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炮灰逆襲錄》195 6經是蒙書
  回字形的圖書館中間小院紫藤花架下擺著一張小方桌,桌上擺著幾樣小菜和一壺酒。李不棄與孫永,邵雍和張載各據一邊,趙敏在李不棄身後陪坐,杏兒和鶯兒用個小火爐燙酒,周圍一大群秀才們或坐或站地圍觀。這就是後日被稱為“理學開端”的那次聚會的場景了。

  因為這次聚會圍觀的人比較多,因此記述比較詳盡,公認的情況是這樣的:

  初次見面的人總是喜歡把雙方都認識人做切入點引起話題,於是就聊起了范相公,結果李不棄一語驚四座:“官家也曾讓范相公教導在下,只是我見范相公做學問的法子有問題,所以請教得少。”

  說完這話,李不棄就感到周圍一靜,拿眼一掃就看到所有人都愣愣地看著自己,就連自己的老婆也是如此。

  范相公,是公認的大神呀,尤其是《嶽陽樓記》一出,更是無人能與之爭鋒。你居然說范相公不會做學問?太狂了吧?

  邵雍還算是神色正常的,先問道:“不知官人以為范相公做學問的法子有何問題?”

  李不棄指著張載說:“當年子厚兄本是好兵事的,范相公賞識子厚才學,卻勸子厚回家鑽研名教,這便實在是誤人子弟了。”

  這話說得夠重,張載作為當事人連忙說:“范相公教誨使載受益頗多,如何能說是誤人子弟呢?”

  李不棄便問:“聽說子厚兄見了范相公之後就回家閉門讀書了。卻不知已經誤入了歧途。”

  張載忙問:“苦讀研習正是做學問的法門,不知如何便是誤入歧途呢?”

  李不棄又一句話把眾人雷得蹶倒:“子厚兄鑽研的是‘六經’吧?如果我說這‘六經’大多不過是蒙書呢?子厚兄說,有誰十幾年隻學蒙書學問能長進的?”

  “什麽?‘六經’大多是蒙書?”孫永和張載驚得筷子都掉地上了。

  邵雍忙問:“官人為何說‘六經’是蒙書?”

  李不棄掃視一下見所有人都伸長了脖子,不由一笑:“這個道理也是我在自己編了一本《三字經》之後才明白的。”

  “《三字經》裡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便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一句武斷,對天下很多事解釋不通。這話不能說不對,只是因為《三字經》是蒙書,小孩子心智不全,難辨正誤,須以大義教之,所以《三字經》第一句必要這麽寫。由此想來《春秋》一書想來也是如此的。”

  邵雍問:“官人是說夫子‘筆削春秋’之事?”

  “正是。經人質疑,我才理解夫子苦心。夫子之時天下可沒有幾十萬讀書人,民智未開,夫子隻得以最基本,最淺顯的大義教之。所以《春秋》便是一本蒙書。既然夫子把《春秋》的史料刪了許多,隻讓後人看到夫子想讓人看到的事,後人自然看不到這段歷史的原貌。後人研究此書,只能是管中窺豹,能研究出什麽高深學問來?”

  坐在孫永身後的一個秀才問道:“官人隻說《春秋》,可還有五經呢?”

  李不棄說:“先說《詩經》。漢有賦,唐有詩,我大宋有詞,這些皆是《詩經》成書時沒有的。我華夏文化便如一個幼兒不斷成長,《詩經》便是記載這個幼兒牙牙學語之時的語言。你們說可有人隻學《詩經》能作出一首好詞來?”

  見眾人都陷入思量,李不棄接著說:“《樂》也是這般。現在世人多用琵琶,嗩呐,皆《樂》之不載。《尚書》記國家戎、祀之事。彼時國家戎事必用戰車,武器用戈矛銅劍,現在哪個還用?這《禮》麽,本就存疑,就更不用說了。”

  李不棄看向邵雍:“我以為六經唯《易》乃‘大道之源’,只可惜深奧如斯先人又惜墨如金,若不識天地山川今古之變,則無以窺門徑。躲在書齋裡研究,便是倒背如流也難明其理。”

  邵雍連連點頭:“官人對《易》的見識正與雍相合。只是說其他五經多是蒙書似乎也有些偏頗。”

  李不棄說:“這只是我一家之言。大家若覺得有理便聽,若覺得是胡說,當耳旁風就是。”

  不論李不棄剛才如何驚世駭俗,這樣並不強迫別人讚同的態度還是贏得了大家的好感。張載問道:“既然官人說載做學問的法子有問題,不知官人以為該如何作學問?”

  李不棄指著邵雍說:“子厚兄當向堯夫先生學習。我以為做學問應該首先讀書,然後增廣見聞,如人學泳般親身研習,最後學問才能如建高樓。”

  說到這裡李不棄準備夾帶點兒私貨:“首先說說增廣見聞的重要性。有一句話叫時過境遷,便是說的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人們對同一件事的認識和處理也會不同。如果你不能親身了解一件事的背景環境,不能把自己親身代入這件事中,便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我先來講三個奇聞。這個是從曾往吐蕃作買賣的商人那裡聽來的。這商人說吐蕃人遇到客人留宿,會讓妻女晚上陪侍客人。如果家裡只有一間房屋,男主人會在一旁假裝熟睡讓客人盡興。”

  “啊?”“真的嗎?”“野人!”秀才們都驚訝了。李不棄感到腰上的軟肉給擰了一下。但是他不動聲色接著說:“第二件是從一個遊方老人那裡聽來的。他說有一個地方人聚落而居,不識耕種,唯以狩獵采集為生,人無私財。這裡的人有一個習俗,家中老人每到一定年齡便由兒子背到曠野中遺棄,任其自生自滅。代代如此,從無例外。”

  “畜生!”“真是蠻夷!”“這樣的人當遭天譴!”秀才們更加憤怒了。

  李不棄卻不理會繼續說:“第三個故事是聽緣邊部落的人講的。說是匈奴人很窮,所處又是苦寒之地,每到天氣嚴寒牲畜死亡,既無衣食,又無炭火取暖,寒夜一至人多凍死。於是寒夜降至時,匈奴部落的人就會擠在一起取暖, 最強壯者在中間,外圍是老弱婦孺。老弱皆在最外圍,一夜多凍死,能活下來的皆是強壯。你們說吐蕃人、那不知什麽地方的人,還有匈奴人作得對不對?”

  張載和邵雍還沒說話,秀才們已經忍不住叫喊起來:“此三者皆畜生之行也,自然是錯的!”

  李不棄等了一會兒問:“大家都說是錯的?好,那我們先來分析第一件事。你們應該知道我中原有‘同姓不婚’的規矩吧?可知是為什麽?”

  有秀才就說:“有悖人倫。”

  “為何有悖人倫?”

  “……”那個秀才答不上來了。另一個秀才替他答道:“五百年前說不定是一家人呢。”

  李不棄說:“有理。只是是一家人不是更好嗎?又不是父母兄弟,親上加親豈不是更好?”

  這下秀才們都答不上來。李不棄這才說:“因為有血緣關系的近親結婚生出的孩子往往有殘疾,或者身體羸弱容易早夭。所以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祖宗才定下‘同姓不婚’的規矩。”

  “若是你們去過吐蕃就知道那裡地廣人稀,跑馬百裡不一定能見到一戶人家。那裡才是老死不相往來之地。便是婚嫁也只能在臨近幾家間進行。幾十年下來幾家便都是親戚,自然犯了近親結婚的忌諱。外來的人卻與當地的人沒有血緣關系,因此若是婦女受孕生下的孩子就能幫那裡的人把人口繁衍下去,保證家族不至於消亡。此事雖然看似有悖常理,卻合乎大道啊。”

  “啊?這樣啊?那後兩件事難道也是合乎大道的?”有秀才立刻問出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