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逍遙小地主》第二百二十三章 員外郎
李家大院的廊前,玉米芽剛剛從泥土裡探出個頭來,三兩片嫩綠的葉子,隨風輕輕搖擺著。

 若不是李逍說這就是玉米,趙持滿根本不敢相信。

 可李逍二十一歲就封為藍田縣男爵,一個農家子白身封爵,可知當今天子對玉米的重視程度,甚至他也就是因為這玉米,才讓自己和一家人都被打為奴隸。

 趙持滿從沒見過玉米,對玉米卻是既愛又恨。

 “這就是玉米?”

 “是的,這就是玉米,不過現在還只是剛出的嫩芽。”李逍一株株的仔細查看,並且在數數。

 把玉米種在院子裡,這也算是讓人意外之事了。

 其實就是李家大院裡的人,也沒人知道這就是玉米。

 老錢站在一邊,瞪大著雙眼,“阿郎,這就是玉米?”他還以為這是李逍心血來潮在廊前種的花花草草呢。誰能料到如此珍貴的玉米,居然就種在院子裡呢。

 幸好這土壟圍起了籬笆,要不然被雞啊貓啊狗的傷到一株半株的,他可就擔當不起了。

 “糧食不都種地裡嗎,怎麽種院裡呢?”

 “方便照看啊,再說這是我秧的苗,等長大點再移栽到地裡去。”李逍終於數完了,一百顆苗,一顆不少,他撒了一百顆種子,居然全都發芽成活了。

 這可是相當難得的數字,要知道一般情況下,田裡的精種的玉米,也頂多百分之九十的發芽率,一般成片大田粗種甚至只有八成的發芽率。

 或許這是因為這些種子是從空間裡帶出來的吧,那神秘空間裡出的東西總有些靈氣。

 “玉米還要育秧移栽?不是直接播種嗎?”

 老錢是管家,雖說多年在長安的商鋪裡掌櫃,但對於農事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

 他只聽說過水稻要移栽的,還沒聽說比如粟、麥也要移栽的。

 “正常是可以直接播種的,不過眼下咱們這種子珍貴,自然得小心點。先育秧再移栽,能提高成活率和產量。”

 這玉米雖是種在院子裡,可這土李逍卻是很精心的弄過的。普通的黃土,但是卻摻了柴灶裡的土木灰,又加入了發酵過後的牛糞、雞屎,怕土壤結板,又還特意弄了些枯葉木屑摻入其中。

 最後這些土可不一般,灰黃顏色,而且土比較松。一長壟土,李逍就撒了一百顆玉米種子,還撒的比較稀。定時的澆水,其中還潑過一次加水稀釋後的尿。

 正是因此,這玉米秧才能長的這麽好。

 “育秧移栽的話,我們就能提高玉米種的成活率和利用率。”

 李逍挽著袖子,伸手去拔開壟土,查看玉米秧的根莖。直接播種玉米種,一畝地大約是需要三到四斤種子,玉米采用的是一行行的種植法,跟麥稻粟都不同,倒是與甘蔗其實差不多。

 種一行得隔一段距離。

 直接播種的話,雖然方便,但發芽後肯定還需要一次間苗,保證株距間隔不太密,有時還得補種沒發芽的空地。間苗的話是大田種植的必然程序,但現在畢竟種子少,到時間苗就不免浪費。

 李逍在自家院裡育了一百顆玉米苗,在空間裡還育了一百顆。

 試種,關鍵還是試驗,得出各種數據,為大面積做好數據支持。

 “再長幾天,就可以移栽了。”

 “一畝地能種多少株啊,阿郎?”老錢盯著這些寶貝一樣的玉米苗問。

 一畝二百四十步。

 古者百畝,止當今之四十畝,今之百畝,當古之二百五十畝。

 唐朝的一畝田,比之先秦之時那是大的多。不過比之後世的一畝地,卻又要小點。大致來說,唐代一畝,僅相當於後世0`87畝左右。差不多九成左右,稍小一些。

 一般來說,玉米播種平均行距為0·57米,株距則為0·3米。後世一畝地667平方,精量播種的話,一畝地大約有三千五百株玉米。

 一分田就是三百五十株,而唐朝一畝也就後世九分地左右,則為三千一百五十株。

 唐朝一分地,能種三百一十五株苗。

 一百顆玉米苗,能種三厘多點地。

 這麽點地,其實也就是一間房大小,長六米寬三米左右的一塊地,可以種上十行玉米,每行隔三十厘米一株,一行能種十顆,剛好一百株玉米。

 這麽三厘多地,其實李家大院後面的那片空地上,李逍已經劃量好了一塊。長兩丈寬一丈。

 大唐一尺合後世30·7厘米,這樣一塊差不多剛好種一百株玉米,也就三厘地多點。

 “一畝地玉米能產多少?”

 李逍大致算了算,按後世來算,高產的一畝能達一千公斤,高海拔地區低產的也有五百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是六七百公斤。

 不過他也曾經看過一個數據,據說明朝剛引入玉米的時候,那時候許多地方的玉米畝產也就一百公斤左右,但依然令當時的官府和百姓十分高興。

 不過李逍覺得自己這個玉米不是一般的玉米,畢竟空間裡出來的,相當於優良種子了。空間那顆玉米結了八個穗,就算到了外面,按正常的隻留兩穗,那產量也不會少。

 他知道有些玉米大面積種植,隻保留一穗,但許多百姓菜園裡種植玉米,也會留兩穗,這關鍵還是得看肥力跟不跟的上。

 水和肥跟的上,那麽一株留兩穗是能保證產量的。

 哪怕一株隻留一穗,一個大玉米也有二三百克,曬乾脫粒後也能有一百七八十克,那一畝也能有六百多公斤的純玉米粒收獲,這起碼是近六石的產量了。

 如何能夠保雙穗而不減產,那就是奔著畝產十石去。

 李逍把這個數字一說出來,還是把老錢和趙持滿他們深深震驚了。

 這個時代,若論主糧種植,種的最多的其實是粟,然後是麥,再然後是稻。水稻雖在後世種植最廣,但在唐朝,因為南方開發不夠,所以產量比不上北方的粟稻。

 北方農物,粟比麥多,粟也稱小米,長的跟狗尾巴草一樣。粟的產量比麥其實要低,但自先秦到唐朝,北方粟一直是種植最多的作物。

 其關鍵原因,就是因為一來粟更抗旱,二來也是因為粟有一殼堅硬的外殼,極易儲存,能儲存時間更久,易儲存和耐旱,這在古代是極為重要的,使得粟一直遠超小麥種植。

 畢竟小麥雖不比稻子需要水田,但小麥也比粟更需要水。

 而現在,粟比麥稻更適合北方,尤其是關隴地區的一些優點,李逍的玉米也都有,耐旱、易儲存,而且還有比粟、麥甚至是稻都更強的一個優點,產量高。

 畝產六石,甚至是十石啊。

 哪怕就是減一半來算,畝產三石也是不得了的,要知道關中缺少,山地坡地多,一些地方的粟產量只有一石左右產量。

 老錢顫抖著道,“五谷之中,唯粟耐陳,這玉米也耐陳易儲嗎?”

 粟有一層硬殼,這層硬殼可以防霉變蟲蛀和腐敗,可以長年儲存,保存的好,甚至存上十年也沒問題。隋朝的幾大糧倉裡當年存的粟,就有的到貞觀朝時都還是好的。

 關隴地區除了粟種植廣,還有黍也種植許多。黍的優點在於極強的耐旱性,這種作物也稱糜子,又稱為大黃米。他在水源不足的地區很容易成活,而且成長期只有兩三個月,還適合在氣候寒冷、植物生長周期短的河東、關中等地種植。

 因為黍煮熟後粘性大,又極適合用來做糕點和釀酒。

 而麥的優勢在於它和粟、黍的生長周期不同,在粟、黍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能夠提供救命口糧。尤其是自漢代解決了麥的灌溉和磨粉問題後,小麥的種植越來越廣。

 粟、黍耐旱,易儲存。麥產量高,與粟、黍生長周期不同,可以填補青黃不接時的空白。

 而現在,李逍的這個玉米,居然身兼多種作物的優勢。

 比如玉米產量高,甚至比南方產量最高的稻居然還高,玉米又耐旱,不怕水,山地坡地都能種,不比粟黍抗旱能力差,且又好儲存,玉米那層外殼,一樣耐陳易儲。

 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在於,南北皆宜,特別是能在大田上成為與小麥、春粟、高粱等輪作倒茬的一種重要作物。

 適應性強,易栽培,春玉米還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更早,最能填補每年青黃不接的空白期。

 尤其是對於山區的農民來說,這將是最好的作物。

 趙持滿也終於明白這玉米為何會如何重要,為何褚遂良他們想搶玉米了。

 “三郎啊,說到可要做到,切莫說大話啊。”

 院外傳來一道聲音,一襲春衫的李治走了進來。

 “你來做何?”

 李逍問。

 “某剛換了個差事,由工部調任戶部,如今是倉部員外郎,以後跟司農寺免不了事務往來。”李治笑著說道。

 倉部員外郎,就是戶部下倉部司的次官,戶部下有四司,分別為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各司以郎中為主官,員外郎為次官。

 倉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

 倉部對應的這塊,其實正好就是司農寺管的這塊。只不過倉部跟司農寺不算上下級,一個是政令機構,一個是事務機構。說白了,戶部其實相當於皇帝的會計,而司農寺相當於皇帝的出納,只不過會計隻一個,出納有好幾個。司農寺管糧食,衛尉寺管武器、太府寺管錢。

 李治說完,徑直搖擺著走到李逍旁邊,看著那一株株的嫩苗,“若真能如三郎所言,關隴山區乾旱少水缺肥之地,也能畝產三石,那真是天降祥瑞。”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