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此時李世民開口了,“劉相方才諫言,鑒於如今北衙禁軍缺少統領之帥,建言朕召回河間郡王李孝恭和李道彥委以左右羽林統帥之職,不知攝政王和諸公可有異議?”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
召回河間郡王李孝恭,宿衛宮城,此議並無人反對。
可李道彥是罪人,連罪臣都算不上。
因為當初李世民為了保住李道彥的命,已經將其削去官爵,貶為庶人。
也就是說,李道彥不但沒有了宗籍,而且連官身都沒有了。
驟然之間,不但要召回李道彥,還要委以重任,這如何讓群臣心服?
要知道,左右羽林,這可是天子親衛中親衛啊。
這官雖然只是四品,卻是重中之重。
朝堂之上,實缺可是一個蘿卜一個坑。
這種位置,誰都盯著呢。
如果李世民僅僅是召回李道彥,朝臣們還會顧忌皇帝的顏面,不至於如此大反應,哪怕是重新封賞李道彥一個爵位,也能勉強認可。
可對於現在空缺的羽林將軍位置,群臣對此早已虎視眈眈。
李孝恭身經百戰,為大唐建國立下過汗馬功勞。
看清楚,是為了大唐建國立下汗馬功勞,不是李世民。
李淵曾經評價李孝恭為宗室中,唯一可為帥之人。
如今李孝恭佔一個已經不容置疑,李道彥這個位置,說什麽也不能再讓了。
所以,朝堂上奇怪的一幕發生了。
李沐一派之人愣愣地看著,李世民一派的人反而個個面紅耳赤地反對著召回李道彥。
特別是武將們,包括尉遲恭、程咬金在內。
其實這也不奇怪。
李沐這一派的官員,心中很清楚,左右羽林將軍的位置,怎麽也不可能落到他們頭上。
所謂無欲則剛,自然無有不可。
可李世民一派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及他們背後的勢力都認為自己可以染指此位。
自然要爭了。
李世民顯然沒有意料到情況會是這樣,臉色變得鐵青起來。
新年第一次大朝會就成了這樣,李世民身為天子,情何以堪。
“啪”地一聲,李世民一掌擊在禦案上。
“嚓”地一聲,所有朝臣都跪倒在地,殿內一片寂靜,此時就算有針掉落,也能清晰可聞。
唯有李沐昂首而立,環視趴伏在地上的群臣。
李世民看了李沐一眼,“攝政王之意如何?”
李沐轉過身去,揖身答道:“既然陛下垂詢,那就容臣置喙了。臣以為召回河間郡王李孝恭不妥,臣聽聞百濟如今暗流湧動,復國之言喧囂塵上,此時召回河間王,恐怕令百濟局勢有變。至於李道彥嘛……既然陛下身邊缺人,李道彥畢竟是皇族血脈,自當出力為陛下為朝廷分憂。陛下有意召回,那就召回吧,臣並無異議。”
李沐的話一出口,滿殿朝臣都驚呆了。
就連魏征等人,也皆茫然無措,無法猜度到李沐的真正用意。
照道理,李沐應該反對李道彥,讚成李孝恭回京才對。
畢竟李孝恭與李沐,二人在長安時,素有來往,又在百濟之戰中,有同袍之義。
李世民就更驚詫了。
不是說敵人反對的我支持,敵人支持我的反對嗎?
這小子明顯不按牌理出牌啊。
可李沐畢竟是攝政王,百官之首。
魏征等人雖然不明白李沐想做什麽,但身為臣子,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魏征出列道:“啟奏陛下,李道彥流放伏俟城已經有些年頭,據往日李大亮奏報,李道彥在伏俟城也頗有建樹,臣以為可召回李道彥,令其戴罪立功,也未嘗不可。”
馬周緊隨其後,“臣附議。”
韓仲良不甘於後,“臣亦附議。”
於是禦史台一班禦史,工部官員、交通監官員,民部官員泱泱上百人一齊出列。
“臣等附議。”
又有一批中立的見風使舵官員,出列奏道,“臣等附議。”
聲勢之大,震耳欲聾。
李世民臉色劇變,雖然知道李沐勢大,可沒想到竟大到這種程度。
朝堂之上,儼然已經可以與朕分庭抗禮了。
這更堅定了李世民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李沐遏製下去的決心。
只是,李世民知道,現在遠不是時候。
硬碰硬,沒有勝算。
那就按原計劃行事吧。
想到此,李世民點點頭道:“既然攝政王認為此時召回河間郡王李孝恭不妥,朕就不再堅持了。那就先召回李道彥,至於河間郡王嘛,等百濟局勢平穩之後,再作定論。”
“陛下聖明。”
這次不但李沐一派的官員一起稱頌,連原本爭得不可開交的李世民一派也都一齊稱頌了。
他們都是聰明人,連政敵都站到了皇帝一邊,自己再爭下去就沒什麽好果子吃了。
李世民臉色稍霽,這才問起李沐新政之事來,“朕記得,攝政王此前所請之新政,應該今日便頒布吧?”
李沐躬身道:“回陛下,臣近日聽聞各地皆有世家豪族與民搶購田產,致使田產價格飛漲。此時頒布新政恐怕不妥,故臣請陛下允臣延遲頒布新政,待臣準備好應對之策,再頒布不遲。”
這是李世民今日聽到最開心的事了。
顯然李沐已經得知消息,且倉促間還沒有應對之策。
只能延遲頒布新政,以解燃眉之危了。
李世民心中樂開了花,李沐啊李沐,你終究是年少了些,你可知道,每拖一天,各地世家就會多購一批田產,到時,就算你有良策,恐怕也難挽流水落花了。
李世民嘴上卻道:“朕知道攝政王一心為國為民、憚精竭慮,只是新政關乎江山社稷和國計民生,還望攝政王不辭辛勞,早日頒布新政,造福天下黎民。”
李沐躬身應道:“臣遵旨。臣必不辜負陛下期望。”
李世民這時環視群臣,“諸位愛卿可還有事奏?”
殿中無人應答。
袁仁國此時大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這時候,如果再有哪個不識趣的出來啟奏,那估計就是自己找不痛快了。
於是,在袁仁國大喊三次過後,新年的大朝會就此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