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戰爭的海州城,仍然有破碎的房屋在燃燒,滋滋作響。受到戰火的波及,南城被摧毀的房舍有上百間之多,到處都是哀嚎的百姓,有些受傷的人更是倒在血泊之中無力呻吟。不止是南城,同樣被攻克的東城,被敗兵衝擊的北城,同樣造成了成百上千的百姓的傷亡。
“第一旅和炮兵旅分批警戒,第三旅搶救和安置受傷的百姓。”楚雲看到海州城受傷的百姓極多,於是讓第三步兵旅開始搶救平民。
說實話在醫療落後的古代,這些重傷的平民能不能活下來,多半要看他們自己的造化。本來在攻打海州城的時候楚雲還覺得十分痛快,但是當城池打下來,那海州城就成為自己的地盤,海州衛的平民就是自己未來領土下的勞動力,楚雲當然要好好安置他們。
海州城攻克後,第一步兵旅佔據城牆上的有利地形,同時開始修補倒塌的南城牆段,以防止逃出去城外的八旗兵重振旗鼓殺回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兩千多的金兵,俘虜四千多降兵,還有萬余金兵向盛京的方向逃過去。”劉興祚向楚雲匯報戰果。
其實通過工業革命系統,楚雲就戰果了如指掌,實際斬殺的金兵有兩千一百二十三人,這些金兵多半是被火槍和刺刀殺死的,還有小部分是直接被火炮轟擊而死。當然,火炮發揮的作用並不主要在於擊殺對方的士兵,而在於擊潰對方的陣型、擊垮他們的信心以及擊塌城牆。
“你們第三步兵旅此戰出力甚多,我會記在心中,等到我們佔領盛京之後,再論功行賞。”楚雲說道。
“軍主過譽了。說起來慚愧,明明我們已經攻入南城了,卻遲遲不能打開局面。相反軍主的第一旅後來居上,搶先從東城突破,導致南城的守軍也一並潰敗。”劉興祚說道。
“非也。正因為南城率先崩塌,所以八旗的大部分兵力被拖延到南城,否則東城並不容易攻略。根據我們抓到的降兵的口信,負責堵住缺口的乃是鑲藍旗的阿敏,此人是百戰名將,意志力頑強,比鑲紅旗年輕一派的嶽托還是要難纏的。”楚雲搖了搖頭。
兩個人來到海州城的倉庫,這裡還留存著許多八旗兵還沒來得及焚毀的重要戰略物資。大刀、弓箭、鳥銃這種武器楚雲是看不上的,倉庫中的儲糧才是楚雲真正重視的物資!
可能八旗就打算固守海州城,所以將海州衛的各地的糧食搜集到海州城中,足夠兩個旗的兵力消耗三個月之多,現在白白便宜了複遼軍,足夠支撐複遼軍去進攻盛京,而且還省去從蓋州城運糧的麻煩。
“務必看好這些糧食,別讓它們損失了。”楚雲對劉興祚說道。
“軍主請放心,我安排了一個中隊把守倉庫,是不會輕易被毀的。至於那些被俘虜的降兵,也是按照往常一樣押送往我們的後方嗎?”劉興祚問道。
“留一千俘虜在海州城內修補城池以及受損的房舍,其余俘虜則運往蓋州城。”楚雲想了想,說道。
“好,稍後我就著手去安排。”劉興祚對於這樣的工作已經輕車路熟。對於抓到的俘虜,先押回去思想改造一番然後再派去勞動服役,免得他們在前線搗破壞。
“海州城攻下後,稍作休息我們便可以向盛京城進軍。不知道西路軍是否控制了大遼河?也是時候該傳來戰報了。”楚雲算了算時間。
大遼河東側的牛莊驛,白旗升起,苦守牛莊驛的兩個甲喇額真帶兵放下兵器,走出牛莊驛向第二步兵旅的卡爾大公正式投降。
他們承受了第二步兵旅的炮襲,牛莊驛左側被攻佔,援軍又遲遲未至,讓困守的甲喇額真難以堅持下去,在卡爾大公派來勸降的使者的勸誘下倒戈投降。
“大明的將軍,希望您能遵守承諾,不得迫害我們的士兵。”牛莊驛的兩個甲喇額真雙手呈著自己的佩刀,交予卡爾大公。
卡爾大公揮手讓親兵收下佩刀:“我們複遼軍和你們不一樣,並不會屠殺手無寸鐵之人,按照約定,你們將會被押送到遼南,接受思想教育,然後在工廠服役一年,你們便能重獲自由。到時你們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工廠工成為一個普通的百姓,也可以繼續從軍。 ”
“感謝大明的將軍。”兩個甲喇額真雖然有些不甘心,但這樣的待遇已經很好了。若是與尋常的明軍交戰被俘虜,更多的是會被斬首送給朝廷邀功,像是複遼軍一年服役然後還可以混個大明百姓的身份,足夠讓他們心動。
牛莊驛剩余的兩千人左右的金兵被分批往蓋州城腹地押送,然後再從蓋州城分成幾批運送到複州城、金州城、大連港等需要勞動力的工廠和農場。如果是戰敗被俘虜的話金人是要免費服役三至五年的,但是這批還未戰敗就投降的金兵算是特別待遇,只需服役一年。
卡爾大公接收牛莊驛的守軍的時候,長驅直入至大遼河西岸的龍騎兵營營長孫勝也在接收被包圍在大遼河河岸上的金兵。
意圖馳援牛莊驛的鑲白旗旗主杜度被龍騎兵營包圍在大遼河河岸上,連續幾番衝殺卻始終無法突破龍騎兵營的包圍。鮮血染紅了大遼河。戰鬥持續了半日左右,傷亡慘重的八旗兵被趕到水深及腿的淺灘上,再也無法後退的時候,終於撐不住投降。
橫渡在大遼河上的一個牛錄進退不得,也上岸向龍騎兵投降。
一個甲喇兩千多人的金兵,被龍騎兵屠戮近半,投靠龍騎兵的也只剩下千人左右。一個甲喇被殲滅近半,比其他的戰場更加慘烈。
孫勝騎在高頭大馬上,巡視被俘虜的金兵。這群戰敗的金兵垂頭喪氣,麻木地或趴或蹲在地上。慘烈的戰鬥、無數的戰友在面前死去,讓他們的神經再也受不了刺激了。
“你們這裡最高官職的人是誰?”孫勝居高臨下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