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永世帝唐》第204章:希望之光
梧桐新村的落成,不但解決了幾萬佃奴居住的問題,也標志著梧桐學堂也隨之

 完工了。

 在集體婚禮結束後的第三天,梧桐學堂也正式開始啟動。

 建一所學堂很簡單,無非就是花些錢、浪費點時間。但想達到殷清風的預想的

 那樣,他還付出了很多心血。這些心血,指的是他從到了升平坊之後就開始準備的

 課本。

 學堂佔據了梧桐新村的四分之一的面積,整個西北角都被圈了進去。但是,除

 了前期的排水設施外,最開始建造的不是學堂而是位於學校南面的教師宿舍。

 說是宿舍,實際上無論是從面積還是裡面的裝飾和預備的生活用品,都不是那

 些佃奴可以享受到的。

 對教室的規劃,原先殷清風也想建成雙層結構的,畢竟學生太多了。但是在

 任五的提示下,他還是取消了這個設定。

 任五當時說,“新村的住宅,因為一家一戶只有那麽幾口人,木製的地板是可

 以承受住重量的。可是現在這學堂也采用雙層的話,那麽多孩子在上面走來跑去,

 恐怕就會”

 他未盡的話,殷清風聽明白了,原來他是擔心一旦木質的地板被引起了共振,

 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有錯就改。殷清風立刻就修改了設計。之後,他就越發的佩服自己了。他佩服

 自己慧眼識珠,大膽啟用任五這個文化水平並不高但對工程學卻有著無比敏感的人。

 共振?現代人都很難有過這樣經歷的人,從來沒聽過這個名詞的任五卻能聯想

 到,殷清風真不知道他的腦袋是怎麽長的。

 有過那次經歷之後,殷清風更加抽出本來就不多時間給任五準備教材,也盡量

 抽時間解答他的疑問。

 對工程學或建築學等方面的知識,殷清風勝在見識多,原理方面他只能利用有

 限的物理知識去解答。他希望任五能在他的基礎上,總結出屬於他自己的東西。

 不過,在外企呆過的殷清風想起了《統籌學》。他將時間優化、資源優化、管理

 優化等等相關內容都整理出來,相信任五在以後領導施工大規模的工程時會用得上。

 殷清風對於學校整體布局很簡單:大門在南側,從大門進去,則是十五米寬的

 中軸線。

 如果有人要進入學堂,第一眼看到的除了一個寬大的校門之外,校門兩邊則是

 兩堵牆——兩堵很高的牆。

 走進去後,他們會看到這兩堵牆裡面竟然是一排排台階。學校嘛,當然離不開

 運動會了。

 兩個操場四周和中軸線都鋪上了青磚,從高空俯瞰這青磚被鋪成一個中字型,

 四周的青磚地面當然是用來做跑道的。操場的最中間和中軸線交叉的地方是一個半

 人高的高台,以後這裡將豎起一個旗杆。

 幾千間的學生教室和教師辦公室,位於中軸線的正北方;中軸線的兩邊是操

 場,最西面是健身設施擺放的區域。

 東北角是一個超大型的學生食堂,食堂兩邊分別是男女生宿舍。住在梧桐新村

 的孩子都采用走讀製,但城東農莊那邊的孩子需要住校。

 至於幼兒園,也就是被殷清風稱為蒙學的地方還沒有開始動工,等統計好這些

 孩子們的人數和初學學堂建好了才能輪到那裡。但他已經替幼兒園準備好了教材。

 殷清風有一個發小,有一顆強聞博記的腦袋。所以,那個發小在他們那一小撮

 人裡面人送外號“小百科”。在沒有網絡的年代裡,不管誰問那個發小什麽問題,幾

 乎是張嘴就能答上來。

 進入高中時要分文理班,發小本來是想報文科班的,結果他家人非說什麽學好

 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結果悲劇了。

 他每當想起那個後來變得很頹廢的發小,他就傷心難過、他就痛恨那僵硬的教

 育體制。

 現在他有機會“當家做主”了,對於如何開展教育,他分外用心。

 在決定興辦教育後,他想起了文學作品中的某個群體——食古不化的酸儒。他

 越想越覺得“食古不化”這四個字真是太生動準確了。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道:“教兒嬰孩”,意為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

 早。可見,古人對兒童的啟蒙是有一定的認識的。

 但是,應該如何著手進行啟蒙呢?

 中國第一本兒童啟蒙書籍,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周興嗣奉命編纂的《千字文》。

 第二本是北宋的《百家姓》、第三本是南宋的《三字經》。

 後來,陸續出現了《聲律啟蒙》、《蒙養故事》、《幼學瓊林》、《訓蒙文》、《唐詩

 三百首》、《文字蒙求》等等讀物。

 殷清風也讀過《千字文》,但是第一句他就懵逼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

 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裡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太空之天與地球

 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

 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四書》和諸子百家等等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

 《千字文》開篇第一句就提到中華文化的根源出自《易經》,這屬實了不起。但

 是,那些屁都不懂的孩子就算知道《易經》的名字,也理解不了《易經》代表的意義,

 更不要說這第一句非大學問者不能詳細解答的了。這讓孩子們還有學習的興趣嗎?

 學習,興趣很重要。沒有學習的興趣,就算長輩與老師再逼迫、再嚴厲又如何?

 古人的確編寫出很多啟蒙讀物,但很多孩子學的第一本書是《論語》。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想學習四書五經,就要從《論語》開始。

 《論語》不但記錄了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他那些學生的思想。可以說,是集孔

 儒學術的大成者的一本書。

 就這樣的一本書,要什麽的一個老師講解起來才能讓孩子們欣然接受?全神貫

 注的聽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一個孩子的三觀完全沒有形成起來之前,老師們就將孔

 儒的思想完全填鴨式的塞進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的腦袋裡,他們不食古不化才怪呢!

 相比較這一點來說,現代教育再被人詬病,也比古代教育有優點。可笑的是,

 彎彎的某個姓王的、叫財貴的家夥搞出什麽兒童讀經教育,在中國各地招收加盟商

 開設孔子學堂,真真是把騙錢的把戲演得足足的。

 孔儒思想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殷清風隻想要四個字來回答:與時俱進!既不

 要捧臭腳,也不要全盤否定。有用的留下,過時的舍棄。

 殷清風正是對教育有了這麽多的認識,他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財輕易的理清了頭緒。

 首先,數學是必須要學的。

 哪怕將來不用計算賑災的糧食要如何發放、哪怕不在工部任職、哪怕不是一個

 後勤處長,就是一個飯店夥計也要計算該收多少飯錢、一個農民要計算一年的收入

 是多少吧?

 有人說,文盲很可怕。殷清風想說: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數學盲。

 大字不識卻又是商業奇才的人很多。

 計劃裡,小學階段分四年完成。所以,他要在這四年裡把孩子們的數學基礎打牢。

 《綴術》、《海島算經》、《九章算術注》、《九章重差圖》、《墨子》、《綴術》等書籍

 是他來大唐後能收集到的所有數學典籍,他在閱讀後發出了無限的感慨。

 中國古代關於數學方面有很多值得後世人驕傲的成果,但是卻沒有形成系統的

 自然科學。

 原因之一,就是古人秉持著實用主義至上。無論是《墨經》、《周髀算經》等,都

 記載的是具體實用的例子而不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學理論體系。

 《九章算術》記載的主要成果——十進位製。可是十六進位製不但唐朝時使用,

 就是到了民國也還在用。

 這說明什麽?說明十六位進製沒有給當時的人們的生活造成麻煩,如果造成了

 麻煩自然就會有人想辦法去解決了。

 畢達哥拉斯定理與《九章算術》裡的勾股定理出現的年代幾乎相同,為什麽畢達

 哥拉斯定理能流傳並被承認?是因為勾股定理只是個例而沒有進一步的推論出相關

 相近的數學理論,也就是說,不成系統化。

 我們古人只有眾多的知識點,卻沒有完善成一個系統理論,當然就形成不了完

 善的科學。

 原因二:古人在自然科學方面是一直保持著重觀測而輕推理的觀點。這一點,

 是因為古代儒家思想佔主體的一個重要體現。

 其次,另一部分的課程不是單一的學科,而是幾門學科組成的。

 一年級學習《弟子規》、《殷氏家訓》、《三字經》。

 一個孩子在沒有讀書之前,他的家人也會告訴他們“食不語寢不言”、對長輩要

 孝順、對弟弟妹妹要愛護。所以,《弟子規》很容易被接受。

 《殷氏家訓》是殷清風集合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熹的《朱子家訓》等內容編寫

 的一部以後用來教育自己孩子的家訓。

 《三字經》可以分解成一個個小弟歷史故事,增加孩子的趣味性。

 本來受三百千的影響,他也曾把《百家姓》當做教材列入課本之一,但後來想

 想,這麽做純屬浪費時間。

 隨著學生們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就了解和接觸到各種姓氏,除非他們要立志

 成為姓氏譜牒學的研究者。再說了,《百家姓》怎麽講課?告訴學生殷姓的起源?武

 姓的起源?

 二年級,學習《幼學瓊林》和《成語典故》、《寓言故事》。

 《幼學瓊林》最初的編著者是明末的程登吉,後由清朝的鄒聖脈做了一些補充。

 書裡收輯了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各種知識和典故,囊括了天文地理、典章制度、

 風俗禮儀、倫理道德、飲食器用、鳥獸花木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被稱為中國古代的

 百科全書。

 而且,《幼學瓊林》全文皆用對偶句寫成,不但誦讀上口,也方便兒童記憶。

 《寓言故事》,則是用一個個充滿智慧的小故事去引導孩子們形成對真善美假醜

 惡的辨別能力,也就是正確的三觀的形成。

 《成語典故》,則是為了接下來的歷史課做準備。

 三年級,《成語典故》和《寓言故事》依然是課本之一,又增加了《自然常識》。

 《自然常識》裡面介紹大自然、介紹一些物理和化學現象,有助於孩子們增加視野。

 四年級,歷史和地理。

 《地理》這門功課的教材是酈道元的《水經注》、《禹貢》、《漢書·地理志》和《晉

 書。地理志》等。

 最麻煩的是《歷史》。不但需要翻閱大量史書不說,還要勘明真偽。

 為了美化當權者和貶低前朝的帝王和人物,古人習慣性的扭曲史實。好像不貶

 低前人,他們取代前朝就是不合法的一樣。

 古人想不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大多數人單純的認為君王失德才是

 前朝覆滅的原因。

 在民國之前,中國人沒有專門的語文課和歷史課,因為這兩科功課是混在一

 起的。讀書就是讀史,讀史就是讀書。現在把語文課單列出來,歷史課當然也要有。

 想要編寫歷史課本,就離不開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到了唐初已經完成編寫的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

 志》、《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

 《史記》在這個時代被稱為《太史公書》,是一本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自中國

 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如果按照司馬遷的記載,中華文明的確是有五千年的歷史,可是現代西方的學

 者連夏朝都不承認,沒有自信心的中國歷史學者也跟在他們屁股後面不敢承認。

 殷清風搞不明白,沒有考古的實證,難道就斷定商朝的文明是憑空而來的?

 比如說,西方學者斷定古埃及文明的源頭是塔薩文化,理由是找到了石斧、燧

 石小刀、刮剝器以及玉質化妝匙等,那中國幾千處的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算什麽?

 說白了,現代的地球上是由白種人的文明在統治著大部分地區,而中華文明隻

 是被白種人文明包圍在東亞一個角落苟延殘喘而已。

 可悲的是,改革開放之後出生的孩子們大多不認為保持一個純粹的文明是多麽

 的重要!當然,責任不在他們身上,而是他們的父祖輩也是糊塗蛋!

 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在現代時空裡根本沒可能實現。但現在不同了,因為,他

 目前的時空是唐朝!

 他制定的課本,采用的是編年體。但是以哪一年開始紀元呢?

 《史記》中明確的紀年是關於國人暴動的記載,那一年對應的是公元前八百四十

 一年、那一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完全信史時代。對於之前的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

 現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明確的斷定了年代為公元前二零七零年。

 可是殷清風不能使用“公元”來紀年啊,那實在是太恥辱了!慶幸的是,祖先們

 給了後代一個雪恥的機會:道歷!

 道歷為道教專用之歷紀,又被稱為六十花甲歷、華胥歷、華歷、伏羲女媧歷、

 甲子歷、黃帝歷、黃歷、夏歷、農歷、陰歷、中華歷。道歷以黃帝即位的那一天算

 起,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殷清風並不確定什麽時候形成的這個紀元法,但不妨礙殷清風拿它來編寫課本。

 以“公元”來推算,黃帝即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兩千六百九十七年,那麽武德七

 年就是黃帝歷三三二一年。

 雖然確定了紀年,可是真的要完成一部涵蓋三千年的歷史典籍,絕不是殷清風

 一個人能做到的。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十三年、班固、班昭、馬續三人完成《漢書》用了二十多

 年、柯劭忞用了三十年時間才完成《新元史》

 不過歷史課本也只是課本,給學生們用來啟蒙和掌握常識,只需要他們記住大

 事年表就好了。

 窮兩年多的時間,花費殷清風無數心血的小學課本算是基本定稿了。剩下的,

 就是遴選教課的老師了。

 在殷清風的時間表裡,最晚在兩年內要整理出基礎的物理和化學的課本、農業

 課本、醫學課本、法律課本

 在他的設想裡,中學的四年,學堂是以職業技校的形式教課。畢竟他這裡做的

 是流水線式的教育, 不是精英教育。每年畢業的一兩千人在科舉考試面前,是丁點

 兒希望也沒有,不如早早的學一些養家糊口的知識和技能。

 況且,以現有的教師的能力,完成小學的課程是沒有問題的。但等到了中學階

 段,除了語文課之外,估計很少有教師能達到要求。

 梧桐學堂是殷清風的希望之光。

 他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在若乾年後將他的思想傳播出去。

 站在操場中間的平台上,殷清風的面前是一萬多個學生和數萬的佃奴,他舉起

 喇叭喊道:“從今天開始,你們有機會學習到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傳承!未來,我希

 望你們能成為這些傳承的散播者!”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