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唐承包王》第五百九十二章 太子謀逆
  “你說什麽?”

  李寬喝問,前來稟報之人仿佛成承受不住李寬的威勢般,竟然跪了下去,哆哆嗦嗦道:“殿下,太子謀逆,太上皇垂危,陛下讓您即刻回長安。”

  “懷恩,立即去吩咐胡慶召集護衛,通知哲兒、安平夫妻和小芷祖孫,咱們立即回長安。”

  這一刻,李寬的思緒已經完全亂了,更本就沒有心思去思考問題,李承乾是否謀逆,為何等到貞觀十九年才謀逆,這些事情他不關心,他關心的是李淵垂危。

  “夫君,是否讓臻兒和文馨也一同前往。”

  蘇媚兒一句話,令李寬冷靜了下來。

  沉思了一會,李寬搖頭道:“臻兒不能走,如今他剛登基尚不能離去,讓文馨隨我們一同前往,若是祖父他老人家······再讓臻兒回長安。”

  “哥(父皇),(曾)祖父他老人家怎麽會病危呢?”匆匆趕回的眾人,開口便是詢問李淵的情況。

  “行了,快收拾東西,具體情況得等到咱們回長安之後才能清楚。”李寬煩悶的揮著手,整理著自己的醫藥箱。

  連夜從台北出發,在樓船上的李寬經海風吹拂才漸漸靜下心來,坐在甲板想長安的事情。

  早年,李哲去長安時,他曾吩咐過李哲請李承乾到台北,打算勸勸李承乾,不過貞觀十七年李寬率兵出征倭國,也就忘了勸說李承乾的事,而貞觀十七年後,他又沒有聽說李承乾謀逆之事,以為李承乾已經完全放下了,所以也就沒在意。

  如今想來,李承乾之所以等到貞觀十九年才發動謀逆,大抵與他脫不了關系的,畢竟在歷史上李承乾的支持著有杜荷等人,給李承乾不少的信心,而歷史記載上與李承乾交好杜荷、王敬直等人如今卻與他交好了,或許實力不足才導致如此吧!

  不過,李承乾謀反與李寬的關系不算大,只是李寬怎麽也想不明白,李承乾謀反怎麽會讓李淵垂危的,畢竟李承乾謀反與李淵之間沒多大的牽連。

  至於李淵因為身體原因垂危,李寬不是沒想過,可是看報信之人的樣子,李寬很肯定李淵垂危一定與李承乾謀逆有關。

  而事實,李寬的猜測是正確的,李淵垂危確實與李承乾謀反脫不了乾系,不過李淵沒有報信之人說的那般嚴重罷了。

  貞觀十九年九月,也就是李寬和蘇媚兒在日月潭遊玩之際,遠在長安城的李承乾發動了叛亂。

  雨夜,子時,甘露殿中大笑聲不絕。

  當然,這個笑聲不是李世民發出來的,而是李淵發出來的。

  起因嘛,很簡單,就是李世民率兵從高句麗回國了,但卻算是灰溜溜的回來的,十多萬的大軍征伐高句麗,結果只是讓高句麗稱臣年年納貢而已。

  對於李世民而言,這是一場勝利的戰爭,盡管這是一場小勝,可是這場戰爭宣揚了大唐的國威與仁慈;然而,對於大唐百姓而言卻是一場失敗的戰爭,而好死不死的,李寬在倭國不費吹灰之力佔據九州和四國兩島的消息也傳到了長安了。

  李世民自然了解,所以找來了李淵,以訴心中苦悶,詢問李淵,自己是不是老了,連兒子都比不上,這便惹來了李淵的哈哈大笑。

  “二郎,你也太高看那小子了,所謂的不費吹灰之力顯然是吹噓所致,實際上那小子也損失不少,趁著倭國內亂才有此作為,否則那小子還在倭國吹海風呢!”

  “父皇,您怎知這些?”

  “你忘了,為父是何時回長安的,臻兒和哲兒回台北之後可是與為父交待過他們父子三人在倭國的情況。

  不過你也確實該改改了,此次你出征高句麗,有十余萬大軍,且佔據船炮之力,可謂盡得先機,可最終戰果卻算是敗了,究其緣由,無非你那所謂的大國氣度作祟,若是放下所謂的仁慈,高句麗覆滅難道真就那麽難嗎?

  在戰爭一途,你比那小子不知優秀多少,可為父卻認為,戰爭所帶來的利益,你永遠也不及那小子,因為那小子在面對敵國時沒有所謂仁慈。

  那小子曾說過一句令為父都震動的話,對敵人的仁慈便是對自己的殘忍,既然已經是敵人了,又何必仁慈,仁慈那是用來對本國國民的,而非對敵人的。

  如今你征戰歸來,你可曾聽聞整個長安城在談論什麽,他們談論的是我泱泱大唐竟然敗了,敗給了區區高句麗,若是你能堅持攻破高句麗王城,如今又豈會有這樣的言論出現。”

  當然,李淵所言的坊間流言是有一部分人在操控的,這點李世民很清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出征在百姓看來,確實是戰無不勝的唐軍敗了。

  因為李淵的一席話,李世民不由的目光望向了夜空,仿佛看見了長安街頭,百姓們在談論此次征戰一般。

  然而,就是這麽一望,李世民望見了畏畏縮縮的連福,看樣子是打算向他稟告事情,遂開口問了那麽一句——有何事?

  答案卻是李世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太子謀反了。

  太子謀反的消息,連福早就聽人密報過,但連福不敢妄言,畢竟向他密報之人乃是魏王的人,而魏王與太子向來不對付,是否可信,有待商榷。

  所以連福一直壓著,私下發動了一切力量追查實情,就連李寬手中的力量他也借了過來。

  謀反並非是一件小事,而且還是太子謀反,連福歷經兩朝,當年李世民是如何奪得帝位的,他或許比其他人還要清楚,自然深知李世民對謀逆一事的看重。

  當年玄武之變手足相殘,父子離心,不管說是情勢所逼還是野心的趨勢,但在李世民內心的深處是帶著悔婚的,只不過這種事情無法對外人說罷了,對外還得宣稱兄弟們的罪行,表明自己無可奈何,可是在夜深之時,李世民卻時常夢見自己兄弟們,夢見那兒時的歡快時光。

  就是連福,也曾多次聽聞李世民在夢中叫著大哥,淚流滿面的喊著對不起,可見李世民其實也一直備受煎熬。

  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後,對子女之間的感情看得尤為重要,可惜李世民太忙,根本抽不出時間來親自教導,以至於兄弟和睦仿佛成了一個笑話,尤其是在長孫去世之後,為爭奪帝位,親兄弟之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哪怕是對他這個父皇亦是如此。

  就像長安城之中出現的流言,其實質就是李承乾和李泰哥倆在主導。

  而今日,連福終於從密探手中拿到了李承乾謀反的確切消息,且已有百余人已經在準備了,連福哪敢繼續瞞下去,隻得匆匆前來稟告。

  在說出太子謀反四個字的時候,連福不經意的看了眼李淵,黯然之色一閃而逝。

  親兒子謀反,連福可以想象眼前的兩代帝王心中是如何驚愕與痛心,當年李世民一手弄出個玄武門之變,李淵那了無生趣的神情尚歷歷在目,如今卻是輪到了李世民,而看重兄弟和睦的李世民又將是怎樣的痛心呢?

  此時,李世民仿佛置身於千年寒冰之中,嘴唇打著哆嗦,不可置信的問道:“你說什麽,再說一遍。”

  “陛下,太子殿下謀逆,老奴已查實,無誤。”

  無誤兩個字,打碎了李世民一切幻想,他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想明明這個天下將來都是李承乾的,而李承乾為何要造他的反,他腦海之中只有兩個字——報應。

  這一切都是報應,他當年造了老爹的反,如今他的親生兒子造他的反,當年親爹的感傷如今輪到他了,這不是報應又是什麽?

  李世民不言不語,李淵自然開口問道:“可知太子為何謀逆,具體細節如何?有多少參與其中,何時行動?”

  “太上皇,太子殿下為何謀逆,老奴不知。不過據探子回報,東宮之中已有百余黑衣人,手持劍戟,恐怕今夜······慘劇其中者,有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漢王殿下、長廣公主之子趙節·······”

  “一群烏合之眾也敢造朕的反。”李世民大怒,這些人中也就一個李安儼有幾分本事,可是在李世民看來亦不過如此罷了,可偏偏就是這些人竟然聯合密謀造反,完全出乎了他的預料。

  李淵遠比李世民要冷靜,見連福話未說完,遂問道:“想來這些人恐怕是沒有膽子的, 還有何人?”

  “右衛大將軍,潞國公參與其中。”

  “你說侯君集?”李世民再次錯愕。

  貞觀十六年,侯君集率兵攻滅高昌後,李世民曾將他下獄,李世民也知道侯君集心中不滿,遂在年初之時特意帶著侯君集出征高句麗,以示彌補,他怎麽也沒想到前段時間還與他並肩作戰的肱骨之臣,在回長安不久會聯合他兒子造反。

  “侯君集乃右衛大將軍,若是他參與其中倒是一件麻煩事。”李淵開口道。

  “陛下,太上皇,潞國公不必擔心,如今潞國公府外有楚王殿下府上的家將圍守,若是有異動,便可拿下。”

  “既然如此,那只有承幹了,如此朕便去一趟東宮看看。”李淵不急不緩的起身,這就打算前往東宮了。

  “父皇,那逆子既已謀逆,您何必犯險,朕就看看,那逆子有何本事造朕的反。”李世民喝道。

  李淵搖了搖頭,什麽也沒說,只是拍了拍李世民的肩頭,然後便趕往了東宮。

  李淵的用意自然是規勸李承幹了,畢竟論及謀反的種種傷痛與悔恨,還有誰比他更了解呢?

  ()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