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置儀器的定金是直接從星空科技的海外帳戶打到歐洲儀器廠商的帳戶上,錢忠明去那邊簽了字之後,剩下的尾款便會打到對方的帳上。
與此同時,采購的那些設備也會通過專門的運輸公司,送到金陵這邊。
這批采購清單上的儀器,總價值超過5000萬美元,換算成RMB得三個多億。
考慮到這批儀器的重要性,錢忠明也沒有拖遝,上崗的當天便訂購了次日的機票,和劉波兩人一起飛往了歐洲。
而陸舟這邊也沒閑著,就在錢師兄前往歐洲的第三天,金陵大學便開了一場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的規格不小,不只是金大的教授,像是燕大、水木、折大、震旦等C9聯盟的高校,以及金陵理工大等一批211理工強校的材料學、有機合成領域的教授,還有比亞迪等電池企業的工程師,也都參與到了會議中。
與MRS會議那種學術會議不同,這場研討會屬於半學術性質,並不交流研究成果,而是討論研發方向。
參與者除了研究鋰電材料方向的學者教授之外,還有國家科研基金的代表,以及比亞迪、杉科等新能源企業方面的代表和項目研發工程師。
至於討論的主題,從參與方的陣容就能看出來,自然是鋰硫電池。
作為國際知名學者,解決了鋰枝晶問題的大牛,陸舟自然也參與到了會議中。
會議開始時間是上午十點,但現在才剛剛到九點鍾,會議室裡已經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似乎是因為知道這個課題難度很大、任務艱巨,大家的表情都很嚴肅,會議室裡的氛圍也很壓抑。即便坐滿了人,卻聽不到太多聲音。
坐在了放著自己名牌的座位上,陸舟擰開發的礦泉水瓶喝了一口,趁著會議開始之前的空檔,觀察了一下同行們臉上的表情。
總的來說,情況似乎不是特別樂觀。
大概到了九點半,呂老和旁邊的華科院院士小聲交流了兩句。
見人差不多都已經到場了,便扶正了話筒,清了清嗓子開口道。
“既然大家都已經到場了,那我們也就不要在等待中浪費寶貴的時間了。”
停止了竊竊私語,會議室裡安靜了下來,等待著呂老繼續說下去。
“……能源是工業的命脈,誰掌握了新能源,誰就掌握了未來。這次的任務很艱巨,關系到我們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布局。”
“在上一次會議中上京的高層已經決定了,將鋰硫電池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但對於如何解決更具體的技術問題,還需要大家的智慧。”
“這場研討會,討論的主要是解決問題的思路。”
“如果有什麽好的意見,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踴躍發言,將自己的意見提出來。”
在會上,呂老作為會議的主持者,做了一個簡短的開場白。
表面上看,這場會議似乎沒什麽卵用,大家討論的並不是現有的成果,而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事實上,這其中的門道,卻遠遠沒有外行想的那麽簡單。
國家和企業的科研經費都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項目都能申請到充足的研究經費。
一般來說,如果國家決定了鋰硫電池的大方向,那麽縱向課題的申請中,鋰硫電池的課題便會放寬,其它諸如鋰空電池等等研究的課題便會收緊。
具體到研究中也是一樣。
解決鋰硫電池的穿梭效應可以從正極材料入手,也可以從電解液入手,再往下細分,還能分出成千上萬種方法。
然而,科技部和財政部的官僚是不懂學術的。
不過不懂也沒關系,他們也不需要去懂。在決策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參考一些行業大牛的意見,在決策上制定一個宏觀的方向,優先保證這個方向上的課題能夠得到充足的研究經費。
在這樣的宏觀調控下,總有一些有潛力的研究項目,能孵化出優質的成果。
也正是因此,這種研討會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了。
站在個人的角度考慮,大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得到更多政策、經費支持。
也正是因此,雖然會議開始前的氣氛很壓抑,但會議開始之後,討論還是相當踴躍的。
率先起身發言的,是來自折大的王海峰教授。
起身之後,王教授和煦的笑了笑,開口說道。
“既然呂局長說了,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那我也就拋磚引玉,說說我的一些拙見好了。”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高度有序的納米結構碳-硫正極結構,能夠利用碳材料結構框架限制硫在充放電過程中的溶解,從而有效遏製穿梭效應。”
並沒有空口白話,王教授一上來便拿出了已經存在的研究成果,抬高了自己的說服力。
對於王教授的意見,呂老立刻表示了重視,表情認真地問道:“成本呢?還有能量密度?這項技術可靠嗎?”
“成本並不昂貴,而能量密度相當可觀,我在實驗室中測得的理論能量密度接近2000Wh/kg,遠超於現在工業界普遍采用的鋰離子電池。相關的論文我發在了材料學頂刊《Advanced-Materials》上,不過這項技術並不完善,還有待改進。”
頓了頓,王教授繼續說道。
“事實上,解決鋰硫電池穿梭效應的關鍵,目前學術界的主流做法,也是用多孔碳材料去阻擋多硫離子,減少硫的溶解流失。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采用類似的思路,將研發的重點放在硫碳複合材料上。”
呂老認真地點了點頭。
坐在他旁邊的文秘,則是飛快地在筆記本上做著會議記錄。
王教授發言結束之後,向同行們微笑點頭,坐了下來。
不過他凳子還沒坐熱,一聲平靜而穩重的聲音,便從燕大教授的席位那邊傳來。
“我也有句話要說。”
發言的是來自震旦的吳世剛院士,和王教授一樣,也是一位材料學界的大牛。
看到這位老人家,呂老也是尊敬地說道。
“吳院士請講。”
扶正了話筒,吳院士沉吟了片刻,開口說道。
“我在參與863項目,對鋰硫電池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時,其實已經考慮過碳硫複合材料。這種策略在學術上看似很有效,但實際作用非常有限。”
“實驗室的研究工作都是基於很小的扣式電池,電極很薄、硫負載量不高,總的硫量大約在幾個毫克級。而實際電池的硫含量較大,一般都是克級,且電極很厚、單位硫載量很高。”
“實驗室能夠循環上1000次的硫/碳複合材料,在實際電池中僅能循環幾次,有時候甚至一次電都放不出來。”
“而且,碳硫複合材料存在最致命的通病,就是體積能量密度不高。如果是電腦、手機之類的3C產品的電池,用碳硫複合材料做正極還好說,如果是汽車或者再大點的東西,就難說了。”
老先生從十年前就在做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因為是工程師出生的學者,相比起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來說,更注重一項技術的實際價值。
而且,他是做固態電解質方向的。
然而王教授頓時不樂意了。
不過起來反駁的卻不是他,而是另一位搞碳硫複合材料方向的教授,而且說得有理有據。
“您說的對,硫碳複合材料確實存在這方面的缺陷,不過在我看來,這些缺陷都是可以在反覆的實驗中得到解決的。一年前我們都認為鋰電池是不穩定的,然而現在呢?誰能懷疑鋰電池的廣闊前景?”
陸舟:……?
不想介入大牛們撕逼的陸舟坐在那裡一直沒說話,結果還是莫名其妙中了一槍。
會議進行的很熱烈。
雖然沒有像MRS會議撕的那麽直接,那麽慘烈,但稍微用點心,就能聽出那言語之中的明槍暗箭。
坐在前排的陸舟心中感慨了一聲。
還好系統的掃描槍替他省掉了大筆的研發成本,鋰枝晶的技術也賣了個好價錢。否則的話,此時此刻的他,恐怕也得硬著頭皮加入到這場戰鬥中去。
就在這時,又一位教授開口了。
“我也來說兩句吧。”
這次發言的的,是水木大學的孫洪標教授。
在鋰電材料方面,水木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稍遜於震旦和燕大,不過影響力也是相當大的。
不過,他的發言,和前面說話的大牛們有些不太一樣。
只見這位老教授輕輕咳嗽了聲,不緊不慢地開口說道。
“我注意到陸教授一直沒有說話,但看他的表情,對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胸有成竹。我起來沒什麽想說的,只是想聽聽他的意見。”
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