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源書院帶出來的秀才們都被任命為機宜文字,時刻保持有兩三個人在前方觀戰。他們輪流回來向李不棄報告前面的情況。“報,遼軍騎兵在我軍前方保持距離緩緩退向保州方向。只是不斷派出小股騎兵以弓箭擾亂我軍。”
“報,遼軍衝擊我左翼被擊退,但是以下官只見,此乃遼人試探。”
隨著一個個的報告,結合望車上的觀察哨報告兩翼遼軍在不斷增多,李不棄就明白了遼人是希望宋軍在運動中露出破綻,給他們造成機會。不過郭逵一直在壓製部隊前進的速度,應該不會給遼人留下這個機會。
按照計劃,郭逵會一直壓製前鋒的速度,保持軍陣的嚴絲合縫,只在步軍軍陣和斷後的部隊之間會故意留下一個口子,讓遼人鑽進來嘗嘗箭陣的厲害。
半個時辰過後,夏行美疑惑地問剛剛回來的探馬:“李不棄的大旗還沒有移動嗎?”
“是。李不棄的大旗沒有移動。只是宋人的車隊兩翼開始向後收縮。”說到這裡,探馬又特意稟報:“在宋人車隊與步軍後隊之間已經間隔足有兩裡上下,其間似有騎兵列陣。”
“啊,已經有兩裡地了呀。”夏行美自言自語地說道。他手下的將領都目光灼灼地等待著他的命令。
夏行美說:“術者在宋人車隊上吃了虧,看來是有些怪異。而且李不棄就在那裡,因此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從三面同時夾攻,才……”
兩個人打斷了他的話,急火火地向他稟報:“宋人的車隊動了!”
夏行美連忙看過去,見車隊從中間分開,兩邊各自向所有運動,從車牆後方露出一個稀疏的步兵方陣和兩翼的騎兵。此時騎兵隨同車隊一起向側後方退卻,步兵方陣卻是靜止不動。
有眼力好的就說:“原來宋人在車子後面藏了弩手。幸好剛才沒有硬衝這車隊。”
夏行美呵呵一笑說:“宋人伎倆不過如此。不能讓宋人的車隊和前隊會和。就是現在,立刻壓上去把宋人的車隊吃掉。看看宋人是救還是不救。”
他簡單分派了一下任務,立刻遼軍陣中鼓聲大作,號角吹得震天響。領了將令的將領飛馬奔回本隊帶著部下直撲宋軍。
李不棄的大旗此時仍然一動不動的矗立在殿後的振武軍弩手方陣後方,李不棄端坐在一匹淳澤監雜交培育出的大青馬上立於大旗之下。振武軍名義上的軍主高遵裕也不得不騎馬立在李不棄側後,但是此時他的眼神已經開始散亂了,不斷瞟向李不棄和遠處穿梭往來的遼軍騎兵,時不時地吞著口水。
雖然他知道在弩手軍陣前面已經撒了大量的三角釘,但是他的牙齒在不斷地打顫。李不棄在最前面就布置了單薄的三排弩手,連長槍手和盾牌手都沒有,這萬一遼人不顧傷亡衝破三角釘陣撲過來,那麽這兩千弩手根本就擋不住遼軍的騎兵,遼人肯定是幾個呼吸間就會衝到李不棄的大旗下,難道他這個貴公子還要親自操刀和凶惡的遼人互砍嗎?
他屢次想出言懇請李不棄把指揮位置向後移動,但是看到李不棄波瀾不驚的神色,再看看種諤平靜無波的眼神,他實在開不了這個口。都是年紀相仿的年輕人,而且他出身大宋有名的將門,這個面子他實在不敢丟,只能咬牙堅持著。
弩手方陣中不時有士兵回頭看向李不棄的大旗,軍官們立刻就會大聲呵斥。
宋軍的軍法中無故回顧是要受罰的,但是李不棄這次私下囑咐楊世卿不要執法太嚴。這些士兵第一次經歷這麽大的陣仗就被留下來斷後,必然有些恐慌。讓他們看到主帥始終與他們在一起,可以穩定軍心。
終於,李不棄傳令撤退了。尖銳的哨子聲開始響起,第二三排的弩手紋絲不動,第一排的弩手向後轉身,通過二三排弩手隊列的空隙走到他們後方五步的地方站住腳步,再次轉身面向前方。然後第二排弩手按照哨音的節奏轉身後退。這時跟隨李不棄的五百騎兵也開始緩緩後退。
遼軍就是等待這種時刻,看到宋軍一動立刻就作勢欲撲,本來一直遊走不定的騎兵立刻尖叫著逼近過來。有些遼國騎兵再次故伎重演,飛馬直奔弩手軍陣衝來,遠遠地拋射羽箭。從天而落的羽箭大多插在地上,但也有些擊打在官兵身上。
一開始官兵們都很緊張,但是很快就發現遼人的羽箭射到他們的鎧甲上根本就不能造成傷害。
李不棄在設計振武軍的鎧甲時主要的就是針對羽箭。所以大部分甲片是用蜀地和廣南、大理國出產的老藤經反覆油浸後編制而成。這種藤甲有一定彈性,防箭的能力比鐵甲還好,更有優勢的是比鐵甲輕,可以防護更大的面積。因此,振武軍的鎧甲臉上有面罩、腳上也有鐵片防護,把整個人罩得嚴嚴實實。
但是藤甲在抗鈍器擊打方面不如鐵甲,因此李不棄在重點部位比如前胸後背和兩肩還是增加了鐵板防護。頭盔也是用精鋼整個鍛打成煎蛋形狀,然後滲碳,外面再襯一層細藤條編織的鬥笠形外盔。這樣層層設防的鎧甲,只能用強弩抵近到一定距離才能射穿,遼人七鬥力量的騎弓就算面對面射擊都無法造成嚴重傷害,更不要說遠距離拋射了。
見遼人的弓箭並不能造成任何傷害,振武軍官兵的心情放松了不少,隊伍依然整齊地按照李不棄的節奏緩緩後退。
遼人騎兵見宋軍毫無反應,便縱馬向著宋軍狂奔,越過一箭之地見不能引誘宋軍放箭,這才立刻一撥馬頭就迅速脫離了。他們就靠這種手段給對手不斷製造壓力,進而拖垮對手。而一旦對手受不了這種壓力早早放箭,或是判斷錯誤讓他們靠得太近,他們就會視情況決定是否撲上去。
這個時代沒有連射武器,即使是弓箭射速也有限,所以有“臨陣不過三箭”之說,一旦宋軍第一箭發出了,而沒有給遼軍騎兵造成什麽損傷,後面最多只有再射兩箭的機會。而一箭不中,氣為之奪,此時面對奔騰而來的騎兵,有多少弓箭手還能認真瞄準目標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至於射速更慢的弩箭,那絕對是連三箭也射不了的。
這也是騎兵面對步兵的一個重要優勢所在,遼軍上下還是幾乎出於本能的運用著這一優勢。
李不棄勒住馬,回頭看到遼人膽子越來越大,衝得越來越近,擔心遼人察覺到三角釘的存在,便一揮手命令:“放箭,阻擋敵人騎兵靠近。”
號手立刻按照事先約定的號譜吹了一組號音,立刻一陣梆子響,現在處於前排的弩手立刻擊發,一排弩箭破空飛出。然後這排弩手看也不看射擊效果,轉身就走。
宋軍已經放箭了!就在一箭地之外徘徊的幾個遼國騎兵軍官立刻舉起自己的大纛或者旗幟揮舞著,帶著麾下騎兵對著李不棄的大旗衝了過去。
李不棄啊!誰要是捉住他,肯定比捉住南朝的河北最高長官功勞還要大。所以,李不棄的大旗就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所有遼國貴族。至於宋人的弩陣,在他們看來不堪一擊。
弩的射速太慢了,宋人的軍陣太單薄,就算采用三段擊也無法阻擋騎兵義無反顧的衝擊,何況弩手們還在退卻之中,就更不堪一擊了。當然宋人的強弩射程遠,穿透力強,遼國騎兵肯定會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絕不會大。只要衝到弩手跟前,弩手就毫無還手之力了。
現在這些遼人貴族們對李不棄的指揮能力已經呲之以鼻——竟然不用重甲長槍手保護弩手,看來李不棄也是浪得虛名。為了爭功,幾個遼國貴族甚至仗著馬好,衝到了隊伍前頭。
正在他們夢想如何把李不棄獻到遼皇階前,得功受賞的時候,突然感到胯下馬匹猛地一沉,就把他們摔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