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和張保高便急忙領命。
此刻高嶽取出一物來,原來便是司南,即用磁石磨製成小巧的針形,然後用木頭做成盤子,在上面刻上乾支文字,並可儲水,高嶽將磁針放入盤子中央的水裡,磁針便浮動起來,指向南方。
“舟師豈可不識地理,你們此行,白晝觀日,夜晚觀星,遇到晦暗不明的雲霧天氣,就可以看這個浮水的司南針,以定東西南北。”
於是張熙便小心翼翼地將這司南針盤給接下來。
其後高嶽特地叮囑張保高說:“你家鄉就在新羅的莞島郡,此去本道撥五百白水郎交給你,你持我揚州大都督府的信牒,新羅官府不敢為難你,只須小心海賊便好。你先前曾對本道說,痛心於鄉人被海賊掠賣為奴,而今機遇來了,此後數年你便行走在唐土、新羅和倭國間,招兵買馬,置辦戰船,繪製海圖,等到勢力成形後,本道便為你奧援,請新羅國在莞島郡設軍鎮,讓你執管海貿孔道。”
張保高當即涕泗橫流,咕咚咕咚地叩首,說衛公恩德,我沒齒難忘。
“別高興太早,在海上行走謀事,災難要避,人心要防,希望你可以逢凶化吉。還有,本道援助你於莞島郡設鎮,也是為了大唐的海外事業,記住你不但是新羅的人,更是大唐的人,也是太子少師高嶽的人,本道幫襯你,你須得回報。”言畢,高嶽將張保高扶起,溫言說,“你在海上遇到任何事,記住在唐土,還有本道為你的後盾。”
“是,敢不竭盡死力,效忠衛公!”
不久,揚州臨海的高台處燃起煙火,張熙和張保高已乘著六艘尖底大海船(用江南西道和鄂嶽的上好木材製就,船體用松木、杉木,舵用的是嶺南的烏木),外帶十二艘平底船(平底船也是可以在這道航線上走的,主要把舵放置在船底下,除了能操控方向外,還能有效防備船隻遇風浪橫擺),滿載著貿易的貨物和使團、僧侶,開始往莞島和對馬航去。
而環王稻,也開始在淮南推廣種植起來,高嶽下令,免費將取來的稻谷分發給農戶,尤其以下幾等為多,先在楚州、蔡州、光州、壽州的旱地、鹽鹼地種植,並稱種環王稻的田畝,免征斛鬥米兩年,且讓各護國寺及禪寺的僧人,密切觀察環王稻的生長狀態,並責令他們撰寫《谷譜》,記錄各種稻麥的種類、習性和栽種技巧,並摸索改良的方法,一旦功成,便刊印發給各處保甲村社。
等到高嶽聽說韋皋今年要獻《南詔奉聖樂》,杜佑則獻雷神豬彘時,覺得自己忙乎大半年,也實在沒啥祥瑞能獻給大明宮,便隻好說:“那就獻環王稻吧!”
幾位在軍府內聽命的僧人很是為難,小心翼翼地對高嶽說:“衛國公,這環王稻得米比一般的粳稻要多是不假,可粒小無芒,獻給聖主的話,會不會太寒磣?”
高嶽想了想,忽然想到了後世的做法,就對僧人說這個好辦,你們用膠水將十枚環王稻穗黏起來,便說一稻生十穗,天大的嘉禾吉祥。
結果最終送到皇帝眼前的,黏在一起的“環王嘉禾”,簡直和個米團差不多。
皇帝冷哼聲。
但他也沒有追究嘉禾祥瑞的事,因為更痛苦的事擺在他的面前。
延英殿中,宰相前來報告說:劍南、淮南和嶺南,及其他方鎮如鄂嶽、山南東道、汴宋等都一並支持朝廷推行“行中書省製”,來取代原本的郡縣製、藩道製。
皇帝的嘴角抽動著,他本來想挑撥各鎮間關系,然後借機推阻新製的,可沒想到韋皋居然退而求其次,不要封建世爵,而答應行中書省製,杜佑也附和同意。
總之,韋皋、高嶽、杜佑、嚴震、於頔等都同意,由此往後,再過兩年便歸朝的歸朝,調任的調任,完成中書門下和地方行中書省的流動遷轉。
大家都是沒有私心的,都是忠於朝廷的。
皇帝根本沒有掀桌子的借口,和掀桌子的能力。
同時陸贄和鄭絪主筆,又寫好了《興元行中書省革新起請文》,向皇帝詳細描述地方行中書省的官署情況,並請求皇帝盡快批準。
按照鄭絪的說法:
先以淮南為示范,高嶽的想法是在十一州的基礎上,廢揚州大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改之以嶄新的“淮海行中書省”,自己領“淮海行中書省中書侍郎平章事”,兼“海東諸國押蕃使”,執掌武毅軍、鎮戍軍的“魚符”,另外請朝廷命兩官為“淮海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這兩官掛中書舍人、給事中或尚書省侍郎銜,等同於高嶽的佐貮官和副手,以示高嶽不會獨斷,且忠於朝廷中樞。
一名中書侍郎平章事,外加兩名參知政事,這便是淮海行中書省的核心最高層。
其下設“行省衙司”,衙司內的一把手便是左右郎中,二把手為四位員外郎,一如朝廷尚書省六部,統攝行省大小庶務,行省衙司除去郎中、員外郎外,還有一批流外官即吏員,統稱為“掾官”,負責具體事務的辦理、抄錄、傳達。
衙司便相當於行省的“尚書省”。
此外,行省還設自己的禦史台,“行中書省監察司”,負責審核監察公事、文牘裡的錯漏過失,彈糾行省官僚,一把手掛六品侍禦史憲銜;
司法機構方面, 行省便有獨立的“刑獄司”,主事者掛大理寺少卿官銜,負責整個淮海行中書省的推鞠事務;
財政方面,行省則是單獨的“巡院司”,共設四司,均直屬於行省中書侍郎,“淮海發運司”管漕運、海貿,“淮海泉寶司”管礦冶、鑄幣,“淮海經界司”管理籍田、定稅,“淮海巡檢司”管緝私、營田、征賦、禁榷等。
當然淮海行中書省還有軍事機構,按照鄭絪的說法,那便是“武毅軍宣撫司”,其中設都知宣撫兵馬使一位,副兵馬使兩位,負責統軍征伐事,又設宣撫行軍左右司馬,負責駐屯、操練、掌印、錢糧事;而鎮戍軍則由“鎮戍司”所統,設鎮戍使一人,副使一人,掌印行軍司馬一人。而原本高嶽幕府三衙諸司諸色人,全部並入到宣撫司和鎮戍司機構當中。
“行中書省製,軍政事務由中書侍郎平章事與佐貮參知政事圓議,而後由衙司和其他各司施行,劍南、淮南等大鎮設行中書省中書侍郎,稍次的鎮則為行中書省門下侍郎,再次則為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天下行中書省由此分為三等,不知陛下認為穩便否?”敘述完畢後,鄭絪就問皇帝,到底穩不穩,便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