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宋之梁》第68章 精忠余響
  在道君皇帝君臣宴飲上,當著大宋君臣的面,鮑太平指揮演唱一曲後世廣為流傳的《精忠報國》曲目,慷慨激昂的曲風,高音處,鮑太平也唱不來,便在大晟府尋樂二十二名嗓音洪亮者,指揮演奏一場合唱版的《精忠報國》,氣場宏大,歌聲震撼。

  後世流傳的歷史傳聞,嶽母在嶽飛的後背刺有“精忠報國”的四字紋身,鮑太平聽聞這首歌曲,總能聯想道嶽飛抗金,歌詞中的“手足忠魂埋骨他鄉”,他自然的聯想到小商河中殞命的猛將楊再興,每每聽屠洪剛老師演唱,鮑太平都感覺自己心潮澎湃。

  大宋君臣,還沉醉在被粉飾的天下太平、萬過來朝的美夢中,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不知沉屙日重,亡國無日……

  這是病,得治,而且破鼓得用重錘。

  鮑太平年紀還不到十五歲,不過是走馬上任三日的伶官,位卑言輕,唱一首迥異皇帝喜好風格的歌曲,試圖喚醒沉睡中的大宋君臣,已經冒了極大的風險,匹夫未敢忘憂國,至於結果如何,只能聽天命。

  大宋君臣聽聞此曲,表情各異,驚訝者有之,厭惡者有之,一曲罷了,眾人目光齊刷刷的聚焦在道君皇帝身上,此曲的好壞基調的定論,全靠這位“諸事皆能,唯不能為君耳”的皇帝評價。

  鮑太平現在隸屬皇家最高音樂機構大晟府,進獻的曲目並非個人行為,大晟府提舉周邦彥還擔著重大乾系,獎賞和處罰,周邦彥都報不了。

  但見,道君皇帝面沉如水,陰晴不定,陷入深深的沉思重,周邦彥感覺事情不妙,率先奏道:“此曲刀光劍影,有擅開邊釁之嫌,臣本不同意進獻,奈何協律郎年幼無知,仗著皇恩聖旨,不肯聽臣的規勸,此曲進獻,與臣沒有乾系。”

  一牆遇倒,眾人皆推。

  樞密使童貫奏道:“我大宋雄師,兵鋒所指,百戰不殆,怎麽會有‘忠魂埋骨他鄉’?唱詞與事實不符,臣請陛下聖裁。”

  鮑太平不知聖意如何,眼看著周邦彥忙著撇清乾系,童貫開始落井下石,鮑太平心中緊張,卻未到惶恐的地步。

  他平素多跟魯智深這樣豪爽的人來往,雖然不會像魯智深一樣,一言不和就殺人,便也對前途看的灑脫起來。

  不作死,不怕死!八品伶官的官衣,得來容易失去也不覺得可惜,大不了跟魯智深去混江湖。

  鮑太平沒有像林衝一樣,望上欺下,把當官作為個人發展唯一途徑,鮑太平這一份灑脫,因其有後路可走,碳火銅鍋的生意越來越大,他不愁沒錢花,他日朝堂、商場混跡不下去,綠林中至少也有魯智深、林衝這樣的領路人。

  與天子奏對,鮑太平便少了卑躬屈膝的奴才相,至於恩賞獎罰,也看得雲淡風輕。

  天子沉默,百官顫栗,良久,才見道君皇帝龍顏大悅,讚歎道:“好一句‘堂堂中華要讓四方來賀’,妙!妙!妙啊!”

  原來這道君皇帝,志大才疏,好大喜功,最喜歡這一句‘四方來賀’,也不管大宋給遼、夏納歲幣的事實,只因為歌詞意境深遠,道君皇帝又是文人較真的性格,將曲風和意境跟自己的學識結合在一處,耗費那片刻功夫,才發出慨歎之聲。

  鮑太平常常的舒了口氣,心道:好大喜功,帝王通病,預先判斷果然不錯。

  百官松了口氣,齊聲拍馬附和:“吾皇聖明。”

  君臣肯定,算是給這首曲子定了基調,鮑太平無須憂慮,

周邦彥也無須汗流浹背。  殿帥府太尉高俅奏道:“吾皇萬歲,此曲慷慨激昂,提振士氣,臣擬定將此曲在禁軍中傳唱,還請陛下聖裁。”

  樞密使童貫改口奏道:“臣愚鈍,不曉音律,此刻方曉得此曲的微妙,此曲何止禁軍傳唱,廂軍、鄉兵,應當全國傳唱。”

  兩名近臣的拍馬,皇帝心中熨帖,越發認可自己的天才賞鑒能力,正色問道:“鮑愛卿,此曲可曾定名?”

  昔日混跡鄉間的潑皮鮑不平兒,被稱作愛卿,感覺非常不適應,卻道:“臣有腹稿,初擬《精忠報國》為名,未曾確定,還請陛下聖裁。”

  鮑太平為了讓道君皇帝熨帖,也不貪功,一腳好球,將定名的功勞踢給道君皇帝。

  道君皇帝讚歎道:“鮑愛卿區區少年,尚思沐浴皇恩,精忠報國,其志可褒,其情可獎,朕便欽定此曲為‘精忠報國’,以彰其情。”

  “吾皇聖明!”

  太傅梁師成奏道:“蔡太師進獻《太平歌詞》,使我聖朝野無遺賢,臣奏請陛下厚賜蔡太師,以彰其德。”

  太師蔡京奏道:“梁太傅舉薦賢才有功,使我天朝賢才各得其所,臣奏請陛下重賞梁太傅,以旌其能。”

  梁師成與蔡京沆瀣一次,互相吹捧,龍顏大悅,得了皇帝重幣美女賞賜,皆大歡喜。

  倒是周邦彥急著撇清關系,想將罪責推給鮑太平,俺看著自己徒勞無功,心中尷尬,更不可能給鮑太平討封賞。

  鮑太平看別人獲賞也不眼紅,畢竟自己位卑言輕,他的目的無非是想喚醒大宋君臣的憂患意識,雖然收效甚微,好歹此曲即將在全軍傳唱,至少對軍隊士氣的提升大有裨益,至於賞賜,有與沒有無妨。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尤其是在奸臣大道的北宋,無欲無求,未嘗不是明哲保身的法門之一。

  鮑太平曾經在皇帝面前稱讚過福田院,此事正是蔡京主持所建,蔡京心中歡喜,便進言道:“鮑協律(郎)作曲有功,臣為其請賞。”

  道君皇帝慨歎道:“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大宋幾代君臣的夢想,朕聽聞此曲, 心中大慰,蔡愛卿、梁愛卿位極人臣,朕的賞賜唯有金玉美女,鮑愛卿譜曲居功至偉,朕一時卻不知道如何封賞,眾卿家可有良策?”

  皇帝問近臣對鮑太平的封賞,這是兩方討好的事情,天子近臣表現比較踴躍,問了鮑太平,得知鮑太平白衣出身,便有了討好兩方的良策。

  天子結合各方,封賞道:“賜鮑愛卿進士身,加官一品,待有新曲,另加重賞。”

  大宋重文輕武,尤其看重出身,滿朝官員,大多數都是科舉考出來的,若非進士出身,官場仕途並不好走,鮑太平不想參與科舉,而今卻得了個‘賜進士身’,無心插柳柳成蔭。

  加官一品,不過是正七品,還是原來協律郎的職位,穿著還是綠色的官服,想好換成紅袍、紫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鮑太平只是將握著筷子的手,在胸前一握,略微欠身道:“臣謝恩。”

  道君皇帝聲稱累了,宴飲便算結束,酒宴隨從撤掉,隻留了梁師成、童貫、楊戩等宦官出身,商議轉換娛樂項目。

  道君皇帝似乎有所領悟,道:“剛剛那個鮑協律,好像沒有跪拜謝恩啊。”

  楊戩道:“陛下剛才應該當面指責他!”

  道君皇帝道:“朕多飲了幾杯,神情恍惚,此番方才發覺。”

  梁師成道:“許是鮑協律新進官員,並不曉得皇家禮節,無妨!臣近來聽聞,崔家教坊的念奴姑娘色藝雙絕,今日天色尚早,不知陛下有無興致。”

  道君皇帝色心大起,早將心中的不快忘到腦後,喜道:“啟駕崔家教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