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兒見李貞如此直白的相問,頓覺李貞這人的肚量,並不是外表看著那樣大度。
李貞咄咄逼人,她也不得不表示了。
楊妙兒站起身,遙對李貞盈盈一禮,這才道:“奴才疏學淺,若評論得不對,還請越王與在座的列位勿怪。”
“妙兒小娘子的才學,長安城無人不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涉獵頗多,豈會評論得不對?”
李貞氣惱楊妙兒剛才的怠慢,完全是逼著楊妙兒評論他作的這首詩。
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逼著楊妙兒在這場賞梅中認輸、丟臉。
長安名伶楊妙兒在百姓中的才名沒有“紀、越”大,但也是長安城內炙手可熱的名人。
只要擊敗了楊妙兒,讓她無話可說,在場的勳貴、宗親就會將今天這場論戰傳出去,更能增加他在長安城內的聲望。
如此咄咄逼人,楊妙兒秀眉微鄒,心中便打定了主意。
“既然越王如此說,奴就大膽一評。”
李貞面色平靜,心裡卻暗哼了一聲,心道,看你這藝妓如何來評小王的詩句。
“得罪。”
楊妙兒道了一聲,見滿場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寒風一吹,她覺更為清醒,在場這些人有不少人是她的恩客,都是一幅高高在上,見不得別人半點意見之人,與高升真是千差萬別。
“越王這五言詩句,不論從意境與用詞上看,實是好詩,妙的是最後一句‘紅梅畫新裝’,為這蕭瑟無雪的隆冬時節添了一句妙語。”
聽到這句話,在場的宗親、勳貴頓時面面相覷,越王李貞更是一臉火燙。
哎呦,今年冬天不下雪,他的詩裡,還信誓旦旦的“飛花乘雪落”,完全就不合時宜啊。
這臉打得不要不要的,可是楊妙兒的評論裡全是恭維之詞,沒有一個字是說這首詩不好。
就在李貞想找個地縫一鑽了事的時候,只聽楊妙兒繼續道:“只是越王作的這首詩乃是詠物,卻落了下乘。”
之前,當著那麽多勳貴、宗親的面,楊妙兒從詩句中找出缺陷,讓他羞得無地自容。
此刻,楊妙兒還說什麽詠物詠志,還說他的詩落了下乘,真是不可原諒。
難道本王臉嫩,爾等就能隨意抽麽?
李貞冷哼,道:“哼,小王這詩,何以見得下乘?”
楊妙兒平淡的笑道:“越王莫急,奴這裡也有一首詠梅的詩句,只是這詩句借詠梅實詠志,越王與在座的王侯公卿不妨聽一聽、品一品,看看如何。”
在場無數雙眼睛看著她與李貞,大多人心想今天來越王府賞梅,真是來對了,還有妓女硬懟親王的戲碼可看,當真不虛此行。
李貞臉色愈冷,他倒要看看楊妙兒能拿出什麽詩句,將自己的思索了一夜的詩句比下去。
見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自己,楊妙兒沒有絲毫慌亂,反而一臉自信,念道:“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楊大家念這詩句也沒甚稀奇的麽,我看就沒有越王的詩句妙。”
楊妙兒念完,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就響起了。
她不用看就知道這發出不和諧聲音的主人,絕對是不學無術白丁。
其實,這詩句與越王李貞所作的詩句,高下立判。
這首詩所詠的梅花,不僅讓人領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韻,給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別具一格的鮮明印象,而且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了詩人處於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底線、拚搏向上,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
只要有些文化,就能體會這首詩中的意境。
這詩完全就是,借詠梅實詠志。
而李貞所作的詩僅僅是詠物,哪有借詠物實詠志的詩句高明?
在場不缺文化人,而且是大多人臉色不善的看著李貞,看李貞如何應對這危機。
李貞一張俊美的臉早成了豬肝色,無可否認,楊妙兒的詩句比他的高明太多。
那麽多勳貴、宗親在場,李貞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歎道:“妙兒小娘子,這詩是誰作的?”
他清楚楊妙兒詩句的水準,而且楊妙兒絕沒有如此大氣磅礴的志向,將自身喻成梅花。
楊妙兒不假思索,便道:“一位友人。”
她必須保護高升不受越王的騷擾,其實在那日聽到高升口念這詩句的時候,她就知道了高升的志向,居然如此崇高和偉岸。
要是楊妙兒知道這詩是高升剽竊而來,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某田舍漢最大的志向就是與女兒,成日遊手好閑,混吃等死。
李貞知道楊妙兒不願實話實說,大庭廣眾之下,當著那麽多勳貴、宗親的面,他也拉不下臉面來逼迫楊妙兒,只能借故,與在座的諸位宗親、勳貴談談風月,吃吃酒,完全揭過了自己技不如人的窘狀。
越王府舉辦的賞梅酒宴,越王李貞花盡了心思,卻沒撲騰出什麽浪花,反而讓楊妙兒這位友人一舉成名。
在場的宗親、勳貴,結束越王府的賞梅酒宴,返家之後就將越王府的遭遇與家人一說。
於是長舌婦一傳十十傳百,沒想到第二日楊妙兒這位友人,成了長安城街頭巷尾的話題人物。
不論是勳貴、宗親,還是販夫走卒,人人都在猜,能作出如此志氣滿滿詩句的,是何方雄才?
……
“好一個‘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李治從王伏勝嘴裡得知,昨日越王府賞梅的經過,從中得來的詩句,擊掌叫了一聲好。
正如楊妙兒所說,李貞那首也就是尋常詠物詩句,乃是下乘,李治沒興趣。
國子學、太學每日都有上百首言之無物的詠物詩句出品,他都聽得麻木了。
他倒是第一次,聽到如此雄心壯志的詩句。
“聞詩達人,這作詩之人定是個吃得苦中苦的非常之人,胸中定有雄心壯志未酬。伏勝,如此人才朕必得,你且尋到這人,其定要為朕所用、為大唐所用。”
“諾。”
王伏勝還是第一次見李治對一個人如此性急。
就算是高升,李治都是反反覆複考察之後,才做出決定,讓高升去江南道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