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麽可能?”
雖然大家都是寫慣了文章的,心裡明白靠比較文風判斷來文章的作者並非十拿九穩,但是所有人都認為李不棄即使能蒙混過關也必然名次靠後。可誰知李不棄竟然被取中了第四!這就太聊齋了。
一陣沉默中竟有好幾個考官同時去抓那張卷子。最終那張卷子給抽出來單獨放在桌上,幾個主考官圍成一圈大眼瞪小眼,誰也說不出話來。
沒錯,這份卷子文風華麗,絕對不是文風直白的那種,所以才逃過了考官們的法眼。尤其是那篇賦,更是寫得天花亂墜,根本就不是李不棄的慣有套路。
“這不是李不棄找槍手代寫的吧?”有幾個考官心裡不由得升起這樣的念頭。可是立刻這個想法就被否定了,實在是李不棄一直是關注的焦點,他只要稍有越軌肯定就給拿下了。
那些小吏都是受過暗示的,雖然他們絕對不敢栽贓,不敢刁難李不棄,但是只要有確鑿證據,他們也絕不敢放過李不棄。
“難道是考題泄露了?”這種懷疑誰也沒有說出口。因為以李不棄和文官的惡劣關系來看,李不棄從主考官這裡弄走題目的可能性不大,那麽向李不棄泄露題目的最大嫌疑人只能是皇帝或者皇帝身邊的人。你說考題泄露了,你是查還是不查?如果是皇帝泄了題,那麽肯定查不出來,而主考官卻是要背責任的。孫抃不算什麽,可是同知貢舉的張方平是個狠人,誰也不願意惹他。
能不能作其他手腳呢?這個法子也就是想想而已,到了這一步,誰也不敢動。這麽多人看著呢,其中難保沒有大嘴巴,只要走漏一點兒風聲,李不棄的怒火那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禦史孫甫就是前車之鑒。何況李不棄背後還有大相國寺和皇帝。所以就連李不棄的名次都沒人敢動。
張方平搖了搖頭:“看來只能如此了。繼續吧,陛下還等著呢。”
孫抃一向是個不能做主的,沒有意見,於是小吏們便繼續唱名,但是考官們對其他人的名次已經不那麽在意,而是考慮發榜後的事情了。
果然發榜時又是一場悍然大波啊。京城裡又以李不棄省試的名次開出了盤口,不過有了上次李不棄吊榜尾的經驗,這次下注的人基本都是買李不棄名次靠後,可誰知李不棄竟然是第四名,這讓大家情何以堪啊。
於是看榜現場竟然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下了注的百姓首次和那些不希望看到李不棄考中的人站在了一條戰壕裡。
陳全從人群裡滿頭大汗得擠出來,上了一座酒樓,在正對大街的一個雅間裡向李不棄稟報:“官人果然是第四名。只是官人你沒看見,好多人竟然在那裡大罵呢。”
“嗯?是京城的舉子吧?他們罵什麽?”
陳全哭笑不得地說:“不是京城的士子,就是些普通百姓。他們罵考官把你取得太高,害他們賠了錢呢。你可知,買官人你吊榜尾的人最多呢。”
呵呵!李不棄也是無語了。不過眼珠一轉他就冒出個壞主意:“你帶幾個人往人群裡散播謠言,就說主考張方平,還有閱卷官路授都是買了我高中的,所以才放出風來說不喜直白的文字。你明白嗎?”
陳全點頭如雞啄米一樣:“明白,明白。這些大頭巾是明著要和官人過不去,讓他們吃點兒暗虧也不算什麽。”
李不棄一擺手:“去吧!”看著陳全帶人沒入人群,李不棄冷笑起來:“和我鬥?不知道哥善於開掛嗎?”
這一科考試的情況有些奇葩啊。以往都是第一二三名最讓人矚目,可是這次他們全都被李不棄搶了風頭。剛到晚上坊間就傳出了此事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是張方平等人早就想要借機斂財。他們重金下注賭李不棄名次靠前,但是卻放出風來說對李不棄這樣文風的絕不會給好名次,引誘百姓都下注李不棄名次靠後,好讓他們多賺一些。這種陰謀論正是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何況還有一大群虧了錢的人需要找個理由安慰自己,所以這種說法得到了相當多的百姓的支持。
第二個說法比較中性,只是說明事實。說李不棄挖空心思,文風大變,所以從考官的火眼金睛前滑了過去。並且李不棄的卷子也傳了出來。
但是這個說法顯然不能讓某些人認同。畢竟每個人的文風都是相對穩定的,不會無緣無故大變。於是由這第二種說法又演變出了一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皇帝泄題了。這個說法得到了大量文官和京城士子的認可,但是老百姓一致呲之以鼻。原因很簡單,李不棄詩文早就名動京華了,還需要皇帝泄題幫他考進士嗎?誰不服也寫一本《三字經》、《對韻》試試,要不來一首能和《青玉案.元夕》媲美的詞也成啊。
這時候又出現了第四種說法,這是從丁度那裡傳出來的。丁度說這次考試作賦的題目“民功曰庸”出來之後他吃了一驚。這題目就是給李不棄送分啊。 李不棄每年都會以幾個固定的題目作一篇賦和以前作的比較一下看看當年有沒有長進,而每年固定的那幾個題目中就有“民功曰庸”,所以李不棄考中第四名有什麽稀奇嗎?只能說明人家運氣好而已。
什麽?你說是皇帝泄了題?
那個誰,你出來!丁學士表示絕不噴死你。
這考試的題目可是禮部擬定了進呈皇帝認可的。你說是皇帝泄題了,還是禮部出了問題?當然禮部是絕不敢承認自己有問題的。
笑話!承認禮部有人和李不棄勾結出了這麽個題確實能把李不棄拉下來,可是禮部卻要地震!這個交換比的買賣傻瓜也不敢作啊。
對於這一片吵嚷聲李不棄只能躲在暗處笑而不語。凡是來問李不棄當初怎麽選定“民功曰庸”當做作文題目的,李不棄只是一句話:“隨便選的。”
到底是不是隨便選的呢?當然不是了,這是押題啊!
他清楚的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講作文時告訴大家高考作文寧可不出彩,也不能論點偏激。因為不知道遇到的評分老師是否讚同。
當時舉的例子就是慶歷六年,科舉中作賦的題目是“民功曰庸”,兩個考官一個認為“此賦須本賞”,一個認為“此賦須本農”,兩人爭執不下。
記住了這道題目,李不棄傳過來之後每年必然以此為題作一篇賦,至於其他幾個題目完全是打馬虎眼的。他也沒想到,雖然他的穿越已經攪動了歷史,但是這個題目還是出現在了它應該出現的地方。呵呵,哥是大宋無敵押題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