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永世帝唐》第427章:太子睿智
發泄完那股無明業火後,李世民耐住性子問道:“你說過把治國最終的目標定下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完成。

又說過制定五年計劃的目的,就是讓文武群臣和皇位的繼承者們都能按照之前的計劃來清晰的治理朝政。

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在諫言某,要根據那個什麽五年計劃去培養太子、培養群臣?”

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這麽快就發現他隱藏的深意。

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今日李世民不提不問,他也會在遠遊歸來後找機會說出來的。

現在,李世民能想到能問出來,那他接受他的說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歷史上,只要不是短壽的皇帝都會注重培養繼承人。

但教育是一個大話題。

現代人研究了那麽久,也不見得能說清楚一個人的善與惡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一個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都確定不了,可一旦他出生為某個皇帝的嫡長子,他就有可能當皇帝。這樣的皇帝能好到哪裡去?

從西漢到明,能被稱為中興之主的有幾人?都不夠一個巴掌數的。

李世民有膽量立賢而不立嫡長嗎?

又如何建立這樣的評判機制?

而他問的另一個問題:有計劃的培養文武群臣。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誰做過這樣的事?

最多就是給兒子留幾個“顧命大臣”罷了。

唯有新中國的領導人們注重培養接班人的人選!

事實證明,這麽做是可行的,好處也是明眼可見的。

但這套做法如何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實行?

殷清風不但要嘗試一下,更想能做到這一點。

如果唐朝能實行這樣的機制,政·治·內·耗的現象雖然不能消除,但肯定會減少。

如果唐朝能實行這樣的機制,還可以減少任人唯親、減少蔭封出仕、清晰吏治問題、提高行政效率等等好處。

而最大的好處,那就是不管皇帝平庸與否,整個朝堂整個天下不會亂,或者不會太亂。

如果他能死在李世民的後頭,他還可以影響到李承乾的兒子和孫子。四代帝王都在執行這種培養機制,那麽,這種機制也會慣性的延續要下。

不要多,哪怕再延續一百年。兩百多年的時間,足可以讓唐朝、讓華夏的民族與文化達到人類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兩百年,大唐兵鋒所指的異族將會消失得乾乾淨淨;這兩百年,大唐的疆域將會擴展到了極致;這兩百年,華夏的文化將會籠罩整個地球...

李世民問完話,臉上所有的神情都收起來了,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殷清風。

隨著登基為帝的日子越來越近,他面對的和思考的問題就越來越多。

但他更多的是在思考著將要挑選誰來出任什麽官職來輔佐他,他認為還不用急於擔心如何教導乾兒他們的事情。

現在,殷清風給了他一個啟發。

選用誰來成為朝堂上的佐臣將不用再費盡心思去考量,他定下的五年計劃誰完成得上優誰能按照順序進入朝堂。

但是,乾兒與泰兒等怎麽按照這個五年計劃去培養?

殷清風說道:“叔叔想必是對去年歲末時侄兒家族中的醜聞有所恥笑吧。”

李世民一怔。殷清風怎麽會提到這件事?那不是殷元和殷聞禮他們怕受這小子的牽連而故意鬧出的風波嗎?

殷清風以這個事情作為開局語,一個是為了消除李世民的疑心,也為接下來的話題做準備。

“侄兒的阿耶與侄兒的叔翁分族產只是一個“果”,而起因是侄兒的阿耶提議要在族中實行“廢嫡長而立賢德”的家主和族長繼承製。

”李世民有些不可思議,“你阿耶還有這種魄力?”

而沒有問出的話則是,此話當真?

殷清風苦笑著,“都是侄兒的緣故。”

李世民若有所思,“你現在提及這件事,該不會是...”

殷清風將當初與殷元說的那些說了一遍,“普通百姓這麽做,最多就是面對妻族的責問,但皇室也采取“立賢德”的禮製,第一會減少外戚乾政的可能,第二會保證每代帝王都是賢明聖德之君。”

等李世民消化了一些後,他繼續說道:“叔叔作為開國之君,和以往的國君的想法都是相同的,就是想著要如何把他建立的政權長久的延續下去。

可是,遍數那些國祚長久的、短暫的那些政權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除了開國之君外,少有賢明聖德的繼承者。

叔叔要把大唐的國祚延存長久,重中之重的考慮兩件事。一,繼承者如何培養,二,制定一個在國無賢君時朝堂該如何正常運轉的秩序。”

李世民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最是稀松。

他一方面把他和長孫氏的長子李承乾立為皇儲,一方面又把嫡次子李泰作為備胎來培養。只有在李泰露出奪嫡的心思後,他才不得不把李泰給降爵並攆到封地去。

他就是通過奪嫡上位的,又一心要把他的汙點從史書上抹除,豈能容得下李泰再次打臉?

在萬般無奈之下,即使他認為李治就是一個糯米團子,他也不願長孫氏之外的女人的兒子成為他的繼承者。

李世民問道:“我的子嗣之間如果年齡相差十歲、二十歲,該如何評定他們的賢德?又如何做到你說的那個廢嫡長而立賢德,”

殷清風道:“乾弟已經冊封為皇太子,再做改動恐怕要引起動蕩。若叔叔確認侄兒說的“廢嫡長而立賢德”,完全可以在乾弟的子嗣身上實行。

在確認了殷清風這些說法後,李世民心裡輕松了些。不管殷清風的諫言是否可行,最少他的目的不是要造成李唐混亂。他還有足夠的時間來決定。

“侄兒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一個男子無論有多少的女娘,都可以在一個月內讓她們同時懷有身孕。”

李世民插言道:“就是你之前說的那個危險期與安全期?”

殷清風點下頭,“正是。以侄兒為例,如果掌握好時機,月麗她們可以同時受孕可以同時生育。等到她們再次懷有身孕,無非就是兩年後的事情。

侄兒的這十個子嗣,年齡也就相差兩歲。

若是覺得嗣男不夠多,那就再等兩年。十五個子嗣裡嗣男的數量,足夠侄兒從中挑選繼承者了。

他們之間最多就相差四歲。無論是培養他們還是考核他們,相對都簡單一些。”

李世民道:“原來你是有著這樣的把握啊。那看來,乾兒他們...”

殷清風道:“乾弟的品性與才能,都不愧是叔叔與嬸嬸的子嗣。再經過叔叔的言傳身教,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繼承者。”

這一點李世民是認同的。

乾兒自幼就受愛妻的精心教導,師從這小子後,心智更是沉穩周全。

也正是這樣,他才擔心乾兒受這小子的影響太深。

殺與不殺,這兩個念頭他始終懸而未決。

殺了他,可以消除所有的隱患。

可若是殺了他,會有很多人寒心。而這些人裡除了乾兒他們,還有那些與這小子接觸過的權貴與世家。

他注定是一個要超過秦皇漢武的聖人,不能因這小子而留下罵名。

可若是不殺他,誰又知道他是不是第二個司馬懿?

還好,他今日說起了如何培養群臣的諫言。

只要他不去籠絡文臣武將,就讓他繼續活著吧。

李世民道:“既然立嫡還是立賢不急,那你說說,你打算怎麽去培養佐臣。”

殷清風道:“叔叔力主削弱世家,宰輔的人選盡量在世家子弟之外選取,而群臣則可考慮一半世家子一半寒門子。”

李世民點頭,表示認同。

“如何培養佐臣,首先要定下一些標準。

第一,他們要能夠團結大多數人。

所謂團結大多數人,包括從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不要記仇,不能一朝得勢就把仇來報。

也就是說,品行操守必須是高人一等的。

第二,他們治政的想法要與叔叔趨同,不要僅僅著眼於他們的任期之內的政績,而要放眼未來的百年兩百年。

第三,他們要做到上效君王下安民心。

第四,朝堂的穩定與否,也在於官員更換是否頻繁。所以,犯一事之錯的佐臣可諒,允許他們戴罪立功。

最後一點侄兒認為最重要:不能結黨營私、朋求進取。

自從有了世家之後,世家要保持門楣不綴、寒門子要想盡一切建立一個世家。

哪怕以後大唐的世家將名存實亡,但世人對權勢的渴望卻是阻止不了的。為了得到權勢,鄉黨、朋黨將會層出不窮。

這一點,君王是必須掌控得體的。

而另外,從君王的角度去看,官員是聯系君王與百姓的橋梁。若橋梁腐朽了,則萬民心中無君王。”

毛老人家在一九六十四年談到培養接班人有五條標準,現在他抓過來改頭換面一下。

“以往的朝代,除了朝堂上的官員外,君王很少任命中下級官員,基本都是吏曹或吏部按照規定選補某種官缺。無論是出仕,還是原官起複之人均由吏部銓選。

在實行科舉選士後,每科進士的考第品評不但要在吏部兵部備下檔案,君王的宮殿裡也要留存。雖然不一定要時時翻閱,最少要心中有數。

雖說六品以下文武由吏部和兵部負責、六品以上的文武由宰相主管,但在實行新的培養制度下,君王也可以體現自己的意志。

其次,有序選用官員的關鍵是實行任期製。

實行任期製的第一點是重啟退休製。

《禮記·曲禮上》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記載。

古人雲: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

人到了耳順之年就再難有進取之心。這個年歲的人更多想的是為後人鋪路、為家族謀取利益。即便他們依然效忠與君王,私心也會慢慢增加。

在開科取士後,更多的官員等待著君王的選拔。

若是定下一個退休製,那些年長的官員就要想著能否全身而退不要留下罵名,而壯年的官員就有了升遷的希望,把精力都盡量多的用在官職上而不是鑽營上。

當然,那些能力傑出的官員不能到了六十或六十五歲就不再為君王效力,完全可以籌建一個谘政堂。君王每有難事都可以請他們來問政的。”

李世民再次點頭,這個想法周全可行。

“實行任期製的第二點是把官員的任期年度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已經有了官員任期的規定, 但因朝代更迭。政局不穩等原因,執行力度並不嚴苛。

到了隋唐,哪怕每年有大量的進士等待銓選,依然沒有實行任期製。真正的任期製要等到北宋才開始的。

宋朝官員的任期製分兩種。

進士出身的官員,按磨堪規定是“一年一考一遷轉“。也就是一年考核一次,達標就可以升官,不達標留任、或者平級調任。三年必定升一級。也就是最多在一個地方任職三年。

非進士出生官員,規定是“三年一考一遷轉”。三年有一次升遷的機會,達標就可以升官,不達標留任、或者平級調任。最多九年,一定升遷。也就是最多在一個地方任職九年。

這就是為什麽宋朝的進士受青睞的原因。

混得好的,一路正常升遷,考中進士,任職十年就能當上副宰相的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樞密都承旨等一級的高官。

“可以是兩年一任或三年一任,連任兩任。

兩年或三年一考一遷轉。考第品評達到要求就可以升官,達不到要求的,說明他們執政能力平庸,不要給他們什麽平級調任的機會,直接罷官。反正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仕子參加科舉考試,不愁官員不夠用,也不愁沒有能力出眾者。

只要全大唐的官員都能做到能者上不能者下,每一位官員都會盡心盡力的治理地方或為君王諫言,不但君王不用擔心吏治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某一位繼承者短壽、平庸等狀況出現。”

關於官職,他還有很多想法,但他認為時機不成熟,以後再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