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宋之梁》第154章 去留2難
明教,又名拜火教、摩尼教,起源於波斯,自隋唐時傳入中土,宋以前的唐武皇年間,出了一任比較有名的教主,名叫陳碩貞,自號文佳皇帝,聲勢浩大,起兵造武則天的反,不久就被朝廷剿滅,明教編制陳碩貞死而複生的伎倆,讓陳碩貞留下的圖讖說和明教聖地,更具備神秘色彩。
  金庸老師筆下所說的魔教聖地光明頂,明教浙西總壇所在安徽歙州覆船山,其之所以作為明教聖地,乃是當年陳碩貞
  留下的聖跡,有天子基、萬年台,十門九不鎖,尤其是天子基最為了不起,號稱孕育住在天下明王轉世的聖地,被後世具有野心的教徒廣泛利用。
  陳碩貞當年的圖讖流傳於世,妖言“彌勒降生,明王轉世”,後世很多明教教徒,以此為基礎,走上造反當皇帝的命運。
  題外話,後來明教的所為圖讖在某種巧合下,算是應驗,便是利用明教起義的分支,義軍領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朱元璋登基之後,深知明教乃蠱惑人心的伎倆,是以重手打壓,讓明教幾乎銷聲匿跡,明朝以後的白蓮教、義和團,都或多或少都受明教的影響。
  方臘正是當下的明教教主,利用明教組織教眾,朱冕禍亂江南,深感天賜良機,於宣和二年,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置官吏將帥,以頭巾區別等級,從紅巾往上分六等。義軍無弓箭、盔甲,隻以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燒房舍,掠金帛子女,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人們安於太平,不識兵革,聽到金鼓聲就束手聽命,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
  龐萬春來自江南,方臘此時尚未造成燎原之勢,還在秘密進行組織教眾階段,酒桌上打開話匣子,龐萬春對講述起方臘明教,鮑太平方知一些方臘和明教的傳聞。
  方臘是明教教主,這是鮑太平第一次聽到的,畢竟金庸老師筆下的明教被刻畫得太好,鮑太平甚至有一種向往,想投靠方臘學習乾坤大挪移的衝動,但是,稍稍聽龐萬春講一點:義軍不習兵戈,專以鬼神秘事互相煽動,鮑太平便知道,方臘成不了氣候。
  畢竟鮑太平的思維方式來源於後世,乃是堅定的無神論者,明教不講科學講鬼神,終究難成大事。
  不過,古代人迷信,造反者,多半是以宗教形式進行煽動造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唐代陳碩貞,宋代的方臘,元末的徐壽輝、劉福通,清代的太平天國、白蓮教、白狼起義、小刀會,無一不是“流寇所至,赤地千裡”,對百姓和民生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最終無一不是被朝廷殘酷鎮壓。
  畢竟是在古代,邪魔外道神鬼之事,極其具有煽動性,初期聲勢都非常強大,因無科學的理論基礎,唯一成功的,便是脫胎於劉福通明教義軍中的朱元璋。
  方臘起義,雖然也是邪魔外道,畢竟有自己闡述的綱領,被洗灌輸教義的教徒,有錯誤的信奉,這種思想在教徒的腦海中很難根除,而同時代的宋江起義,只是因為抗租抗捐引發的小范圍事件,方臘起義的聲勢更加浩大,給北宋朝廷造成沉重的打擊。
  “昨日聽聞龐兄要投靠方臘,此事當屬實?”鮑太平問道。
  龐萬春將酒杯一飲而盡,慨然道:“我並非明教中人,也見不慣明教的做派,可花石綱攪擾的百姓沒有活路,俺兄弟二人入京哀告無門,但凡有一點的活路,誰又肯乾造反掉腦袋的事。”
  鮑太平笑面如花,舉杯道:“我見龐兄一身武藝,太平愛惜不已,本官雖然年幼,卻廣有產業,莫若龐兄二人,留在太平身邊,少不了一套錦繡前程。”
  龐萬春道:“大官人仗義疏財,萬春在江南也有耳聞,大官人的盛名萬春信得過,不過萬春受鄉人所托,而今事情沒有辦妥,萬春卻另謀高就,恐怕不妥!”
  若非朱冕在江南橫征暴斂,明教便也沒有生存的土壤,時機不成熟,方臘也不能造反,而方臘一造反,江南七州一片兵火,尋常百姓誰又能獨善其身?無疑成為兵禍的最大受害者。
  龐萬春心系鄉親所托,不肯拋棄自身的責任獨享富貴,本無可厚非,這樣的英雄好漢流落匪類,最終無為枉死,實在可惜。
  倘若真能收納龐萬春,必然先解決其村中七十二戶農田被淹一事,而此事矛頭直指朱冕,必然要參倒朱冕,方能徹底解決問題,動朱冕,就要牽動朱冕身後的靠山,而朱冕的靠山,實在太硬了。
  朝堂之上,朱冕有蔡京等人做靠山,而道君皇帝寵幸朱冕,皇帝等同於是朱冕的最大靠山,鮑太平要鬥朱冕,等於跟花石綱國策鬥爭,等於跟整個朝堂在宣戰。
  鮑太平不過七品伶官,連最起碼上書言事的權利都沒有,滿朝堂之上,誰不知道朱冕的厲害,就算鮑太平不要命了,別的朝官可愛惜羽毛,不會有任何人肯代鮑太平上奏本。
  鮑太平本指望在童貫那打開缺口,可童貫老奸巨猾,深知其中利害,童貫根本指望不上, 此時鮑太平位卑言輕,無計可出,當真窮的只剩下錢了。
  鮑太平好不容易遇見一名神射手,更是重信義輕富貴的好漢,鮑太平不想就此錯過。
  “朱冕在朝中根基盤根錯節,鬥倒朱冕非一朝一夕,本官略有積蓄,見不得百姓受苦,當出紋銀三千兩,撫恤龐兄家鄉百姓!”鮑太平沉吟半晌,也只能想出來用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千兩銀子,買一對厲害的兄妹做伴當,鮑太平覺得值當。
  三千兩銀子,乃是巨款,龐萬春兄妹聽聞此言,跪倒便拜:“此事本不乾大官人之事,大官人何苦自己壞了巨鈔?”
  鮑太平道:“太平愛惜你兄弟的本事,想留在身邊做事,不知本官出三千兩銀子撫恤百姓,解決鄉鄰問題,不知兄弟二人可否為本官效力!”
  龐家兄弟二人又拜道:“大官人在衙役中救下我兄弟二人,又解決家鄉百姓疾苦,我兄弟二人,必然將身家性命,全部托付於官人……”
  鮑太平出了三千兩銀子,本怕事情不成,兄妹二人還有推脫,此刻見二人俯首效力,心中大喜,不等二人話說完,便攙扶起二人道:“本官這就拿三千兩銀子,派家丁送去吳郡,你兄弟二人若不放心,可選一位同去。”
  “這……”
  倘若真是兄弟二人,留下也無妨,偏偏二人本是兄妹,妹妹一直女扮男裝,對外以兄弟相稱,龐萬春留下妹妹不放心,讓妹妹回去也不放心,陷入無盡的躊躇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