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第743章 灞橋柳色
西門慶來到藍田縣,見識了這裡人潮湧動的玉石集市之後,起了介入玉石生意的心思。

西門慶在山東、河北各州開有許多金銀首飾鋪,將這藍田縣的玉石采購運輸回陽谷縣去,根本不愁銷售。

因此,西門慶決定讓鹹陽縣的王耀祖日後負責在這藍田縣采購玉石原料,運送回陽谷縣去加工,再通過各州的金銀首飾鋪銷售給當地的達官貴人,由此建立一條從關中到山東,財源滾滾的新商路。

西門慶籌劃建立這麽一條商路,一方面是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用於擴大勢力,另一方面也是要通過這條商路更好的掌握從山東到河南,再到陝西關中沿途各地的情況,為將來西進關中預作籌謀。

此外,西門慶在看到藍田玉時,腦袋裡靈光一現,想到了距離自己更近的一個玉石礦脈所在地,那裡日後會出產中國四大名玉的另一個玉石品種——岫玉。

岫玉是遼東地區出產的玉石,至少在漢代就傳入中原,受到王公貴胄,文人雅士們的喜愛。

西漢時期的《爾雅》中就曾經對此有記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殉圩琪焉”,這說的就是出自遼東醫巫閭山的玉石。

然而,此時大宋的人只知道遼東錦州的醫巫閭山出產岫玉,卻不知道遼東地區岫玉玉石礦藏最多的礦脈是在何方。

西門慶來自後世,當然知道岫玉的礦藏是在後世的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也就是現今的金國曷蘇館路建安縣。那曷蘇館路建安縣再往東,可就是婆速路西門慶的領地!

據西門慶所知,建安縣豐富的玉石資源尚未被開發,是一個等待有緣人去開墾的處女地!

西門慶都有些後悔了,當初從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那裡討要封地時,怎地沒有想到曷蘇館路建安縣就是日後的岫岩縣,是全國玉石產量最大的地區。若是早一些想起來,西門慶或許就要在建安縣多討要一些封地了。

在西門慶的勢力范圍內,山東登、萊二州有黃金礦藏,可惜現在是有大宋朝廷在開采,西門慶也只能暫時選擇視而不見。待到日後天下大亂時,西門慶再出兵佔據金礦不遲。

可是金國曷蘇館路建安縣的玉石礦,此時卻是無人知曉,無人開采。那裡又距離西門慶在婆速路的領地不遠,西門慶認為可以想法子將建安縣的玉石礦據為己有,自己開采玉石,加工後運回大宋販賣。

曷蘇館都勃堇鉤室統管曷蘇館路全境,他也算得是西門慶的老朋友了。西門慶如今有大金國長公主駙馬的身份,只要肯花點心思,從鉤室那裡要一些建安縣的領地,想來也不會太難。畢竟西門慶想要的,是一些貧瘠的山溝而已。

正是因為想到了可以在金國曷蘇館路建安縣秘密開采岫玉礦石,西門慶才在這藍田縣招募了最好的采礦人和玉石工匠。

依托豐富的玉石資源,西門慶有望迅速成為大宋境內屈指可數的玉石巨商。大發橫財,就在眼前呀!

西門慶在藍田縣發現了新的商機後,也不多做停留,招募好人手後,他就帯著隊伍離開了藍田縣,順著灞水向西北而行,去往長安京兆府。

在西門慶一行隊伍的左手邊,正是位於灞水與滻水之間的白鹿原,又稱為灞上。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白鹿原因在霸水西的高原上得名為灞上。

秦朝末年,時為沛公的漢高祖劉邦攻破鹹陽城後,曾經屯兵霸上與項羽大軍對峙,發生了鴻門宴的著名歷史典故。

西門慶與焦挺等人欣賞著灞水兩岸的風土人情,

一路前行,只見前方的灞水岸邊出現了許多高大的垂楊柳樹。樹叢後,人影憧憧,遠遠地傳來喧嘩之聲。“前方那柳樹林裡是甚麽去處?”西門慶對跟在身邊的玉石匠人問道。

“大官人,那裡就是長安城東的灞橋鎮,是有名的灞橋所在。過了灞橋向西,還有二十余裡地就是長安城了。”

那玉石匠人對東家西門慶恭敬地答道。

哦!長安城的東門戶灞橋到了麽?

西門慶快馬加鞭,向柳樹林衝了過去。他也想早一些目睹大名鼎鼎的灞橋的風采。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在水上修了橋,故稱“灞橋”。

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連接著長安城東邊的各主要交通要道。漢代定都長安城後,在灞水上修建了一座木梁石柱墩橋。

其後,漢代的灞橋年久失修,逐漸損毀。隋開皇三年,在原漢代灞橋址以南新修建了灞橋,故稱其為“南橋“,並在橋兩邊廣植楊柳。

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了驛站,凡長安城之人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

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

李白曾在灞橋歎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岑參曾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

劉禹錫曾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

李商隱也曾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

經過歷代文人雅士的詩歌吟詠,灞橋沾染上了傷離別的文化氣息。日久天長之後,這長安城東的灞橋竟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折柳贈別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

這灞橋不僅是寄托隋、唐文人們離別之情的文化載體,它也是長安城外的一處勝景。

灞橋兩岸河灘寬闊,長橋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藍天,一望無垠。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柳風雪”的景觀,這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雖然現在是金秋時節,並無柳絮飛雪的景觀,但從前的灞橋驛,現在的灞橋鎮依然是一個商賈眾多,行人如織的繁華所在。

穿過柳樹林,西門慶帯著眾人騎馬來到了灞橋鎮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