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劉琦哭嚎著跪倒在劉表的面前,今年才四歲的劉琮絲毫不知道,父親劉表的去世對他意味著什麽,見到大哥哭泣,他也受到了影響大哭起來。一時間大殿之中充滿了哭泣聲。
蒯良躬身拜道:“少主請節哀,主公仙逝的消息不可外傳,一但讓劉汾得知,難保襄陽要遭受刀兵之災。”
劉琦有些猶豫道:“可是父親的後事怎麽辦?”
蒯良躬身拜道:“只能委屈主公,派人悄悄下葬。”
“可是,這也瞞不了多久啊。”
“能瞞一時是一時,現在我們所需要的便是時間。”
“這。。”
“少主,請三思而行。”
劉琦摸了摸眼淚,語帶哭腔道:“我心已亂,此事還需麻煩軍師。”
“少主嚴重了,屬下這便去辦。”蒯良對著弟弟使了個眼色,兩人再次對著劉表的屍體一拜快步離去。
一旁的蔡瑁面色難看的拜了一拜:“屬下也先行告退。”
劉琦點了點頭,便再次轉頭哭倒在地。
“哼。如此懦弱,怎能為荊州之主。”看著劉琦哭泣的背影,蔡瑁眼中閃過了一絲陰霾。轉首看向了一旁的幼童劉琮,那可是他親妹妹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親外甥,如果能讓他繼承荊州之主,蒯家兄弟就休想能力壓自己一籌。但是。。。想到了攻破壽春的劉汾,蔡瑁又有些舉棋不定,外敵當前,即便讓外甥當了荊州之主,他能擋住劉汾的進攻嗎?或者將襄陽獻給劉汾?可是劉汾對於世家的態度舉世皆知,即便有獻城之功,也難保蔡家不會被其削弱,該怎麽辦?蔡瑁帶著凝重快步而去。誰知剛剛走出大殿,先行一步的蒯氏兄弟並未離開,好像專程在等待他。
“軍師。”一名荊州軍的士卒快步向著蒯良走去,雙手遞上了一封書信:“江陵太守劉備來信。”
“嗯?他不是已經丟失了江陵嗎?”蒯良帶著疑惑打開了書信,頓時被信上的內容驚了一下。
“二弟。”
蒯越接過書信快速的看了一遍,眉頭深深皺起。
見到蔡瑁走了過來,蒯越將書信遞給了對方,語氣誠懇道:“蔡將軍,我覺得我們應該找個地方好好談談。”
蔡瑁快速掃過書信,同樣凝重道:“若不嫌棄可去蔡府如何?”
“恭敬不如從命。”
蔡府書房之中,三人相對而坐,蔡瑁率先開口道:“劉備的書信你們也都看了,不知有何高見?”
蒯越搖了搖頭:“這劉備竟然在未通知主公的情況下擅自前往蜀地請求援兵,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如今主公仙逝,恐再無人能夠壓製於他。”
上首的蔡瑁不耐煩道:“這些可先放置一邊。蜀中援兵共八萬,已與江陵的劉汾軍對峙,我等要不要派兵增援?”
一旁的蒯良沉吟了片刻道:“蔡將軍先別急。主公已逝,此消息一但傳出,難保劉汾不會立刻領兵來伐,而且將軍別忘了,南陽宛城還趴伏著一隻猛虎。如果增援江陵使襄陽空虛,難保那位不會趁機搶佔襄陽。”
“這。。。”要不是蒯良提醒,蔡瑁險些忘了宛城的張繡。實在是因為對方自佔據宛城之後異常安靜。
“不如我們獻城投降劉汾?”蔡瑁試探的問道。
“呵呵。”蒯越冷笑道:“劉汾對待世家如何,想必將軍心知肚明。如非萬不得已,我等絕不會投靠劉汾。”
“那你說怎麽辦?”蔡瑁焦躁道:“主公身死的消息瞞不了多久,如今我等只剩下了襄陽一城,難道你們有信心能夠擋下劉汾的進攻?”
蒯良搖了搖頭:“擋不住。”
“那還廢話什麽?即便投靠劉汾會使蔡家衰落,但是也比滅族要強。劉汾席卷中原之勢已不可擋,我等除了投降難道還有第二條路可走?”
“有。”蒯越站了起來:“為了家族我等要冒險一搏,如果能說動張繡領兵南下支援江陵,匯合蜀中兵馬之力擊退江陵的劉汾軍,未必不可與劉汾一戰。”
“你有把握?”蔡瑁冷笑道:“張繡雖說臣服於主公,但是你我心中明白,對方不過說說而已。”
“唇亡齒寒,想必張繡不會看不透其中的緣由,我等可先寫封書信試探一下,如果其願意出兵,那我等也可再出一支兵馬一起南下。如果其拒絕,那我等自行支援江陵。”
“可恨曹操無能,竟然在靈璧敗給了劉汾,如不然我等也不會窘迫如斯。”蒯良無不感歎道。
“對啊,還有曹操,如果我們寫封投誠信請曹操來荊州如何?”蔡瑁好似看到了希望般問道。
哪知蒯越卻是搖了搖頭:“曹操已經放棄了兗,豫二州,就是打算憑借關中雄關以拒劉汾,斷不會為了荊州身陷險境。除非他已經做好了與劉汾決戰的準備。”
“哎,那異度就寫信給張繡吧。”
蒯越回去後寫了兩封書信,一封送往江陵,言調動糧草需要些時間,三日後大軍方可開拔前去江陵,以此來穩住蜀中的兵馬。一封派人送去了宛城。
宛城太守府,張繡揮舞著他的虎頭金槍, 槍影霍霍,帶起了嗚嗚的破風聲。如果趙雲在此,定然驚訝的認出此槍法正是他師傅的百鳥朝鳳。
“將軍好雅興。”一個中年文士笑呵呵的說道。
“文和你來了。”張繡聽到聲音再次刺出了三槍這才收手。一旁的親兵連忙上前接過了金槍。
“久無戰事,如果再不勤加練習,恐怕武藝會有所生疏。”
“將軍是嫌日子太過清閑?”賈詡揮了揮手中的信件道:“這不,有人來給將軍解悶了。”
“哦?何人?”
“襄陽的蒯越。劉備丟了江陵,不過卻請來了蜀中八萬援兵,如今正在反攻江陵,想請將軍出兵助其奪回江陵。”
張繡皺起了眉頭沉思道:“文和之意呢?”
賈詡緊緊的盯著張繡道:“那就要看將軍的意思。是想與劉汾為敵還是想要找個大樹好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