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總裁偶遇仙妻奇幻記》第121章夢之旅(1)
遊完新西蘭轉機的時間,舒雅很神奇的再一次夢遊到了奧地利!由此,在夢裡寫下一篇深刻感受的遊記:

 如今的維也納有十個美麗的女子?

 其中一個,死神都會伏在她的肩上哭泣?

 那裡有個大廳,一共裝了九百扇窗?

 還有棵大樹,鴿子們在樹上安息?

 從清晨撕裂的碎片,懸掛於佛洛斯特畫廊?

 ……

 我將與你在維也納共舞

 我會偽裝成一條河流

 風信子凌亂的散落在我肩上

 我親吻你大腿上的露珠

 把靈魂埋進一本剪貼簿

 和裡面的照片與青苔在一起……

 

 這首歌曲放在維也納這個篇章,顯得略非主流。它並不是維也納的代表作,但Leonard?Cohen卻是我的摯愛。?清晨七點,在老頭性感至極的煙酒嗓和沙赫咖啡的醇濃鬱香氣中,我蜷在電腦前敲打現在你們看到的文字。聽著老頭嘶啞的嗓音,仿佛這個已經遠離人世的靈魂正站在我身後,伏在我肩邊,靠近我的耳朵娓娓道來。這讓想起我的摯愛,和與他失之交臂的人生,以及那些消逝與未遂的旅程…

 誰都知道維也納是一座享樂者的城市。而所謂文化不就是用藝術和愛情把*裸的物質生活蒙上最美好、最溫情和最微妙的色彩嗎?享受美食,喝一瓶上好的葡萄酒和一瓶澀味的新鮮啤灑,品嘗精美的甜食和大蛋糕,在這座城市裡是屬於一般享受,而從事音樂、跳舞、演戲、社交、講究風度儀表,才是這裡的一種特殊藝術。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關於維也納,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提煉出它的Title——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個“音樂之都”的意義不過是讀書時音樂課堂上認識的諸如莫扎特、貝多芬、海頓這些信手拈來卻不甚了解的維也納古典樂派音樂家的名字。我也只是個浮光掠影沾染過古典樂的人,對它毫無執念,所以在過去的行程中,從未將維也納列入計劃。甚至有次走到了捷克的克魯姆洛夫小鎮,離它只有三小時車程,一步之遙也未曾動心南下去看看。

 這一次應維也納旅遊局邀請前往,身臨其境才知道,維也納對於旅行者而言,引人入勝的全然不只音樂。建築、繪畫、美景、美食,咖啡文化和熱情而優雅的人們,維也納的一切都跟它曾孕育出的偉大樂章一般讓人著迷。我能肯定的告訴大家,維也納是個非常優質的旅遊城市,它列位2016年全球最宜居城市之首是不無道理的。如果你前往中東歐,一定不要錯過它。

 在歐洲,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有像維也納這樣熱衷於文化生活。正因為哈布斯堡皇朝的奧地利幾個世紀以來既無政治野心又無軍事行動,從而顯得特別繁榮昌盛,所以那種國家的自豪感也就最強烈地表現在追求藝術的卓越地位上。奧匈帝國的繁榮昌盛,使得維也納長久以來一直是歐洲的文化中心。生活在維也納的人,無論民族信仰,不管是貧是富,都熱愛著藝術。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裡如此描述到:

 在所謂上流社會裡,一個沒有藝術感和不崇尚禮儀的維也納人是不可想象的。不過,縱然在下層社會,一個最貧窮的人也具有某種對美的本能要求,這是那種自然景色和人生物樂趣對他的生活熏陶所致。如果住在維也納的人沒有那樣一種對文化的熱愛,沒有那樣一種對安逸舒適生活的享受意識和審美意識,那麽他就不是真正的維也納人。

 作為稱霸歐洲幾百年的哈布斯王朝的心臟,今日的維也納早已從列強的不可一世中退隱為沉浸藝術的與世無爭,但在它的開放與熱情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奧匈帝國時代遺留下的驕傲與優雅,說他們是“法蘭西化的德意志人”再妥帖不過了。維也納的確很像巴黎,但我認為它是一個被濃縮得更為精致的巴黎。

 三百年多年前,土耳其人未能佔領維也納,落敗撤離時留下的咖啡豆卻代替他們的進攻佔領了維也納人的生活。我從未料想到維也納人對咖啡的熱衷如此之甚,竟絲毫不亞於他們對音樂的熱衷。它們的咖啡文化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巴黎左岸的咖啡文化並列為歐陸兩大咖啡文化。

 作為最能代表奧地利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書中為維也納的咖啡館有過這樣一句描寫:“使我們了解一切新鮮事物的最好的教育場所,始終是咖啡館。”雖然茨威格的一生,在奧地利度過的歲月並不算長,但他對維也納咖啡館的情有獨鍾是顯而易見的。他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維也納咖啡館的美好模樣:“它實際上是一種只要花一杯咖啡錢人人都可以進去的民主俱樂部。每一位顧客只要花上這麽一點錢就可以在裡面坐上幾小時,可以在裡面討論、寫作、玩牌、閱讀自己的郵件,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在裡面免費閱讀無數的

 報刊。”

 可以想象那個年代維也納咖啡館裡的氣氛,每天接待眾多如今聞名於世的畫家、音樂家、作家、演員、舞者,和後來成為偉人的革命者。眾人在咖啡館裡相會、討論或爭論,一些聚會甚至會持續到凌晨。如果穿越回到那時維也納,我哪裡也不去,就安靜的坐在咖啡館最角落的位置,拿起一份看不懂的德文報紙擋住臉,暗中觀察當時根本不知世界政局會如何變幻的他們,在咖啡館裡為了“被貶低的尼采”爭的面紅耳赤;或許還會看到兩位建築師發生的口角,其中一位指著加了奶油的咖啡對另一位說,“我和你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愛喝這款咖啡!”

 百年歷史悄然遠逝,當年相聚的大師們留下生平軼事與赫赫名聲,軀體卻早已灰飛煙滅,而當年那些咖啡館經歷戰亂與災禍,依然佇立於維也納街頭,無聲無息的講述著歷史。雖然那個年代的咖啡館氣氛早已被世界各地旅人的追捧所替代,但仍有一些“頑固”的老人,靜靜的坐在紛至遝來的遊人中,一杯咖啡,一道甜品,心無旁騖的看著手中的讀物,“消耗”著人生。

 我一直認為,美食是藝術的一條分支。在維也納,咖啡絕對屬於藝術的一部分。握住黃銅門把手,推開那扇歷史悠久的大門,充滿時代氣息的一切展現在眼前:精美絕倫的穹頂,璀璨奪目的水晶吊燈,頗有來頭的木製家具,大理石柱與桌面,紅絲絨沙發與白色蕾絲紗幔……頭髮花白的老先生穿著白襯衣黑馬甲,頸上系著蝴蝶領結,手中托著的鋥亮銀盤上,穩穩的放著香氣四溢的咖啡、方糖和一小杯白水的。誰又能否認這完美至極的一切,不如莫扎特的鋼琴曲一般動人心魄呢?

 當你落座下來翻看menu會發現,維也納流行的咖啡,款式與名稱都相對地域化,再加上有些菜單德文與英文混寫,剛看到或許會有些茫然。但仔細看,每款咖啡下面都會有一排纖細的英文注解。

 維也納的咖啡單通常都會分為兩類。一類普通咖啡,比如latte和奧地利國飲(類似)。另一類是coffee?specialities,這些就是維也納人偏愛的花式咖啡,要麽頂著厚重奶油,要麽添加不同口味的酒精,再撒點諸如橙皮絲之類的小裝飾。比如一款叫做Einsp?nner的咖啡,中文叫“單駕馬車”。當年奧匈帝國的馬車夫們為了在冷天喝上熱咖啡,往咖啡頂上注入大量奶油,使咖啡不至於很快冷卻,且一手駕車一手持杯,咖啡也不容易灑出來。據說裡面還加了朗姆酒,這應該算是酒駕吧?

 作為咖啡館收集者,如同別的旅人執著於著名景點,每次去到某地,我都會收羅一下當地知名的咖啡館,去點杯咖啡嘗款甜品, 消磨一些旅途中的寶貴時間。我像個好奇又貪心的小孩,每天換一家咖啡廳,輪番把奧地利經典的咖啡與甜品試了一遍。

 以下我去過的這幾家咖啡館,是我擇選出來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咖啡館。但凡你能叫出名的奧地利的文人墨客藝術大拿,幾乎都在這些咖啡館裡相聚過。一想到這個我就興奮,完全無法克服與他們在不同時代身處同一時空的情結。如果你去到維也納,在這五家咖啡館裡選一家,絕對錯不了。這些咖啡館同時也是提供正餐的餐廳。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真沒想到這句流行於咖啡文化裡的經典slogan,竟然源於維也納,我本以為它來自意大利或者巴黎。維也納詩人Peter?Altenburg,當年長期泡在中央咖啡館裡寫作,甚至一度將收信地址改成了咖啡館地址,這句話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其中提到的咖啡館,正是指中央咖啡館。作為詩人,Peter?Altenburg或許並沒有傳世佳作,但時至今日,當你踏入中央咖啡館,就會看到入口處蛋糕櫥櫃邊有一個真人比例的光頭胡子大叔塑像坐在一張咖啡桌旁。這是中央咖啡館為了紀念他,為其保留的專屬座位,你也可以在菜單上看到他的故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