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方震孺巡按遼東,對遼東總兵李光榮等人的處置意見也終於上報。
盡管薛國用等人努力收攏了不少的潰兵,不過他們的能力也就那樣,士兵們對他們並不信任,也早被韃子嚇破了膽,大部分都不敢再呆在前線,所以還是有近兩萬潰兵一路奔向了山海關,並擺出了衝擊關門的架勢。
對這些士兵,朱皇帝也沒有什麽憤怒的情緒。他很清楚,朝廷待這些士兵們不公,他們膽怯,不肯為大明賣命很正常。錯的不是他們,而是大明的滿朝文武。
這次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讓遼東一眾文官都一致地把遼東總兵李光榮給推了出來,當了背鍋俠。
這個李光榮,屬於遼東將門那些渣滓中各種毛病都有的集大成者,朱皇帝當然不會保他,直接下令將此人押解進京,等候處置。李光榮下獄之後,他很快同意了朝堂上的決定,讓援遼總兵劉渠升任遼東總兵。
與此同時,在皇帝催促下,遼東經略職位暫時還沒交接的薊遼總督文球,也上奏了對一些遼東武將的處置意見。
然後,朝堂上的這幫文官們,又一次收了一些武夫的錢,準備把一些渣滓輕松放過。
最讓皇帝生氣的是,總督文球本來報上的是鮑承先為一等有罪,可兵部武選清吏司的官員們收了鮑承先家人送的銀子,卻是準備輕輕放過。
鮑承先這個人,另一時空在廣寧之戰中投降後金,後來在滿清還混得不錯,最終名字列入了清修《貳臣傳》。
朱皇帝在上面看到了兵部對鮑承先的處置,自然是大怒,直接派人把鮑承先的黑材料,丟給了一些禦史們。
對於鮑承先這種在另一時空名字上了《貳臣傳》的大漢奸,朱皇帝從來都是深惡痛絕,把這種人留在廣寧也是巨大的隱患。
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查,朱皇帝發現,另一時空裡,葬送廣寧直接責任人,大漢奸孫得功,他現在卻是不好按正常程序處置,這個孫得功一直駐守廣寧也沒機會犯什麽錯,這會他也沒被王化貞叫去策反李永芳,所以還沒有被人策反投降後金,拿以前的事和一些時下武將都有的毛病定他的罪,並不合適。
不過,皇帝要殺人,還管他什麽合適不合適,他已經直接下了調令,讓孫得功進京,準備近期就乾掉他。
很快,就有禦史上疏彈劾兵部尚書崔景榮和武選清吏司的一乾官員官,以及不斷逃跑的敗軍之將鮑承先。
看到禦史又在搞事了,首輔劉一燝不由有些頭疼,皺著眉說道:“次輔,此事有些難辦。”
韓爌也是一臉苦色,“就怕天子又要興大獄。”
兩人枯坐了著,相顧無言了半天后,劉一燝終於開口道:“讓他們處置一兩個,先平息皇上的怒氣再說吧,皇上若是不滿,非要興大獄,老夫也只有請辭了。”
韓爌點了點頭,“也只能如此了,事情真到了那一步,下官也只能與元輔共進退。”
這倒不是因為這些兵部的官冰敬炭敬沒少送,所以他們不好處置,下面的人給閣老送點東西,屬於慣例,算不上受賄。兵部那幾個人又不是兩位閣老派系的,如果不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勢力,內閣並不在乎把兵部武選清吏司的人一鍋端。
不過,兵部武選清吏司掌考武官的品級、選授、升調、功賞之事,在六部下屬機構中,其權力僅次於吏部文選清吏司,能在這個衙門裡任職的,自然都是關系很硬的,朝堂上剛經歷了多次大變,
再處置這幫人,就又要掀起大案。 而大明這位少年天子,最近為了河工的事大發雷霆,徐淮那麽多官都要完了,這次兵部又到了槍口上,兩位閣老是怕皇帝看了後亂來,把朝堂攪合得天翻地覆。
和各派系的大佬們聯絡通了通消息之後,內閣給出了票擬意見,將鮑承先押解進京,等候處置,把一個背景不夠的推出來背了鍋,處置也只是降職打發到地方上去。
朱皇帝看過內閣的處置之後,也沒有生氣,稍微猶豫了會就同意了內閣的意見。他清楚把兵部那幫人一鍋端,也沒有意義。大明的官場風氣早就徹底壞了,隻處置幾個人沒用,處置一大片,這朝堂就要徹底亂了。他也不急,反正以後秋後算帳的時候,這些人一個都跑不了。
至於再一次請辭的兵部尚書崔景榮,他也懶得處置,下旨挽留,準備過一陣子就把他打發走。
內閣兩位大佬驚喜地發現,皇帝貌似清楚朝堂上再經不起折騰,同意了他們的處置意見,不由大大地松了口氣。這陣子皇帝有些過於肆無忌憚,讓他們感覺壓力很大,這一次不單是簡單放過了幾個官員,也無疑是皇帝釋放出了他要收手的信號。
新經略人選議定後,薊遼總督文球以自己年事已高身體有疾不能任事為由,上疏請求致仕。
朱皇帝知道文球的身體是真不行了,所以稍加挽留就準備同意他退休。
對於新的薊遼總督人選,朱皇帝猶豫了會,決定讓宣大總督董漢儒接任,反正會推的話,這個董漢儒排名也夠高,他不干涉的話,除非王象乾那個老狐狸不當兵部尚書,要去當薊遼總督,接任的也多半是董漢儒。
在處置山海關潰兵事件中,另一個朱皇帝關注了很久的武將,孫祖壽也終於完成了任務。
此人單槍匹馬出了關城,獨自面對兩萬多潰兵,用道理說服了他們,幫助朝廷安撫好了這一群潰兵,沒有讓事情向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在他完成了任務之後,薊遼總督文球對他也是極為欣賞,隨即就想大用此人。
不過,文官們很快就發現,皇帝又一次出手,把人弄到了勇衛營裡。
這個孫祖壽,也是朱皇帝翻閱資料後,很早就確定的備選人才。
作為世襲武將,孫祖壽祖上就完成了侵佔衛所田地的原始積累,家中並不缺錢,不過這人在時下的武將中倒是個異類,當官幾乎不貪汙受賄,理所當然的官運也一直不佳,不是這一次的事件中,他獨自出關說服了那些潰兵,幫助文官們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基本沒有出頭的日子。
在另一時空,他於崇禎年間起複後,變賣家產募集了一堆家丁報效國家,同滿桂一起在京師城下英勇戰死。
對於一個剛剛被提起來的副將的去向,文官們並不關心,反正皇帝的勇衛營自從遼沈失陷後人事變動就十分頻繁,不時地有武將調入,也不時有武將倒霉或者被調到地方。
一些知情的人士其實很清楚,這個孫祖壽,很早就被皇帝看上了,勇衛營不對外傳的兵書《步兵操典》,這位三月底就到手了一份。
像孫祖壽一樣,為人正直的武將,在大明軍中其實也還是有一些,只不過大環境如此,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鬱鬱不得志,少數出頭的,因為正直忠誠,不會賄賂上官,也不會在戰場上逃跑保存實力,結局都不好。大明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的話,在這樣的環境裡,最終活下來的都是如祖大壽吳三桂之類的貨色。
現在,這些正直忠誠的武將們,都將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