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說說,這老匹夫有何良苦用心?又有哪些大功與大明江山社稷?”申時行問道。
“我朝不設宰相,內閣其實就是代行宰相之責。宰相的職責就是協理陰陽。何為陰,何為陽?老先生是否可以教我?”
“這有何難?陽即是人表現在外的光明正大的一面,陰即是自己的私欲。”
“對。申閣老之前的張首輔,改革了很多弊政,實有大功,但他過分強調陽,而忽略了陰,使得官員對他積怨甚深,這才落了個人亡政息的下場,而且還禍及家人。而申閣老政尚寬大,充分考慮了人有陰的一面,使得陰陽調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比較滿意,避免了張首輔之後的朝局動蕩,豈不是大功一件?這樣的良苦用心,卻被人指責、彈劾,真是令人扼腕歎息,令人對那些官老爺大失所望。”
王興說完,申時行差點控制不住自己,激動地想要流下眼淚來。
那麽多朝庭大員,那麽多飽學之士,都沒有看出自己的良苦用心,隻揪住自己的一時之失大肆攻訐,完全抹殺了自己對於穩定朝局的貢獻。二十一年來,每每思及,常常憤懣難抑,可惜不能自辯,不成想,眼前這個還未曾進學的少年郎竟然一語道破自己的心意,給了自己公正評價,即使他日辭事,也沒有遺憾了,因為後人終於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甚至可以為自己正名了,想到這些他能不激動?
申時行還在激動,卻聽王興接著說道:“不僅如此,當今皇上對申閣老非常信任,他致仕以後,皇上看透了文官們的自私,再也不肯跟他們合作,這麽多年不上朝,官員不晉升,不流動,甚至請辭折子都不批,就完全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說,申閣老的致仕是一個分水嶺,從那之後,我朝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現在看上去的歌舞升平,只不過是帝國在依靠強大的慣性慢慢前進,過不多久,假使趕上大災大疫,恐怕不忍言之事就會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申閣老的作用如何誇大都不為過。”
“無知小子,竟敢亂言!你替申時行辯解,老夫理解,畢竟是鄉黨。但要說他的離開影響了天下大勢,國家興衰,那就太誇大其辭了。再說,現在國家既無內憂,也無外患,哪來不忍言之事發生?”申時行進一步刺激王興道。
被這老頭一喝斥,王興也是傲氣勃發,心說,你個行將就木的糟老頭子懂個甚?竟然喝斥我?你誰啊你?
“哼,萬歷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而且還在不停地擴大地盤,朝庭已經無暇顧及,眼看著他不斷地壯大;二征朝鮮,已使本不寬裕的國家財政幾近枯竭,況且朝庭上下不思振作,官場腐敗,還說什麽既無外患,也無內憂?有志不在年高,無知空活百歲,古人之言,誠不我欺啊!”
王興把“無志空活百歲”換成了“無知”,就是回擊眼前這個老頭子斥責自己的“無知小兒!”一句。
一聽此言,申時行氣得吹胡子瞪言,自己身為曾經的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竟被這小娃兒斥為“無知”!但一看王興揚眉立目,鬥志昂揚的樣子,好像沒罵自己“皓首老賊”就已經是客氣了。
又一想,人家罵自己,正是為自己辯護所致,而且他說的內政問題,不正是自己平時所憂嗎?
他自失的一笑,說道:“年輕氣盛,老頭子不跟你計較。你說的內政問題,老頭子倒有同感,但你把建州女真視為大敵,卻是危言聳聽了。
” 申時行每句話中都帶刺,誘導著王興闡發自己的觀點。
果然,王興一聽此話,輕蔑地一笑,說道:“你是不是覺得建州女真身處蠻荒之地,部眾甚少,哪是我大明的對手?”
申時行點頭,說道:“難道不是嗎?蠻荒之地,無開化之人,茹毛飲血,文風不盛,不通經典,如何撫治萬民?其自顧尚且不暇,難道敢與我泱泱大明對抗?”
“哈哈哈……。”王興一聽此言,哈哈大笑,說道:“此腐儒之論也。想必朝庭袞袞諸公,也如同老先生一樣的看法。所以我說,大明危矣,亂世將至。”
笑畢,王興眼中湧現出濃重的憂愁,說道:“努爾哈赤不是一般人物,其用人、用兵、內政、外交都有其獨到之處, 而且女真人善騎射,長期戰爭,造就了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現在他統一了建州女真,我估計不久就會征蒙古,待後方穩定,必然會與我大明一戰,將來關外之地,將不複我有。”
“可以說,女真人方興未艾,而我大明,內鬥不休,不思進取,上上下下,腐敗透頂,就像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必然會讓年輕力壯的努爾哈赤擊倒。唉,如此大好河山,將不複我漢人所有,豈不悲乎?”
說到這裡,王興看了一眼申時行,說道:“或許是我太悲觀,當女真人鐵蹄叩關之時,你徐老先生吟詩一首,或可感化韃子,從而退敵也說不定。”
王興說完,目光炯炯地看著申時行。
申時行看著好鬥的王興,不由得一笑,說道:“年輕人,你對申時行的評價過高,估計他本人也是無顏愧領。關於未來的判斷,老夫倒有幾分認同。當此國家危亡之際,你們年輕一輩更應奮發自強,以圖拯救大明江山,拯救億兆黎庶,切不可只會泛泛空談,而無益國利民之舉啊。”
王興聽這老頭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勉慰自己,連忙站起來,衝他一揖,說道:“徐老先生,剛才小子無言無狀,得罪,得罪。”
申時行哈哈一笑說道:“你不必請罪,是老夫出言相激在前,你憤而反駁在後,何罪之有?申時行雖與你不認識,但有你這樣一個年輕鄉黨為其辯護,也算幸運。”
話風一轉,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小子名叫王興。”
“不知可曾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