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13章 思維導圖
  綠楊繁茂,不見微風,隻聞蟬鳴,太陽西斜,藏身雲中,此刻暑熱稍退,晚霞火紅一片。

  第二天散學後,張義先早早的到了張籍家中,此時張籍還在吃晚飯,就把張義先讓到自己書房中稍等。

  收拾停當,張籍走入了書房。

  “義先,昨天你帶來的蜜食點心,我那二弟三妹吃了不少,連連說好,看在這些果子的份上,我也得幫你把功課趕上去。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我這又吃又拿,這兩樣可都佔了,要是幫不到你,可真是於心有愧!”張籍打趣道。面對親近的人張籍向來說話隨意風趣。

  “那點點心算什麽,我都吃過許多了,下次家裡有人去城裡,我再讓人帶來些。”張義先站起身應道,“可曾想好我該怎麽學了嗎,從何處入手?”

  “昨晚你走後,我考慮了許久,《三字經》有雲‘為學者,必有初’,以往你的基礎較差,我們先從基礎做起,查缺補漏,以求精進。”張籍從桌子上抽出一張像是畫著棵大樹的紙拿給張義先看。“這是我昨天為你量身定做的學習規劃圖。”

  只見這張毛邊紙中心畫著一個乾枯柏樹的樹乾,分有兩個粗枝四個細叉。樹乾上用曹全隸書寫著課業總圖四個大字;兩個粗枝上一個用上書《古今賢文》,一個上書《幼學瓊林》,都是用的小楷;四個細枝上分別寫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學習規劃圖?這是什麽意思?”張義先接過看了看,有些不明所以。“這不是一棵枯樹嗎,哦,這樹畫的不錯,你什麽時候學的畫畫?。”

  這畫當然不錯,這是張籍為了吸引張義先注意,昨晚隨筆勾勒、皴擦提按間,仿倪瓚筆法畫的一個小品,遠山枯木,河岸亂石,已似有六七分神韻。

  張籍一笑並不在畫畫這個問題上多做解釋,而是指著圖上的字對張義先言道:“上面四個細枝上寫的是我們在社學階段需要通讀的最基礎的四本書,兩個粗枝上的是第二階段要讀的。現在加上這兩天學習的《古今賢文》你已經學過了五本,我問你這五本中你感覺哪一本掌握的不好?”

  “這個《古今賢文》吧,有許多沒有理解,這個好難背。”張義先指著其中的一個粗枝說道。“對了,還有《千家詩》,當時學的時候沒有用心,現在有許多都忘掉了。”張義先又指向細枝上的《千家詩》補充說。

  “好。”張籍拿起一支筆到硯台上沾了沾,在《古今賢文》和《千家詩》的下方劃了一橫。“也就是說三百千都學的不錯了?”

  “那當然,三百千我現在都能背誦,那時老爺子在家管得嚴,當時記得很牢,不過現在可能有些生疏。”說起這事張義先還有些不好意思。

  “那這三本就做次要複習,重點是攻讀《千家詩》和《古今賢文》。至於先從那本入手……”張籍頓了頓說:“古之為學者,當順天性,應自然,下學而上達,循序而漸進,由簡及繁,從易到難,故而先從溫習三百千入手。”

  張籍又拿出一張空白毛邊紙,幾筆勾出一株枯柏,六條枯枝。

  主乾上依舊用曹全碑隸書書寫,秀逸多姿,結體勻稱,《三字經》三個字躍然紙上。

  轉身拿出一本《三字經》遞給張義先,張籍問道:“初學三字經時,你是如何背誦的?”

  “當然是從頭背到尾,大家都是這麽背的,還能有什麽不同嗎?”

  “那又是如何理解的?”

  “張老夫子講解,

或者去問夫子。”  問過之後,張籍說道:“既然已經理解了大致意思,那麽你看著書給分一下層次,細想一下《三字經》一書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是講了什麽。”

  “有這個必要嗎……”張義先小聲嘀咕著,不過看到張籍盯著,還是翻開了手中的《三字經》。

  冥思苦想了約莫有一盞茶工夫,張義先合上書,對著張籍說道:“大概分為歷史、天文、地理、綱常、倫理五部分吧,至於起止,我感覺前面後面都有包含,實在是難以分層。”

  “那這樣,我提示一下,把書給我,你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人不學、不知義。’慢慢背,仔細想。”張籍從張義先手中拿過書說道。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學,不知義。”字數不多,僥是按照張籍的要求慢慢背,也是一會兒功夫就背完了。

  “這一部分主要是講的什麽呢?”

  “應該是陳述吾等何以為學,讀書對於我們很重要”

  “不錯,這是第一層,講述的是我們為什麽要讀書,即是‘學之義’”張籍提筆在一個分支上用小楷寫到――壹:人之初至不知義,學之義。

  “繼續背誦,從‘為人子,方少時’到‘首孝悌,次見聞’”放下筆張籍說道。

  “為人子,方少時……首孝悌,次見聞。這一部分講的是我們要學先學孝義,兄友弟恭,再談其他。”背完,張義先沒等張籍問說道。

  “很好,義先,你快要適應這個方法了。”邊說邊在一條枝乾上寫到――貳:德行。“我們繼續。”

  ……

  這種辦法就是後世英國學者東尼博讚提出的思維導圖法,也叫作心智導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樹狀圖。

  思維導圖學習法,有助於記憶、理解、創新。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後世張籍多次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培訓,並在課堂教學中次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晚上,張籍就是要引導張義先用這種方法把三字經分解並製成樹狀圖,以求加深理解和記憶。

  “義先,第六層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從‘讀史者,考實錄。’背到‘戒之哉,宜勉勵’。這一層比較長,你慢慢思考。”

  “恩,讀史者,考實錄。……戒之哉,宜勉勵。這一層是講吾輩讀書當勤學苦練。”

  “對, 很好,非常正確。”張籍提筆在最後一條枝乾上寫到……陸:勤學。

  “到這裡,這本《三字經》就可以說是基本溫習完畢,主乾枝乾都已辨析清楚,剩下的就是補充枝葉。”張籍又指著這圖道。

  圖上《三字經》被分為學之義篇、德行篇、常識篇、經典篇、通史綱要篇和勤學篇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一條枝乾。

  “那這職業如何補充呢?”按這種方法重新溫習了一遍《三字經》,此時腦海中書上內容歷歷在目,成效斐然,張義先嘗到了些許甜頭,察覺到此法大有可為,隻是看著這幅枯柏圖總是感到少了點什麽,加緊著追問道。

  “義先莫要著急,我細細與你說來。”張籍提起筆在枝乾上提按勾點幾下,每個分支上或添加了幾根小枝,或添加了幾片樹葉,放下筆道:“大樹空有枝乾卻無樹葉,當不為美,這些枝葉就是書中難以理解的重點句子,或者是你的心得體會。將之補全這株柏樹方可由枯轉榮,枯榮之間此書盡在心中矣。”

  “果然是個好法子!”張義先聞之讚歎到。

  “好了,今天天色已晚,你可先歸家,明日我們再來討論。記得白天多思考一下如何將其他幾本書以此方法研讀。”

  “嗯嗯,有此方法,不愁趕不上林嗣那廝。今天出來時沒和阿爺說清,不然今日定當與籍哥兒你秉燭夜談、抵足而眠。”

  至送出張籍家門,張義先還是興奮異常,想是今天大有所獲。

  月光如薄霧灑滿庭院,後世的智慧結晶在大明展露出了微微一角。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