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七死還魂傳》第212章 能量炮 上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早約60年。

渾儀的最基本構件是四遊儀和赤道環。四遊儀由窺管和一個雙重的圓環組成。窺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類似於近代的天文望遠鏡,只是沒有鏡頭。

雙重圓環叫四遊環,也叫赤經環,環面上刻有周天度數,可以繞著極軸旋轉,窺管夾在四遊環上,可以在雙環裡滑動。轉動四遊環,並移動窺管的位置,就可以觀測任何的天區。赤道環在四遊環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數,固定在與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這樣,就可以通過窺管觀測到待測量的天區或星座,並得出該天體與北極間的距離,稱"去極度",以及該天體與二十八宿距星的距離,稱"入宿度"。去極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體位置的最主要數據。

一、多重環結構

渾儀的改進和完善,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而又由繁而簡的歷程。從漢代到北宋,渾儀的環數不斷增加。首先增加的是黃道環,用以觀測太陽的位置。接著又增加了地平環和子午環,地平環固定在地平方向,子午環固定在天體的極軸方向。這樣,渾儀便形成了二重結構。唐代起,渾儀又發展成三重結構。最外面的一層叫六合儀,由固定在一起的地平環、子午環和外赤道環組成,因東西、南北、上下6個方向叫六合,故名。第二重叫三辰儀,由黃道環、白道環和內赤道環組成,可以繞極軸旋轉。其中白道環用以觀測月亮的位置。最裡層是四遊儀。北宋時,又增加有二分環和二至環,即過二分(春分、秋分)點和二至(夏至、冬至)點的赤經環。

二、簡化、分立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朝渾儀多重環結構的渾儀雖是一傑出的創造,在天文學史上也起過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要把這麽多的圓環組裝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難,因而易產生中心差,造成觀測的偏差。一是每個環都會遮蔽一定的天區,環數越多,遮蔽的天區也越大,這就妨礙觀測,降低使用效率。

為解決這兩個缺陷,從北宋起即開始探索渾儀的簡化途徑。這個渾儀改革的途徑由北宋的沈括開辟,元代的郭守敬完成。沈括由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環,借助數學方法來推算月亮的位置;一是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區盡量減少。

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即簡儀和立運儀。

1、簡儀

簡儀由四遊儀、赤道環和百刻環組成。赤道環的位置移至旋轉軸的南端,這一方式,至今在各國的天文台上安裝望遠鏡時,還廣泛地被采用。百刻環的安裝是一創新,環上等分成100刻,分為12個時辰,每刻又分作36分。

它固定在赤道環內,既可承托赤道環,又可得到真太陽時的讀數。四遊儀窺管兩端各設有十字線,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肇始。

2、立運儀

立運儀與簡儀裝於同一底座上,由兩個圓環組成。一個是平鋪的"經緯環",代表地平環,環面上刻有方位。一個是"立運雙環",中夾有窺管,可測量天體的地平經度和緯度。

簡儀和立運儀的設計和製造,在世界上領先300多年。近代天文台的赤道裝置,測量儀器經緯儀等,都可從中找到其原始形態。

中國古代渾儀采用的是赤道坐標系統,比西方采用的黃道坐標系統要先進得多,已為各國天文台所廣泛采用。

人們還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統二年到七年(1437~1442)間製造的渾儀和簡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