文一篇,性命至理論一篇,默寫《明大誥》兩處,不許誤寫添改。

  張籍看了題目第一道四書題這次沒有難為人,是出自《大學》中的一句“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大學》一書內容不多,幾百年的科舉考試中每一句幾乎都考到過,能夠參考的范本許多,張籍根據腦海中前人時文和後世論述,

加入自己的見解,很簡單的就完成了,論述精辟有理,格式工整嚴謹,在苛刻的董講郎那裡也能得個上上。  《性命至理》是以程朱理學思想為基礎探討世界觀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內容也是不多,且有很詳盡的解讀書,無論是原文還是解讀張籍都被的滾瓜爛熟,所以這道題也是很輕易的就寫完了。

  第三題是默寫明大誥,這是大明開國之君朱元璋主持編訂的,此書在明朝的普法教育中比大明律的地位還要高,它是朱元璋采集一萬多個犯罪案例,將其犯罪過程、處罰方式編寫成冊廣泛散發極力推廣的。按照當今法理學來分析,這應當是屬於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比西方不知早了多少年。明大誥中的事例編寫的通俗易懂,生動具體,而且它的推廣方式很具有傳奇性,那就是犯罪者若是在家中有大誥則罪減一等,若是無大誥則罪加一等,正是這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讓此書在民間流傳很廣。

  作為讀書人,大明公務員的後備隊伍,熟背禦製大誥是一個必修課,當然對於過目成誦的張籍而言, 一切能用背誦來解決的試題都不是問題,前兩道題還打了草稿,最後這一道默寫題,張籍草稿都沒打,手中筆走龍蛇直接寫就。

  考試期間毛知州和周學正都曾在張籍身旁駐足,張籍可沒有半分緊張的意思,這不正是在考官面前展露才華的機會嗎,平時求還求不來呢,雖然未曾去看兩位考官的表情,但是想來憑自己的這筆字評價就低不了。

  第二場很快就結束,眾人出了考場,各回各家休息,同時都期待著放榜的那一天。

  ……

  風和日麗,大地回春,今天是南風,給城中帶來了些許暖意。

  臨清城中福來酒樓,兩名文士在二樓臨窗處小酌,面前桌上放著幾碟酒樓的拿手小菜。

  “明德兄,可曾聽過那一篇《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據傳是我臨清州才子所著。”青衫文士舉起杯中酒敬道。

  “維國兄,這我自然是聽說了,我還知道是何處何人所寫。”褐衣士子笑著回敬一杯倒道。

  “哦?那是何人?”飲了杯中酒被稱為維國的士子道。

  “這人你也見過,是清淵書院的一個童子,喚作張籍。”被稱為明德的文士道。

  “張籍?可是前日考場上第一個交卷的那個?”

  “正是此人,維國兄你可是看了他的卷子,取他為第一場頭名的,你看此子如何?。”

  兩人談論的是此次縣試考卷,原來這兩名文士,青衫者乃是毛知州,褐衣者乃是周學正,兩人便衣至此小酌一聚,談話間不知不覺話題到了張籍身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