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諸葛亮出使荊州,其主要目的就是遊說劉荊州。
即便不能說服他支援兵馬錢糧的,也要說服他放寬限制;最起碼,劉皇叔麾下的辦事人員,在荊襄招募流民,招募兵員,搜購糧草,劉荊州最好不要阻攔才好。
這一點點要求,諸葛亮覺得,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劉荊州是沒問題的。
然後,從荊州招募的流民、兵員和糧草,都是要從築陽關經過的。
諸葛亮想要偷梁換柱,換的不是別的,而是兵員。
兩個月之後,與張魯死磕一場,這是必然的。
但是,剛剛招募的新兵,兩個月的時間能有什麽作為?
西城縣的那兩萬降兵,能夠出城與張魯死磕麽?
所以,築陽關的三萬兵馬,就被諸葛亮惦記上了。
“文將軍,此番,亮出使荊州,準備說服劉荊州,允許我主在荊襄招募流民、士卒,還有購買糧草等事情。”等文聘靜下來,諸葛拱手說道。
“糧草和流民,到時候都要從築陽關經過,這還需得將軍照料一二。”
文聘頷首,這是舉手之勞,對他而言而是沒問題的。
既然選擇劉皇叔作為退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文聘並不介意幫點小忙。
諸葛亮繼續道:“唯有士卒,卻有點問題。”
文聘詫異,問道:“倘若我家主公應允,劉皇叔在荊襄招募士卒,還能有什麽問題?”
在文聘看來,諸諸葛孔明說服主公劉荊州,允許劉皇叔在荊襄招募流民,購買糧草等等,這些都沒有問題;即便是在荊州招募士卒,想來主公也會應允的吧?
既如此,劉皇叔在荊襄都能招募士卒了,還能有什麽問題?
諸葛亮笑問道:“將軍以為,我家主公奪取了半壁漢中,張魯會坐視麽?”
這卻是答非所問,文聘沒有回答,卻只是搖頭。
這不是廢話麽,劉皇叔坐擁半壁漢中,侵佔的可是張魯的地盤,張魯焉能坐視?
所以說,張魯遲早是要反撲的。
這一節,文聘此前並沒有考慮到。
但是,諸葛亮說了之後,文聘就想到了,張魯肯定會反撲的。
而且,張魯必然是全力反撲。
諸葛亮頷首:“張魯能打得劉西川不敢東顧,肯定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我家主公有多少兵馬,文將軍是知道的,如今也不過是新添了兩萬降兵。”
“秋收之後,張魯肯定要全力反撲,這兩萬降兵如何能堪當大任?”
“即便從荊襄招募數萬新兵,短時間內,新兵同樣無法堪當大任。”
……
降兵,本就是張魯的麾下。
當張魯反撲的時候,這些降兵首先只怕就不會拚死。
而且,守城,或者順風仗的時候,降兵還能勉強一用。面對張魯的十萬大軍,一旦遭遇挫頓,這些降兵只怕立馬就會跳反,還會美名其曰:撥亂反正!
所以說,守城的時候,降兵還可以用一用。
與張魯拚一場的時候,就不能用降兵了。
起碼,在張魯沒有被打出翔來之前,降兵是不能重用的。
如此,張魯反撲的時候,劉皇叔的主要戰力,還只能是其本部兵馬,或者借來的荊州兵。
至於新兵?
才招募的新兵,等他們走到西城縣的時候,還有多少時間用來操練的?
即便是後世的練兵之法,沒有半年的操練,新兵如何能上戰場?
降兵不能重用,新兵卻又不堪重任,文聘都開始有點擔憂了。
須知,他文聘已經將劉皇叔,視作今後的退路了。倘若劉皇叔不能在漢中立足,他文聘的投資豈不就是打了水漂,他的那些子弟兵豈不也是白死了?
不過,看著諸葛孔明言笑晏晏的樣子,文聘就知道,孔明先生必然有辦法的。
“想必,先生已經有了解決之道吧?”文聘笑問道。
對諸葛孔明,文聘是佩服的。
劉皇叔東奔西走多少年了?
但是呢,孔明先生卜一出山,這才半個月的時間,就輔佐著劉皇叔打下半壁漢中。接下來,只要能擋住張魯的反撲,劉皇叔坐穩半壁漢中,就不是問題了。
“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果然不是吹的!”
很多時候,文聘心中都會有這個想法。
……
解決之道,自然是有的。
諸葛亮頷首道:“不錯,關鍵就是偷梁換柱!”
“偷梁換柱?”文聘表示不理解了。
諸葛亮解釋道:“新兵換老兵。”
“此番,亮出使荊州之後,就會派人在荊州招募新兵。”
“每招滿一營新兵,就會向漢中輸送一營。”
“當這些新兵途徑築陽關的時候,就可以換成將軍麾下的老兵。”
“這就是偷梁換柱。”
諸葛亮說完,文聘卻沉默了。
劉皇叔是他文聘預備的退路,這不假。
但是,前提是,他文聘不能背叛主公劉荊州。
當初,借給劉皇叔五千兵馬,文聘都已經覺得對不起自家主公了。
如果,再將築陽關的三萬荊州兵都“送”出去,他文聘還有何面目見主公劉荊州?
他文聘是忠臣,預備退路只是以防萬一,可不是要損害自家主公的利益的!
只是,若不偷梁換柱的話,劉皇叔麾下就沒有老兵。
張魯即將反撲,劉皇叔沒有數萬老兵,如何能擋得住張魯的反撲?
一旦劉皇叔兵敗,他文聘的退路,豈不是就成了死胡同?
到時候,只怕前期的投資,借出去的那五千子弟兵,也就成了打水漂呢。
……
諸葛亮當然知道,當他說出偷梁換柱的時候,文聘必然有所猶豫。
這是人之常情。
誰叫人家文聘是忠臣來著?
三萬老兵換成了三萬新兵,稍微走漏一點風聲,文聘在劉荊州面前如何交差?
況且,三萬老兵的兵器和戰甲,文聘總不能剝奪的吧?
如此,一旦偷梁換柱,文聘還須得搭上三萬套兵器戰甲。
當然,以文聘的身家,置辦三萬套兵器戰甲,並不算難事兒。
難就難在,一下置辦三萬套兵器戰甲,怎麽可能不走漏風聲?
不過,諸葛亮並不擔心文聘為拒絕。
當初,忽悠文聘上了賊船,借出了五千兵馬;如今,文聘再想要下賊船,可就不是那麽容易的。
果然,沉默半晌之後,文聘低沉道:“好吧,就依先生所言。”
這卻是文聘終於想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