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管海外的媒體和吃瓜群眾們如何詫異,正站在地下實驗室中的陸舟,算是徹底被自家的小艾給震撼到了。
說是大黃蜂,可能有點不太正確。
準確的來說,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台大黃蜂的模型。那被敲打的光滑平整的鋁合金外殼在實驗室天花板的白熾燈下散發著鋥亮金屬光澤,流線型外殼之下的機械構造完美契合了複雜美學。
雖然沒有經過上色,但因為還原度實在太高,對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的印象還算深刻的陸舟,還是一眼辨認了出來。
雖然這台大型手辦還差一點兒才能完工,不過堆在實驗室裡的材料還有剩下,靠牆在牆邊的工業機器人也沒有絲毫停下的打算。
只見那八隻機械臂像八爪魚一樣,靈活地翻轉著手中的鋁合金板,“手中”的銼刀和錘子在上面叮叮咣咣地敲打摩擦著,那嫻熟的動作不知道比它剛拿到這幾台新玩具時快了多少倍。
通過類似於神經網絡學習的算法,只要適應了一項工具,小艾能夠很迅速地將其運用到極致。這種運用並不僅僅局限於對等離子體的控制,顯然機械加工以及自動裝配也在它力所能及的范疇。
只不過……
陸舟:“你……在幹什麽?”
動個不停的機械臂停了下來。
飄在旁邊的無人機機身左右晃了晃,像是在歪頭一樣。
很快,陸舟的手機收到了小艾的訊息。
【主人不是問小艾想要什麽樣的身體嗎?不想麻煩主人的我就自己做了。(*°▽°*)】
陸舟:“……”
【怎麽樣,小艾的新身體是不是很酷!( )??】
【快誇我,快點快點,誇我就帶主人去兜風!ヾ(≧▽≦*)o】
好吧,陸舟承認這玩意兒確實挺酷的。
不過……
這東西有毛用?
雖然不想打擊這家夥的積極性,但陸舟還是忍不住問道:“你打算怎麽把自己裝進去?”
八隻機械臂猛的一頓。
過了一會兒,手機屏幕上彈出了一條消息。
【不能進去嗎?Σ(°△°)︴】
陸舟:“……不能的吧。”
雖然這個模型做的是不錯……
但再怎麽說,機器人這種東西,可不是設計個外觀就能鑽進去用的。
不說沒有馬達和伺服電機了,連控制芯片和信號接收器都沒有,這家夥難道就沒考慮過把自己的程序裝在哪兒嗎?
這種常識性的東西,陸舟都不知道該如何吐槽了。
過了好長時間,手機上彈出了一串氣泡,牆邊上的機械臂也扔掉了手中的合金板,沒精打采地垂了下來。
【……QAQ】
看著這只有三個字母的消息,陸舟在心裡歎了口氣。
這家夥……
難道是個智障嗎?
就算是小孩子應該也能區分電影和現實吧。
“總之先別玩了,來幫我乾活。”
連安慰人都不太會,更別說是安慰人工智能了。
沒去管陷入消沉的小艾,陸舟徑直走到了那台殘骸三號的旁邊,伸手揭開了上面的塑料布,然後回到了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終端的旁邊。
換上了新裝備的陸舟,這次終於不用自己拿著鉗子,笨手笨腳地爬進去取樣了。
有了這小艾和這八台工業機器人的幫助,他很輕松地便完成了對殘骸三號的拆卸。
事實上,這東西拆卸起來並不是特別費工夫。
雖然外殼的材料很堅固,但考慮到維修方面的事情,這台設備的設計者也不可能說是將它像船殼裝甲一樣,焊死成一個無法拆卸的結構。
相對而言,位於飛船後方或者腹部的引擎,都是比較安全的部位。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相對而言罷了。
將這具殘骸整整齊齊地拆成了三段,看著裡面一片狼藉的狀況,陸舟的眉頭使勁抽搐了下。
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那龐大的衝擊不但徹底破壞了它的零件,甚至將內部的結構也給整個摧毀了。
比如那一根根被壓扁在內壁一側的金屬導管,陸舟也只能憑借現有的知識和腦洞大致推測,這東西大概是類似於溫度交換器,或者是等離子體引擎的進料口之類的。
而在那一根根被壓扁壓裂的導管之後連接著的,則是一個特殊的扁圓柱形空槽結構。
“電極……熱交換裝置……這裡是電離室?果然是霍爾推進器嗎?”
盯著那通過工業照相機拍攝到的畫面,靠在椅子上的陸舟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在這個空槽結構的背後,連接著一個個形如錐形瓶的噴口。
再往後面,便是整個殘骸最末端的碗狀結構了。
通過對內部結構的分析,陸舟做出了大膽的猜想。
設計這台裝置的工程師,大概采取了一種相當前衛的設計思路……或者說在他所處文明很普遍的做法。
即,將電離室單獨拿了出來,然後將發射等離子體的噴口設計成一個個霍爾推進單元,集成在電離室的後方。
通過加熱以及施加電壓的方式,電離室對完成氣化的推進劑進行電離,另其在體積膨脹的同時形成高溫等離子體,與此同時被送入連接在電離室後方的“霍爾推進單元”,也就是那一個個長得和錐形瓶差不多的噴口。
通過特殊的設計,這些霍爾推進單元能夠更高效地處理電離室內的高溫等離子體,並將它們噴出引擎之外。
與此同時,集成在尾部整流環上的中對噴出的等離子體羽流進行中和,防止噴射的等離子體被吸回電離室內……
理論上,只要電能輸出足夠大,等離子體射的足夠快,在達到超導磁體的臨界電流、電離室壓力與溫度突破閾值之前,引擎的功率都是可以無限提升的。
根據那些導管的裂紋方向,陸舟甚至可以推測,在被“擊毀”之前,飛船的駕駛員大概還進行了某種危險地規避操作,使引擎的功率處在了過載負荷之下,並且保持了一段時間。
看著那一根根被壓扁的導管,陸舟陷入了沉思。
總感覺這系統背後的秘密,似乎越來越不得了了……
確定了這台引擎的對外做功部件,剩下的工作就容易了起來,通過對小艾拍攝到的畫面進行比對,陸舟很快找到了這台引擎的“燃料箱”——也就是儲存工質的位置。
不過,問題緊接著又來了,電從哪裡來?
不管霍爾推進器如何設計,每千瓦提供的推力都算不上太高,哪怕這個高等文明將等離子體羽流的噴射速度做到了一個相當誇張的量級,使得它的推力突破了μN、mN,甚至最終達到N的量級,要讓100噸以上的飛船達到至少1G的加速度,這其中需要的電能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至少, 電能的輸出也得達到MW的量級才行。
如此龐大的耗電,顯然不是一般電池能夠承受的。
至少什麽鋰硫電池是肯定沒戲的。
推測儲能單元應該與儲存工質的燃料箱距離不遠,看著連接燃料箱與溫度交換器之間的圓弧形雙層結構,陸舟總覺得這玩意兒和什麽東西有些神似,卻又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瘋狂且不切實際的念頭,忽然從他的腦子裡冒了出來。
難道是……
核聚變?
-
感謝書友“釋聖魔”的盟主打賞~~~~
努力還債中……QAQ學霸的黑科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