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逍遙小地主》第二百八十九章 舊長安
新設的印刷局隸屬於秘書省,衙門自然是在秘書省內,但印刷局畢竟是要印書的。印書局下設造紙坊、製墨坊和印刷坊,這些作坊不可能設在城內。

 皇帝特意在中渭橋邊上劃了一塊地給李逍,做為幾個作坊的所在。這片地方很大,就是在原長安故城旁邊,緊鄰著渭水。距離長安城也不算遠,在長安城的北面,與長安隔著一條廣通渠。

 這座廢棄的長安城,其實也沒廢多久。

 隋朝建國之時,依然還是沿用舊長安城為都,只不過後來楊堅覺得這座漢長安城破敗狹小,地下水汙染又嚴重,已經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因此便選中了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南面的一塊好地,這裡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於是文帝楊堅在這裡營建新都,定名大興城。

 唐代隋朝,同樣定都關中,不過改大興城為長安城。

 舊長安城廢棄不過六七十年的事情,但已經殘破無比,破敗不堪。當年楊堅遷都,是先在新址建宮城,然後再陸續建官衙、民宅,基本上是拆舊都建新都,因此舊長安城已經拆的差不多了。

 高高的城牆不再,巍峨的宮城也沒有了,舊城中的房屋宅院都成了空蕩蕩的廢墟。

 甚至連城中的那些大樹都砍光了。

 “三郎!”

 李元芳早帶著一群人在那裡等候,見到李逍騎馬到來,忙上前來迎接。

 “地址選好了沒?”李逍問。

 為了能夠把事情辦好,李逍也是不客氣的跟皇帝提了幾點要求,不但要求錢足人豐,還特別要求暫時借用玉米監的手下來協助他。李治也完全應允,許可他先把玉米監的人借調些過來。

 李元芳是他結義兄弟,在長安城也是人脈很廣,特別是他表哥狄仁傑還是雍州法曹,李逍自然第一個把他借調過來,另外玉米監不少老部下李逍也叫來了。

 玉米監這些官吏在他手下,沒少享受小金庫的紅利,平時喂的飽飽的,這個時候積極性也挺高,一叫就來了。

 “就選在渭水南岸,造紙坊需要水,靠近渭水比較方便。”李元芳道。

 渭水這條河對關中來說很重要,灌溉了關中平原。但是,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向來不是條好的運河,常阻塞漕運。在隋統一北方之後,漢代的舊漕渠已長期淤塞而不能用,不得不用渭水漕用,但渭水的糟糕運況,逼的後來隋朝不得不另一漕渠。

 當時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余裡,名廣通渠。自此漕運通利,關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唐朝建國之後,關東和江南的糧食貨物也全靠這條河運進關中。

 渭水和漢長安城一樣,不複當年繁榮。

 除了三座渭橋,聯通長安與渭北的道路外,其余的渭水河邊,其實很荒涼。不過這樣荒涼的地方,李逍挺喜歡。

 “少府監和將作監派工匠來了嗎?”李逍問。

 皇帝已經拔了地,也給了錢,現在關鍵就是先把作坊建起來,造紙、製墨作坊都將從原來的皇家作坊裡調工匠奴隸來,印刷作坊則有自己。

 但建造作坊還得專業的人,大唐專門管工程建造這塊的是將作監,建築工程這塊就是將匠監負責的。而百工技藝這塊,這是由少府監管轄。

 要建作坊,還是最快時間建好作坊投入生產,自然還是得他們派人來最快。

 “什麽?少府和將作不肯派人?為何?”李逍驚訝問。

 李元芳無奈的道,“將作大匠說將作監最近忙著準備修建永安宮,抽不出人手給我們。”

 修永安宮?

 李逍心想永安宮是個什麽鬼?而且李治不是剛發行了一百萬貫債券,向天下臣民借錢,準備用於支持對高句麗戰爭以及今年的賑災之用嗎,怎麽卻在這個時候建宮城呢?

 要知道,在古代,修建宮城這個事情,可是歷來不會有什麽好風評的,很容易就惹上大興土木,奢侈淫逸壞名聲的。

 李元芳見李逍一臉茫然的樣子,忙給他解釋起來,原來這個永安宮不是現在才開始修的,也不是李治的主意,其實永安宮立項已經幾十年了。

 最早是在貞觀年間立的項,那個時候高祖李淵都還在當太上皇呢,因為太上皇還在,太極宮裡有兩個皇帝,李世民也覺得別扭,於是便想著在太極宮的邊上修一座新宮給太上皇居住,因此命名為永安宮。

 貞觀八年正式開始營建,永安宮的設計者正是朝廷有名的建築大家閻立本。只不過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淵就駕崩在大安宮裡,於是永安宮也就停建了。

 永安宮剛營建不久時,就改名為大明宮,只不過大家有時也還是會永安宮、大明宮的混叫。

 李治現在大權在握,這個時候提出重新修建大明宮其實也是另有深意。

 今年關隴、山南、河朔等地大旱,夏收損失嚴重,許多百姓都沒有收獲,不少地方已經出現流民,流民開始往長安聚集。

 對於災民的安置,朝廷裡的大臣們也各有想法。有人提出讓各地官員嚴守地界,不得讓災民出界,等候朝廷的賑災糧食。

 而有官員則認為這樣做會死很多人,畢竟關隴河朔山南本就不是交通便利之地,等候賑災之糧,就是等死。與其這樣封鎖州界,不如讓饑民到長安來,畢竟長安這裡還存有不少糧食,而且糧食從關東運到長安來,也比運來關隴河朔各州去更方便省時。

 當然,大量饑民聚集到都城下,還是會有不少的風險的。

 萬一有人煽動百姓作亂,事情也不好控制。

 於是比較有經濟的宰相李績就提出了一條建議, 以工代賑。

 那些今年絕收的災民放他們來長安,朝廷在長安邊上設一些災民營暫時安置這些百姓,發放賑災糧食。但糧食不白給,把災民中的青壯者安排去修建大明宮。

 災民中的青壯者去修大明宮,這就等於是釜底抽薪,減少了動亂之源,另一方面以工代賑,還正好利用這些災民修建修了一點的大明宮,畢竟平時修個宮殿不容易,得避開農時,每次征召有限。

 現在正好,以工代賑,一舉兩得,既方便災民救濟,又能夠控制局勢,還能夠修好爛尾停工的大明宮,豈不正好。

 而李義府更是建議,再發行一點賑災債券,反正有之前發行的成功經驗,就拿百濟攻佔的土地和俘虜來做債券的抵押嘛。

 李義府還野心勃勃的準備發行二百萬貫新債券,以充實朝廷府庫,順利的度過這次災情。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