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軍閥治世》第二百四十三章:農業分工
第243章:農業分工

 崇禎十二年,是埋頭髮展的一年。()

 元宵節一過,整個山東再次全面運轉,軍器局已經停止了火炮和火槍的生產,轉而開始到處開設黃火藥、黃炸藥製造廠。

 這些製造廠分布各省,以靠近原材料和方便交通的地區為主。同時軍器局緊鑼密鼓的開始以平爐鋼製造新式火炮,並開始製造毛瑟步槍。

 漠南、漠北、漠西及東北、奴爾乾都司等地則到處開設馬場,三百萬兩的預算對於養馬來說很是充足。

 畢竟馬匹在蒙古人手上繳獲了許多,合格的母馬數量已經增加到了八十余萬匹左右,每年可以產出八十萬頭馬。再加上民間自養馬匹,每年最少可以增加一百五十萬匹以上。

 因為馬匹增多,東三府現在已經不種小麥了,開始改種大豆和花生等適合的作物,同時也種用來發展養殖業的玉米。

 而糧食產地則移到了東北、朝鮮地區,在遼東地區已經種下了大量的玉米,用來發展養殖業用的,而北部地區則是種大豆,同時整個東北也種下了大量的小麥和水稻。

 小麥去年冬季已經種下去了,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北部地區氣溫太寒冷,冬小麥種不成,會被凍死的。

 春季到來前是一個萬分忙碌的時刻,東北地區的土地實在太多了,一戶人家五百畝地也不多。

 在遼東、遼西、朝鮮的百姓冬天把一部分土地播下冬小麥,播種冬小麥的畝數從30畝~100畝不等,這樣的畝數在夏收時才能忙得過來,否則明年夏收根本來不及收割小麥,小麥收割時間把握不好就會減產。

 還有300畝土地用來栽種苜蓿,苜蓿一年可以收四茬,每茬可產1500公斤左右,同時還能改善土壤,這些牧草將進行青貯。

 待到春天到來後,農場主就會種下大豆和玉米,有水田的則種下一些水稻,每個農場都有飼養雞豬牛羊馬,每天就所要做的就是把青貯好的飼料搬運出來,然後喂給牲畜。

 到了初夏的時候,冬小麥就可以收割了,收割完冬小麥,則會種下玉米或者大豆,忙得過來就多種,忙不過來的話就種牧場。

 一個農場的牧草產量一般在150萬公斤左右(300畝),一頭肉牛5~6個月出欄(350~400公斤左右),需要消耗4000公斤牧草(轉換率10:1),一個農場可以養殖375頭肉牛。

 不過一戶人家顯然忙不過來,所以大部分農場都直接圈成牧場,隻保留大概100畝的牧草用作青貯(冬天用),而300畝地用做到350畝地用作放牧,剩下50~100畝用作房屋、蔬菜、畜欄等設施。

 不過無論是種作物還是養肉牛都沒辦法達到專一,首先肉牛不夠,科技院的農業小組培育出是‘01登萊肉牛’,此時還不過幾十頭,而傳統的肉牛倒是挺多,平均一分,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到幾百頭,每戶農場主隻分到了13頭。

 所以這些農場主大多都在養殖其他牲畜,雞鴨最多,豬也很多,這些都是繁殖較快的,因此每個農場的都養了比較多,同時還有種植作物的也很多。

 農場勞動力不足,是所有農產都面臨的一個問題,但問題是土地並未不足,每戶人分到500畝土地是非常寬裕的。

 因此粗放種植和養殖業是當前農場發展的主要形態,在沒有足夠牲畜的情況下,養殖業和粗放種植結合是最好的選擇。

 被在東北北部,後世吉林、黑龍江地區,則是大片趙岩的土地,這裡是大規模農場,整個農場涵括了將近1/3個東北平原,同時還在西伯利亞南部佔有2000萬畝草場。

 這裡廣袤得一塌糊塗,雖然未開發的地區很多,但卻是不愁發展養殖業的土地,上百萬倭奴在這裡辛勤勞作,還有最精密的管理。

 官辦農場主要是種大豆、玉米和苜蓿,養的是馬和肉牛,在西伯利亞和黑龍江等地區,冬小麥是種不了的,要種作物就得中大豆、土豆之類的,除了農作物外,就是養殖業了,耐寒性較好的苜蓿是主要牧草,玉米比較少(要種大豆)。

 對大豆的需求量是比較高的,除了人吃的,還有馬吃的,牛吃的,羊吃的,豬一般不喂大豆。牛和羊在產期的時候必須喂大豆,馬在平時多多少少都得喂一些大豆才能養得膘壯。

 現在大豆的產區就規劃在東北和山東地區,商品糧基地也在遼東,不過這個商品糧是肉類為主。

 那些分到土地的農場主都願意發展養殖業,並不是太熱衷於種植業。

 按照一戶兩到三個勞動力來勞作,在五百畝土地上進行養殖業,最少可以養活50個人,相當於是10畝地養活一個人,而種植谷物的話,一畝地就可以養活一個人(南北方均值),按照理論來說,用肉食養活一個人所需的土地是谷物養活一個人的六到七倍,而現在10倍,主要還是勞動力不足的原因。

 在分工上,山東主要是進行大豆、花生、棉花的生產,外加一些小麥和較大的養殖業。

 而遼東、朝鮮則是主要生產大豆、水稻、青貯玉米、牧草,和大規模的養殖業。

 漠南、漠北則是主要的裘皮、羊毛產地,以及產馬地。

 河北地區(北直隸)則同樣是發展養殖業的地區,雖然趙岩沒有在這裡直接進行行政管理,不過許多商人卻是在河北地區設立農場,學山東的農場模式大規模發展養殖業。

 養殖業出現了飼料青貯的技術後,變得非常有發展前景。

 多余的飼料可以用青貯的方式進行保存,這也導致了玉米和苜蓿成了主要的青貯對象,這兩種東西是產量最高的牧草,同時在營養方面也不差。

 當然,河北也有大片官營農場,被滿清多次掃蕩的河北地區土地不值錢得很,商業部直接以跳樓價在河北地區夠得大量土地。

 這些以跳樓價買下的土地慢慢開始升值了,由於沒有了戰亂的騷擾,加上平原地區的水利比較好修,因此河北地區的水利也修得不錯,在這裡發展養殖業卻是非常方便,而且離銷售市場也近。

 而在河南地區,則是生產棉花的地區。河南大部分都是旱地,所以河北是棉花的主要產區,大明大部分的商品化棉花都是河南產出的。

 湖廣地區則是水稻的主產地,同時也是水牛的主要產地,目前每年有將近十萬張牛皮輸出。

 湖廣地區沒有什麽紡織業,那裡主要就是種水稻和養水牛,那裡也最適合種水稻,是一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由於去年在長江流域的治理比較顯著,而湖廣地區又單獨劃分出來治理(湖泊眾多),山東官員在接管了各州縣的行政權後,即展開始惠農貸款,所謂惠農貸款就是缺少種子、農具可以向官府借錢購買,數額較小,也不收利息。

 而在四川地區則是一個農業發展潛力無比巨大的地區,天府之國的美譽可不是吹牛B的。

 水稻、小麥是四川的主要糧食作物,油菜是主要經濟作物,而在水牛、黃牛、豬等養殖方面,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地區,後世的四川在水牛、黃牛、豬的數量上都是全國首位,糧食還突破450億大關,目前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還不高,450億是不可能達到的了。

 而且可能是永遠不可能達到,首先在生態保護上,此時趙岩並不鼓勵在已發展了數千年的省份開荒,而是提倡保護環境,同時趙岩也不想繼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除非在作物品種比後世的還要牛B,才有可能超過那個恐怖的數目。

 四川盆地的小麥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為宜;小麥大面積收獲期為4月底到5月上旬。

 水稻早稻播種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四川盆地一般可以提前5~10天) 收獲期:9月初至10月上旬。

 玉米播種期:谷雨前後(也可以3-5月播種) 收獲期:寒露前後(也可以6-7月收獲)。

 油菜播種期:育苗移栽9月15-20日(下旬時間);收獲期在4月下旬。

 一般是水田種水稻,旱地種小麥,水稻可以種兩季到三季,一般都是種兩季,第三季這段時間用來種油菜。小麥一般都是種一季,然後種玉米。

 四川和湖廣這兩個地區只要一處經營得好,商品糧就不無需擔心沒有足夠的供應,這個年代的土地壓力是很小的。

 在糧食常量不高的情況下, 介於精耕細作與粗放種植之間的發展模式比較有前途,一個農民能耕作多少畝土地,其實最大的關鍵是取決於收獲期能不能忙得過來。

 江南各省是魚米之鄉,但在農業分工上,更注重經濟作物的生產,水稻雖然也是主要作物,一般都有較大的輸出。不過在經濟作物價格高的情況下,經濟作物比較容易取代糧食作物。

 台灣地區則是水稻、鹿皮、甘蔗的產地,不過甘蔗產量比不上廣西、廣東等地區,目前甘蔗還剛剛準備大規模種植。

 整個大明的農業分工方面基本已經劃分,而趙岩控制的行政區域,掌握了馬、養殖、、裘皮、水稻、小麥、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的主產地。同時還控制了渤海、北海道兩個大漁場,在海外還有幾個小漁場。

 崇禎十二年的農業發展目標,就是對各地進行深入的農業分工,分工等於更專業。

 ————

 和幾個從小一塊玩到大的哥們出去喝了點酒,有點暈呼呼的,就3000吧明天9000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