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唐承包王》第六百六十五章 糊名製
  李寬攜手蘇媚兒去蜀地之後,李哲根本沒去禮部坐班,似乎是準備馬放南山,每日在書房一坐就是一兩個時辰,沒人叫他吃飯,他絕對不會動身,就跟老和尚坐禪一樣,而且走路時神情恍惚,就連跨過門檻之時,王若寧也得小心提醒一句。

  不然,估計得摔跟頭。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整整三天,可是嚇壞了府中管事和仆從們,小王爺這是中邪了吧!

  王若寧和李予似乎比較信奉佛教,作為貼身侍女的王若寧和作為賢王府總管的李予兩人一合計,便想出了一個餿主意,竟然派人去弘福寺請來了玄奘和尚。

  玄奘和尚是什麽人,那是連陛下都尊崇的高僧法師,而且重要的是兩人都剛入楚王府不久,對楚王府與和尚之間的恩恩怨怨根本不清楚。

  當然,王府的老人們是知道的,但直到玄奘和尚被請來了,王府的老人們才知曉李予派人去請了玄奘。

  請都請來了,阻攔也沒用,而且玄奘法師到底是聞名長安的高僧,連當初王爺打壓佛門時,玄奘都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看來是有本事的人,自家小王爺的樣子,似乎真是中了邪,讓玄奘看看也無妨,實在不行,在去請孫神醫嘛。

  以氣望人,這是玄奘在長安城眾所周知的本事,只是站在不遠處望了李哲幾眼,玄奘便留下幾句話走了。

  賢王殿下無礙,這是處於頓悟之中,若是悟了便與我佛家有緣,若是不能悟,終究是世間凡人。

  對於玄奘和尚的話,李予與王若寧深信不疑,但楚王府的一眾老人卻是嗤之以鼻,咱們王府與佛門的恩怨,你竟敢說小王爺與佛家有緣,去你大爺的有緣。

  若非看玄奘受李世民看重,估計玄奘說出那句話之後得挨揍。

  直到第五天,楚王府的老人去了孫府,將孫道長給請來了。

  到底是道家人,一眼便看穿了李哲的狀態,笑道:“無需擔憂,小徒孫這是與他父王一個樣,在想事情,你們不用打擾就好。”

  孫道長看穿李哲的狀態很容易,自己徒弟思考事情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自己徒弟思考的時間不像徒孫一般長而已。

  這與孫道長是不是道家人沒有任何關系,但在仆從們就是認為孫道長是道家人才能看穿的。

  事實如孫道長所言,到了第六天,李哲在午飯時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明白了,父皇說的意思,我明白了。”說完,放下碗筷,就讓李予準備馬車前往禮部。

  上馬車時,發現王若寧在一旁規規矩矩的站著,李哲皺了皺眉頭:“你不去禮部看看你父親?”

  坐班帶侍女,自從大唐立國以來就沒這麽乾的,但李哲不同,他不是正兒八經的官員,他不在意這些。

  說白了,讓王若寧做侍女,不就是為了讓王若寧見識見識王仁祐在禮部的遭遇麽?所以盡管是句問話,但語氣中充滿不可拒絕的意味。

  帶著王若寧趕往禮部,只見一眾官員坐在火爐旁,喝著茶,聊著今年的考題,卻不見王仁祐的身影。

  “臣等拜見賢王殿下。”

  李哲擺擺手,坐到官員身旁,朝身後的王若寧吩咐道:“去左邊第五間,叫王仁祐過來。”

  第五間房間,是一間四處漏風的房,王仁祐縮手縮腳的抄錄著什麽,不時放下手中的毛筆哈一口氣,雙手使勁的來回摩擦。

  看到這一幕,王若寧流下了兩行清淚,站在房門前卻始終邁不開腳。

  “怎麽樣,看著是不是覺得挺難受的。”

  不知何時,李哲出現在了王若寧身後,他覺得王若寧挺傻的,原本進去叫人就可以讓王仁祐到班房取暖,現在好了,等到他都等不及了,親自到了王仁祐坐班的地方,王仁祐也就只能繼續苦熬下去了。

  李哲也不管王若寧怎麽想,徑直走了進去:“王員外郎,本王交代你統計的數據呢?”

  王仁祐很尷尬,歷年的考試人數要具體到每個州府,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還得做出一份所謂的數據對照表,一個他聽都沒聽說過的東西,他如何能做出來。

  “算了,把最近幾年參考人數說一說。”看著案幾上的宣紙上寫著的人名,李哲就知道王仁祐沒有完成他交代的事情,只能退而求其次。

  “殿下,去年參加科舉的士子共有七百三十六人·······”

  李哲皺眉,打斷道:“本王是問你每州參考的人數,不是問你到長安城參考的士子。”

  “這···這···老臣尚未統計出來。”王仁祐尷尬的回答道。

  “王員外郎,你好歹也是一州刺史,連如此簡單的公務都做不到,本王真懷疑你當初在陳州是如何擔任刺史一職的?”

  說完,李哲便讓李予找來了一個禮部的小吏,還沒開口問,小吏便稟報道:“啟稟賢王殿下,從貞觀十年起,平均每年每州參考的士子大概兩百人左右,自貞觀十六年開始,每年增加到六百人左右,據今年統計人數,大概有七百五十人左右。”

  李哲看了眼李予,有些佩服自己老爹的眼光,自己僅僅只是讓李予去叫一個了解情況的小吏,李予便已經吩咐妥當了,是個人才。

  聽過小吏的回答,李哲點點頭,帶著李予和迷茫中參雜些許怒氣的王若寧離開了,回府便再次躲進了書房。

  第二天一早,李哲天不見亮就起了身,瞧了眼在外間熟睡的王若寧,歎了口氣,這侍女做的比自己這個當老爺的人還要輕松。

  不知為何,李哲沒有打擾,獨自洗漱之後,便去了書房帶上準備好的奏折,去了皇宮。

  華國與大唐的上朝時間是不一樣的,盡管李哲自認為已經起的很早了,但到達太極殿時還是晚了,早朝都已經結束了。

  隻好匆匆趕往兩儀殿,還沒進門就聽見有人說道:“陛下,春闈取士乃是國朝重事,賢王殿下已經六七日沒有到禮部了,老臣認為將春闈之事交予賢王殿下實乃不妥。”

  “陛下,房相所言非虛,賢王殿下年幼,老臣以為當以魏王殿下主持春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房玄齡與蕭禹其實是一條心的,他們都反對李哲主持春闈,只不過支持的人有所不同罷了。

  但是在殿外的李哲怒了,盡管他當初應承下李世民主持春闈之事是有自己私心的原因,但不代表他對春闈一事不上心。

  盡管前幾日受過老爹的教訓,知道謙遜的重要性,但這也不代表有人可以質疑他的才智。

  李世民沒理會房玄齡與蕭禹,看著殿門外的佯怒道:“你小子站在外面作甚,還不進來。”

  李哲跨進兩儀殿,給李世民行了禮,抱拳道:“房相、蕭中書,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本王年紀尚小也能明白的道理,兩位老大人學貫古今難道不知?”

  這就很尷尬了,房玄齡和蕭禹還真就沒聽說過這句話。

  不過李世民倒是聽李寬當年說起過,笑道:“你小子少拿你父王那套說辭來打趣兩位愛卿,說說,你小子最近幾日為何不去禮部主持春闈之事?”

  “陛下,微臣不去禮部是有原因的,父王在離去之前,說微臣沒有想到春闈的要點,所以微臣最近幾日在府上苦思冥想總算是想明白了父王的意思。”

  “既然想明白了,那就說說。”

  “微臣認為今年科舉需要實行糊名製,而且不只今年,以後大唐每年取仕都需要實行糊名製。”

  糊名製是在武周朝時期出現的,作為後世人的李寬自然是了解的糊名製的優越性,當初他也曾與兩個孩子提起過,但也就是隨口一提,所以李哲之前完全沒想到。

  畢竟在華國也沒有實行糊名製, 因為華國參與科考的學子本就不多,糊名製在華國實行其實沒有多大的效果,一旦用糊名製,或許能避免評卷官徇私作弊,但是糊名製的缺點也就出現了,這個缺點對於草創的華國,或許會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糊名製不再考慮考生平時的真實水平和道德表現,隻重考試成績不重品行,若是取仕之人品行極差,這樣的人對於草創的國家而言,危害甚大,所以華國沒有實行糊名製。

  不過李寬也不是沒有打算的,華國各縣的學校就是實行糊名製,這就是為了科舉取仕而做的準備,而且李寬和李哲不知道的是,李臻在今年的華國科舉就打算實行糊名製。

  當然,這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學校與科舉在李哲看來其實是兩回事,李哲也不是皇帝,沒有李臻看得明白,所以之前一直沒有注意到這方面。

  想明白了,也就帶著奏折來,畢竟大唐建國已久,這些年,國力在穩步提升,參考的士子逐步增加,在大唐實行糊名製優大於劣。

  “糊名製?”李世民喃喃自語。

  以為李世民不知道糊名製是什麽意思,李哲便將準備好的奏折拿了出來,交給了連福。

  ()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