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軍中,能征善戰的將領有許多,當真的稱得上戰將如雲。 M[ 看小說就到~]若單論領軍作戰,有勇有謀的大將,更是數不勝數。
張濟、李傕、郭汜,此三人,都有著獨擋一面的能力。
他們在李儒督促之下,更加的小心謹慎。可以說,他們幾乎每天都繃緊著神經,都在密切的注意著洛陽的動靜。
前幾個月,劉易不在洛陽,他們的確是松了一口氣,可自從劉易回到京城,他們馬上又警惕了起來。
劉易的赫赫威名,也讓他們不能不警惕。哪怕沒有李儒的提醒督促,他們自己也會時刻警醒提防。
劉易準備成立議會閣,倉促之間,僅只是一個提名,四大軍師雖然智謀超群,第一次制定這一次攻伐董卓的計劃,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但還是百密一疏,算漏了其中的一點情況。
兩軍交戰,不僅要知己知彼,在制定自己方面的行動的同時,亦要考慮到敵軍方面的一些應對方案。
不只是四大軍師,連劉易也算漏了董卓軍對自己方面的情況,也是一樣知己知彼的。
這一次討伐董卓,與劉易討伐黑山賊的情況有所不同。而董卓軍與黑山軍也有著本質的不同。
黑山軍是賊,他們對官兵天生有一種膽怯的天性,從一開始,他們就處於一種被動的劣勢。官兵敢攻伐他們,可是,他們卻鮮有敢反過來攻伐官兵的。之前的黃巾軍敢,可是,連連失敗之後的黑山軍,他們就不敢了。由他們三十萬大軍分別進入幽、冀、並三州,卻始終都沒有任何建樹,始終都沒能對官兵造成牽製的作用之事便可見一斑。
但是,董卓軍,他們也是官兵,並且。還是一向驕橫慣了的。他們洶洶的從西涼而來,據洛陽而藐視天下英雄,他們的西涼鐵騎,根本就無懼天下任何一個勢力。他們與天下盟軍相持交戰。最終董卓雖然敗退長安,可是,那也是非戰之敗,主要是董卓為了保存實力,不想與盟軍決戰罷了。如果他真的孤注一擲,與盟軍決戰到底,不考慮遷都長安。那麽劉易也沒有機會讓劉易有機可乘,不可能有針對性的對董卓發起了一連竄的攻擊,攻其不備,如此,方可佔到那麽大的便宜。當然了,這也是要劉易這個先知先覺的才有可能做得到。
董卓軍的頑強,從盟軍屢屢吃虧的情況當中便可以見到,孫堅與曹操這樣的人物。都在董卓軍的攻擊下損兵折將,各路諸侯都有所損失,從這些方面看便知道董卓軍並不是一無是處的。
就如像。黃敘潛去弘農郡探聽敵情,摸清董卓軍的情況,那張濟、李傕、郭汜,他們又豈會不派出大量的探子盯著洛陽的情況?
李傕、郭汜兩將,在劉易的手下吃過虧,所以,他們除了對劉易有所顧忌之外,心裡也對劉易非常不服氣,心懷憤恨,想他們在西涼縱橫何時遭受到那樣的打擊?他們時刻都想著要一洗他們被劉易敗得那麽狼狽的恥辱。董卓任命他們留在弘農郡據守。他們非但不懼怕,反而有幾分竊喜,因為,這也是他們為自己正名的機會,只要他們穩守弘農郡,保持著對洛陽的壓迫。將來董相國要再出兵軍洛陽的時候,征戰天下的時候,他們便是先鋒,建功立業,揚名天下,便在此時。
並且,他們也都非常明白,在弘農郡與劉易相持,不是一朝一歹的事情,有可能是幾個月甚至幾年,所以,他們時刻都不敢有所松懈,生怕一有松懈便被劉易置他們於萬劫不覆的境地。【】【】
今時不同往日,在見識到劉易的厲害之後,他們也開始正視劉易。這個,就有如劉易給予文醜、李令等將一樣,讓他們鎮守在虎牢關、汜水關,他們就必須要時刻都提防著有敵軍來攻伐,時刻都做好應戰的準備,不敢有一絲懈怠。
劉易的人可以做到如此,而對於兩軍對持之勢的李傕、郭汜等將,他們又豈敢有松懈之心?
劉易大軍調動,從劉易向廬氏縣出發的時候,便有密探急報張濟、李傕、郭汜等將。
洛陽那麽大,自然不可能做得到大軍有調動都保密得到不讓人知道的。並且,互相相隔又是那麽近,有什麽動靜,雙方都難以逃得出對方的耳目。
所以,哪怕李儒現在還沒有從長安趕到弘農郡,但是張濟、李傕、郭汜三人在知道劉易有軍隊調動的時候,各自都行動了起來,做好了應戰的準備。
劉易率軍向廬氏縣進發的那天,李傕、郭汜接到了密探的通報之後,他們便馬上調兵遣將,命令弘農郡內的各城鎮的守將進入一級戰備狀態。
實際,弘農郡的董卓軍,一直都是緊張的戰備狀態。
夜晚下了一場雨,但是,雨水並沒有讓董卓軍麻痹,他們已經做好了隨時迎戰的準備。
戲志才、賈詡、荀文若,三人分別與太史慈、許諸、黃敘在一起。另外,還有另外幾路兵馬。
各路軍馬,並不用再在西山軍校的校場出發,因為他們早已經在與董卓軍對持著,兩軍相隔,其實不過就是幾裡遠的路程。
各軍的軍馬,有所增減,但總的形勢並不會變。
天一亮,太史慈與戲志才一起,率軍從曹陽城出發,直撲郟關。不過,在攻擊到郟關之前,還要先攻下曹陽與郟關之間的兩三座城鎮。
這些城鎮並不大,本來就是由一些小鎮發展起來的,經過董卓遷都,迫遷百姓的動亂之後,那些地方的百姓並不多,但是,每一個小城鎮,兩三萬的人口還是有的。小鎮一般也會有幾千董卓軍駐守。
董卓軍,會迫著百姓,對小城鎮的城牆進行加高加厚,並還在小城鎮的城牆四周挖掘了護城河,引入了河水,護城河一般都寬達兩三丈,深達丈余,躍馬難過。還有,他們在城牆四周。也挖滿了陷馬坑,遍布陷阱。
更主要的,從曹陽至郟關,才不過六、七十裡。兩三個沿線的城鎮,互相相隔也不過是十來裡,他們城鎮之間,隨時都可以互相調動兵馬來支援。這給太史慈的進攻造成不少的阻礙。
太史慈的軍隊,有兩萬是俘虜兵,也就是當初擊敗了袁紹與袁術等人的聯軍所俘虜的軍士,當然。也包括了一些董卓的俘虜兵。他們經過西山軍校的整訓,也早已經忘記了他們以前的身份,屬於正正式式的新漢廷的漢軍。通過讓他們的訓練、學習,他們亦以成為劉易的戰士而自豪,所以,這一次是他們成軍之後的第一戰,人人士氣高漲,希望一戰建功。
另外。還有從當初參與了保衛皇宮當中的十多萬人中挑選出來成軍的青壯百姓,總共招募了三萬人,其中。一萬人是黃正、武陽所掌管的那些地方流氓兵。當然,現在可能不說是流氓兵了,經過整訓的洗禮,現在已經是一支軍紀嚴明的堂堂之師。本來,這一萬人,將來會另有任務,太史慈也不打算讓他們參戰的,但是在黃正、武陽的強烈要求之下,太史慈才讓他們一起參與對董卓的攻伐戰。[]
黃正、武陽兩人,很久沒有真正的上戰場了。事隔幾年之後,又再踏上了征途。
如此,便有了五萬軍馬,加上原來就在曹陽駐守的五千精兵,這五千精兵原是許諸所率的軍馬,是從洞庭湖新洲率來的水軍。他們在攻奪了曹陽之後便一直都在曹陽城駐防。
從曹陽至郟縣。沿路有三個小城鎮,分別是張茅鎮、菜園鎮、三門鎮。此三鎮,隱約的形成一個品字形,攔在曹陽與郟縣之間,彼此形成犄角之勢,成為郟縣的前出衛城。想要攻擊郟關,就必須要攻下這三鎮。
當然,除了這三鎮,其實還有數個小鎮,但是,那些小鎮並沒有成為董卓軍重點鎮守的城鎮,一般都是留著幾百軍士在維持地方的秩序,保持對那些城鎮的控制。平時,劉易軍若要向那些城鎮攻擊的時候,他們都會馬上撤走,撤回三個主要的城鎮當中,加強那三個小城鎮的防守兵力。
李傕、郭汜,他們在知道劉易率軍向廬氏縣進軍的時候,他們便早已經下令下面各小城鎮的軍士撤回到重要的城鎮當中了。所以,那些小城鎮,太史慈只要派出小股軍士去接收了便可,不用派出大軍去攻奪。主要的,就是集中兵力,對付這三個重鎮。
張茅鎮,便是太史慈要奪下的第一個小城鎮。
張茅鎮常駐董卓軍有五千兵力,附近幾個城鎮的兵力已經撤回到鎮上,所以,實際的兵力,差不多接近七千人馬。
太史慈手上有五萬五千的軍士,自然不會單單是攻擊這一個小鎮,他與戲志才合計之後,決定三鎮一起攻打。
黃正、武陽兩人,率著一萬軍馬,攻打張茅鎮,另外,讓一個提撥起來的將領,率一萬軍馬繞過張茅鎮,攻擊菜園鎮,余下的三萬五千軍馬,隨太史慈、戲志才一起直撲三門鎮、同時兵壓郟縣。
如此兵分幾路攻擊,可以使得三鎮都不敢輕易的出城支援別的城鎮,太史慈直接率軍兵壓郟縣,也可使得郟縣的董卓軍不敢輕易出城對三鎮進行支援。如此,也能夠達到同時對董卓軍進行攻擊,使董卓軍陷於被動又不敢亂動的局面。
自然,城鎮離曹陽有遠近,嚴格來說,是做不到同時發起攻擊的。所以,真正最先發攻對董卓軍攻擊的,是黃正、武陽的這一萬軍士。
敵我雙方對持了這麽久,雙方其實都能夠知道對方的兵力情況。互相在對方安插探子細作是少不了的。只是,董卓軍不利的,就是他們並沒能及時的掌握劉易方面的兵力調動,在雙方對持的這段時間,他們也只是處於一個被動的局面。所以,他們並沒能真正的掌握到這一次劉易對他們攻戰的真正的詳細兵力布置情況。
就有如,太史慈率著大軍向他們的城鎮攻擊而來,他們並沒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劉易會派出多少軍馬來攻伐他們。而太史慈,卻能知道他們固定的城鎮之內,有多少兵力,他們從別的小鎮撤軍多少兵力,太史慈亦能知道。
原本,有著六、七千董卓軍鎮守的城鎮,讓一萬兵馬對其進行攻擊。兵力略顯不足,但是,太史慈知道這一次攻擊,旨在快。他的目標,並不是這些小城鎮,而是郟關,只要拿下了郟關,這些小鎮亦可不攻而下。所以,他給予手下眾將的命令是,能攻則攻。不能攻就牽製,讓他們不能輕易的互相支援。
郟關與三鎮,從小局部來說,互相形成犄角之勢,可隨時互相呼應,互相出兵支援。從大局勢來說,郟關又與弘農郡、函谷關、廬氏縣等幾個大城鎮形成犄角之勢,就似是一個整體一般。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攻擊任何一地,可能都會受到他們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可是,那都是建立在雙方兵力相當。建立在攻方兵力不足的基礎上的。
現在,董卓軍留在弘農郡內的總兵力,不過是十多萬,但劉易,卻可以調動二、三十萬的兵馬對其進行同一時間的攻擊。
四大軍師與幾個大將所商議出來的攻伐董卓軍的策略,其中最有用的一點,就是分兵對董卓軍進行互相牽製,讓不利的局面變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把敵人的犄角之勢,變成是自己的犄角之勢。
好比。太史慈這刻,兵分幾路,先對各鎮進行牽製,讓他們城鎮的兵馬都不敢亂動,當各路兵馬都到位之後,雖然自己的軍馬不是據城而守。可是,卻也相當於是也形成了互為犄角之勢。自己的軍的兵力,稍多於董卓軍,只要在每一個城鎮之前留下足夠與他們對抗的兵力,他們便不可能互相支援。
在應對的策略上,沒有問題,劉易的各路大軍一動作,便的確震攝住董卓軍,讓他們各自緊守自己的城鎮,不敢輕易的再調動兵馬對別的城鎮進行支援。
可以說,在大軍行動的時候,已經在大勢上,在策略上,已經壓住了董卓軍。
但是,在實際的攻戰當中,卻碰到了一點麻煩。
不少負責牽製攻擊董卓軍所據守的城鎮據點的過程當中,攻擊卻不順利,許多城鎮都是急攻不下。
劉易軍,攻擊董卓軍的城鎮,要先排除城鎮四周的陷阱,然後才能推進到城鎮之下,然後,還有護城河,要先填平了護城河,才有可能再對城鎮進行登城攻擊。而在攻擊的同時,也時不時會被同樣董卓軍的騎兵突然殺出城來攻戰一陣。他們雖然不敢真正的離城去向別的城鎮支援,可是,與劉易軍交戰,他們還是敢的。這樣一來,劉易軍全面發動攻擊之後,竟然一連受到了挫折,進攻不順。
不過,由於戰前準備充分,雖有挫折,但是傷亡還不算太大,其損失還在可容忍的范圍之內。主要是在破壞城鎮四周的陷阱之時,董卓軍突然殺出,拖延了破坡陷阱的時間,來不及退回大陣的軍士,被董卓的騎兵斬殺。另外,在填平他們的護城河的時候,他們在城上放箭,對劉易軍的軍士造成一定的傷害。
嗯,攻城戰就是這樣,若想攻進城鎮裡去,便必須要先破壞掉一些陷阱,然後再填平護城河,然後才有可能直接攻擊城牆,也才有可能登城作戰。這些工作,是免不了的。
特別是在敵方有所準備的情況之下,劉易軍的攻襲,並沒有起到突然發起攻襲,亂敵軍心的作用。一開始,董卓軍非常談定,據城而守,有進有退的與劉易軍周旋,並沒有如四大軍師原來所料的那樣,董卓軍會驚慌的敗退,並沒有第一時間互相請援。
不過,也對,劉易現在的兵力相比起董卓軍來說,兵力的確要比他們多一些,可是,當分散了兵力分別出擊的時候,自己的兵力並沒有大到讓據城而守的董卓軍一見便驚懼的地步。
不過,進攻雖然有點不順利,但那也是暫時的。
這不,最先建功的,不是向弘農城攻擊的黃敘,也不是分兵向弘農郡附近攻擊的許諸等各將,而是黃正與武陽。
當天的早上,經過急行軍,不用小半個時辰,黃正、武陽兩人便率領本部一萬軍馬趕到了張茅小鎮的城下。
但是,黃正、武陽兩人,卻沒有馬上命令軍士開始對張茅鎮發起進攻,而是讓大軍扎營造飯,坐看太史慈等軍遠去攻擊別鎮。
他的這一萬流氓兵,幾乎是個個都一肚子壞水,面對這樣的一座堅城如何快速攻下呢?
說起來,還真的讓人感到有點好笑。
他們一邊扎下營寨一邊造飯,吃飽喝足,連城鎮之前的陷阱都懶得去破壞,而是讓一些嗓門特大的家夥,走近城鎮去罵人。
這罵人,相對於這些流氓無賴來說,自然是最拿手的好戲,不只是罵人,許多猥瑣的諷刺動作,也是信手拈來,讓董卓軍看了都兩眼冒火。特別是集體向城上的董卓軍露出小,齊齊的放射情況,讓董卓軍真的是忍無可忍。
黃正武陽的人,一個個都似吊兒郎當似的。遠遠的看來,就像是一盤散沙似的,戒備松懈,讓人看了,他們根本就不似是來打仗的,而是來旅遊散心一般。
還有,他派人去罵戰,但是自身卻沒有作出一點的應戰準備,大軍連陣勢都沒有列出,除了罵戰的軍士之外,大軍在軍營裡松松散散的。
並且,讓董卓軍痛切難忍的是,黃正、武陽兩人的軍營,就扎在離城不到兩裡遠的地方,就一公裡遠,剛好在他們的城牆前的陷阱之外。如此,董卓軍在城牆上,對黃正、武陽這個軍營裡的情況一目了然。
一公裡遠,這是一個什麽的概念?那就是一千米,按一般人的跑速來計,百米怎麽說十多秒總能跑得到吧?千米呢?也就幾分鍾的時間,再慢,四、五分鍾也總能跑到了吧?更不要說董卓軍中,有大半是騎兵,以騎兵的速度,這千米的距離,還真的是眨眼便可以殺進這軍營當中。
兩軍交戰,雙方列陣,相隔一公裡,這都已經算是近了,這丫的,居然就在城下一兩裡遠的地方安營扎寨,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視他們如無物一般,就那麽大大咧咧的扎下了營寨,這怎麽不讓董卓軍的守將看了兩眼冒火?
留守這張茅鎮的守將,是郭汜的一個親將,叫拓撥涼,是一個胡人。
他有勇,但不算有謀,不過,他追隨用兵謹慎的郭汜多年,從郭汜的身上學到了不少用兵之道,並且,也對郭汜的命令,是百分百執行的。郭汜早有命令給他,讓他一旦發現劉易軍對他所守的城鎮發起攻襲的時候,他絕對不可輕易率軍出城與劉易軍交戰,第一時間據城緊守。然後,看情況,如果看到劉易軍勢大,便馬上給附近的城鎮發報,通知附近的城鎮做好提防及支援的準備。
他有幾千兵力,其中的精銳騎兵也有兩千,守留一座經過精心準備的城鎮,固守一段時間絕對不會有問題。郭汜讓他先憑城據守,為別的城鎮爭取應敵準備,直到他難以再與劉易軍周旋,才能率兩千騎兵撤退。當然,他在憑城據守,與劉易軍作戰的時候,可能別的城鎮便已經有軍隊前來支援,讓他所守的城鎮不會有失。當援軍來到的時候,他才可以率軍出城,與援軍一起攻擊劉易軍。
反正,一直來,拓撥涼都對郭汜的命令,不折不扣,一絲不苟的執行。
可是,這一次,他經黃正、武陽這麽一撩撥,他便忍不住了。
他決定,率軍出城,殺入這支劉易軍的軍營,將這個松散的軍營完全擊毀,殺敗這一支劉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