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華夏歷史上,一代皇者,在發展初期才會親自率領人馬南征北戰,一旦時局稍為穩定之後,一般都會坐鎮皇宮,號令天下。
當然,皇帝親征的事也有不少,但是,卻絕非如劉易這般,當了皇帝之後,就幾乎沒怎麽在皇宮待過。一年或有三兩個月在皇宮,但是其間也是隨便的進出,想留在皇宮便留在皇宮,想離宮便離宮。顯得隨意又隨便。
要知道,不要說現在,哪怕是在後現代的百多年前,皇帝每一次離宮,都會是一件大事,並且,沒有什麽事,也不會輕易離開皇宮的。事實,就算是在後現代,雖然沒有皇帝的稱謂了,但是以另外一個稱呼的國家首腦,他們也不會輕易的拋頭露面,每一次離開中央,無論是出行或是拜訪他國,都會是一件大事,都不能等閑視之。
可是現在的劉易,堂堂的大漢皇帝,掌管著整個大漢天下,不僅如此,還為大漢開拓了無數的疆域,將大漢的領土擴展到無邊的地步。
可以說,劉易本人或者沒有太多的感觸及感覺,但是,相對於大漢朝廷的文武百官而言,相對於整個大漢漢人而言。劉易這個大漢皇帝,早已經被升為幾乎超越過了華夏以往任何一個皇帝的感望高度。
起碼,就為漢人所立下的功勞,為漢人打下來的榮譽來說,以及對如今大漢的貢獻來說。劉易在大漢百官及百姓的心目中,已經超越了秦皇漢武之名,被當世的文人視為真正的華夏第一帝。
可以說,現在的劉易,盡管給人的印象是有點好色,沒有太多作為一代帝君的威嚴,甚至,親民到讓人覺得沒有正形。
可是,這些相對比起劉易為大漢所做的事情來說,那又算得了什麽?
如今的劉易,就等於是盛載著整個大漢所有人的希望,是所有漢人的精神領袖,是信仰。
這樣的皇帝,是絲毫出不得半點差池的。
一旦劉易有點什麽的意外,必然會天下震蕩,萬民恐慌。
說真的,若非劉易一直來都有著無敵之名,每一次出征,天下百姓都對劉易信心滿滿,是不敗的象征,那麽,恐怕劉易早就被朝廷文武死柬,不會讓劉易到處遊蕩了。
劉易關乎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以前,或者是現在,一般的百姓,或者都覺得劉易親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們,也不會去考慮到萬一劉易出現什麽的意外大漢會如何。可是,心底裡的那一份擔憂還是存在的。
當年試過一次劉易遇險的事,整個新漢朝的確是頓時陷入了一種人心惶惶的狀態當中。
要不是及時控制了局面,並通過大漢新民報將當中的情況公示出去,恐怕新漢朝肯定就會陷入了內亂當中。就算內亂不至於當真的動搖了當時新漢朝的根基,但也一定會造成新漢朝的巨大損失及發展的衰退。
可以說,那一次,的確造成了讓許多漢人陷入了一種絕望的情緒當中。
百姓自然難以阻止得了劉易常常親征的舉動。可是,朝廷的文武百官,他們就不得不為大漢負責,不得不考慮劉易的安全。
如果劉易留在洛陽,就等於是給整人大漢一根定心針。整個大漢的人,都會定心。
所以,在劉易征調好軍馬,任命了各部軍馬的大將統將,宣布要親率大軍向西域進軍的時候。
就出現了朝廷的文武大臣,集體勸諫劉易,要阻止劉易親征。
這一次大漢朝廷文武百官集體勸諫劉易的事兒,這些朝臣,肯定也有人與劉易的一眾女人通過氣了,在他們勸諫的同時,以皇后萬年公主等為首的一眾女人,居然也到了朝堂上,一起勸諫劉易留在洛陽。
這事兒很突然,讓劉易還真的感到有點頭痛。
“皇上乃是萬金之軀,豈能時時遠涉番邦?長期處於一個危險之地?若有半點意外,叫我等文武又如何自處?”閔貢跪在龍座之側,大聲的勸諫道:“為了我們大漢社稷,為了我們大漢的發展,為了我們大漢的振興,請皇上三思,此次遠征,萬勿再以身涉險了!何況,萬裡征程,舟居勞頓,我等為人臣子的,本應為皇上分憂,又豈可讓皇上如此勞累?請皇上留在洛陽,主持我們大漢發展大局!”
“請皇上三思,不可再以身涉險,徒讓我等百官,以及整個大漢百姓為之憂心!”
許多老臣,也都跪倒一片,請劉易打消這次親征之念。
“皇上!”
隨劉易從印度一起回來的賈詡也出言勸諫道:“皇上,其實現在我們大漢兵強馬壯,猛將如雲。這一次遠征,我們各方面都已經做好了準備,以我們漢軍之威,所向無敵,一眾將軍,沙場無敵手。論謀略,賈某雖不才,但追隨在皇上身邊十數年,多少也習得幾分本事,自問一般的問題,臣可決斷。何況,不是還有荀攸及程昱先生他們一起出征麽?他們之才華,遠在賈某之上,有他們一起,為我們這次遠征的事出謀劃策,絕對出不了問題。”
“皇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子龍也認為,此次遠征,皇上大可不必親往,有子義,子良他們一起統軍,還有張遼,張合等等一眾大將軍,我軍必可戰無不勝。所以,請皇上三思,請皇上留下!”
趙雲也跪勸劉易。
一個個大將,也都出列來勸諫。
其實,這些文武所言,都是有道理的。
現在的大漢,兵強馬壯,尤其是謀臣軍師,以及軍將方面,幾乎都是一些當世最厲害的人物。
可以說,就算是劉易隨軍出征,恐怕也不會再有讓劉易動腦子或者是動手的地方。
劉易隨軍出征,隨了可以給大軍鼓舞一下士氣之外,平時基本就不用出面。隨軍出征,也就等於是隨軍遊行。
其實,劉易本人,似乎也沒有一定要親征的理由。
歷史上的皇帝親征,那只是在對敵沒有太大的把握,皇帝親征,可以激發出軍士的鬥意,以及對戰爭勝利渴望的決心。
但是,現在的漢軍,並不需要劉易親往去激發士氣,更不需要劉易這個皇帝去堅定軍士的決心。這些,漢軍都不缺。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漢軍,真的太過強大了,滿朝文武,自上到下,到民間的百姓,都從來都沒有想到漢軍還會打敗仗。只要漢軍一出,就有必勝的把握。
劉易還真的差點被他們說服。
另外,從后宮前來的一眾女人。她們也加入了勸諫。
皇后,也就是萬年公主,她先代表劉易的女人勸道:“皇上,我們婦道人家,本不應該干涉朝政,但是,這事兒,哀家覺得,並不算是干涉朝政。皇上事事躬親,這當然是聖明之君的象征。可是,這次的遠征,我們漢軍有著必勝的把握,皇上親征,僅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皇上親不親臨,並不影響最終的勝利。所以,請皇上為了我們大漢社稷之計,請皇上留下主局朝政。“
“皇上,臣妾不想妄言,但請皇上為了大局之計,還是留在朝中為好。皇上在,我們滿朝文武,整個大漢百姓的心就在,神定。大漢便安。“陽安公主亦一臉清冷的樣子,直勸劉易。
劉易沉默了許久。
臉上沒有什麽的表情,腦子裡也不停的轉著,思量著自己親征是否有意義,是否要留下。
劉易心底裡,其實也很想留下,安安逸逸的快活過日。
不過,考慮了一會兒,劉易就從心底裡否決了留下來的念頭。
他也很想,終日與自己的一眾美人兒斯混,終日膝上弄兒,安享天倫。可是,他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起碼,在全世界沒有被收歸大漢,在自己所能帶來的後代科技沒有傳播下來的時候,他就不能真正的安逸下來。
或許,最初來到這個時代的時候,他還可以不管不顧的放下一切,與自己的女人一起安安樂樂的渡日。不用去考慮太多。
可是,當劉易走到了現在,許多事就不能說放下就放下了。
因為,皇帝親征,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個,並非是以上所述的那些意義,也非是華夏歷史上的那些傳統上的意義。
而是,大漢的終極目的,是要佔領全球,統治全球。
皇帝坐鎮大漢中土,遙控統治全球,與皇帝親征,親自去統治全球,這個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舉一個例子。
就如不久前的遠征,奪取貴霜帝國。
如果劉易不親征,一切全由下面的謀臣軍將去打天下,劉易就坐在洛陽皇宮裡等消息,看情報。如果當真是這樣的話,現在的貴霜帝國,有現在的局面嗎?
肯定不會有,起碼,那一條漢緬通路是不會有的。甚至,更不會有漢人大遷徙,不會有在印度全方位的發展。
而沒有這些發展,漢軍打下了印度又如何?能對印度進行更好的統治嗎?又能讓印度的民眾真心對大漢臣服嗎?
這些也罷了,那些印度的民眾,能對大漢有歸屬感嗎?
劉易親征就不同了,不說什麽的。漢人皇帝親自坐鎮統治,在施給印度民眾恩惠的時候,一般的官府給予他們的恩惠能夠和漢人皇帝給予他們的恩惠會是一樣的嗎?
皇帝親臨,在無形當中,就會讓那些印度民眾有一種感覺,原來,是漢人皇帝親自來帶領他們走上一條更好的生存之路,連堂堂的強大的大漢皇帝,居然都親自來關心他們的生存,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見,原來大漢是真的對他們好,視他們為自己人。如此,無形當中,就能夠讓那些一般的異國民眾對大漢的印象極好,他們會從心底當中產生一種他們要主動跟漢人融合的潛意識。
想想,皇帝,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那是一個多麽高大上的人物啊?連堂堂的漢人皇帝都親自來帶給他們美好的生活,將他們當作是自己人來看,如此,他們能不對漢人皇帝忠誠嗎?
對漢人皇帝忠誠,就是對大漢朝廷忠誠歸心,進而,對直接統治他們的漢人也會產生一種深深的認同感。
再在大漢文化的衝擊之下,他們或者會更快的與漢人融合,哪怕看上去,漢人與他們的膚色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發展下去,他們的信仰卻是相同的。
不錯!劉易親征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在他們的心目中,樹立一個和漢人一樣的共同的信仰。
劉易,就是他們的信仰。
這個,也好比是後世,不管是什麽膚色的人,都會信仰同一個神靈一般。不見後世,不管是什麽膚色的人,都會說一句上帝保佑的話嗎?
而同一個信仰的不同的民族,他們就有了一個可以和諧共存的基礎。
為了更快的促使世界各種民族的融合,劉易就得要成為他們的信仰。
所以,如果劉易不親征, 那麽就做不到讓西方的人神劉易為信仰。
遙控指揮,漢軍哪怕可以征服全世界,甚至可以做得到對世界的統治。但是,這樣絕對不會是長久的。因為,世界各部族,最多會覺得大漢皇帝神秘權威,會對大漢皇帝敬畏,會覺得大漢皇帝高高在上。但是,絕對不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信仰。
但是,劉易現在也不能直接對滿朝文武百官以及自己的一眾女人說,自己要成為全世界所有人的信仰,要成為他們心目中有如神靈一般的存在。
劉易現在還真的說不出口,沒有那麽厚的臉皮啊。
但是,這麽多人一起來勸諫自己,劉易卻也得要找一個正當的,合適的理由來說服他們。
在這個時候,劉易也不能表現得太過一意孤行。畢竟,眾臣及眾女,都是為了自己好,是一翻好心,劉易也不能負了他們的好意。
劉易想了很久,他才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說服眾臣及眾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