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逍遙小地主》第三百零三章 長安報社
“尹道長請留步!”

 “李秘書慢走!”

 長安宗聖觀門口,白胡子老道長尹文操很熱情的攜著李逍的手惺惺惜別。這一次前來,李逍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尹老道不但買下了封神榜的版權,開出了千字三千的稿費,另外還給出了三成出版分成,此外他還花一千貫錢買下了長安新聞報第一期的全部廣告位。除此外,尹老道還跟李逍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樓觀道將與秘書省印刷局長期合作,繼道德經後,尹老道又拿出了十本道經交給李逍印刷,每本印刷三千冊。

 做為財大氣粗的樓觀道,尹文操很大方,預付了李逍三千貫的稿費,另外又預付了封神榜前三集的三千冊印刷費。連那十本道經的印刷費用,他也預付了三成。一千貫廣告費,更是直接到位。

 來的時候,李逍帶著一卷手稿前來,走的時候,卻是拿著萬貫離開。他懷裡揣著一張尹文操寫的憑據,憑此可在天下三百余處樓觀道兌換錢帛。

 這就是樓觀道規模大的好處了,他們都已經可以連鎖經營,進行初級的匯兌業務了。

 有錢好辦事,李逍對於這樣的合作夥伴非常滿意。

 ······

 出了樓觀道,李逍便去了玉瀨名下的一處長安宅子。這座宅子在城南,長安的城南算是普通百姓的聚集區,這裡沒有東西兩片的熱鬧繁華,許多坊區甚至比較荒涼。

 是的,在隋朝的時候,直到隋朝快滅亡的時候,城南的城牆都才勉強修好。而城南的不少坊區,其實一直都是沒有住滿人的。大量的坊區空置著,晚上的時候,有的坊區只有零星幾盞燈,甚至有的坊區完全就是黑的。

 隋末唐初之時,戰亂更是導致了大量的城南坊區的空蕩。

 許多長安百姓開始在那些城南空蕩的坊區裡種地種菜,外面是高大的坊牆,可裡面卻是一片片的麥田和菜地。

 到了如今永徽之初,情況要稍好一些。

 如今整個長安有軍民四十八萬之眾,長安城算是比較充實,城南也很難再見到那種整坊空蕩蕩全種上莊稼的情況,但城南確實還是人口較少。

 這邊的地皮是很便宜的,宅子也便宜。

 玉瀨以前在這邊有一座宅子,很大,佔地近百畝,很難想象在長安城裡居然有這麽大的宅子,可事實上是,城南的宅子真不值錢。佔地百畝的城南宅子,如果不論裝修的話,其實還不如城東的十畝宅子值錢。

 玉瀨把這座空置的宅子拿出來做為長安新聞報的報社,李逍過來的時候,這位雷歷風行的長公主,甚至已經招來了一大批人。

 玉瀨的名頭在長安還是很響的,在那些士人心頭也很有召喚力,她一聲召喚,於是很多人前來。

 “談的如何?”玉瀨迎上前來問。

 “出人意料的好,樓觀道和尹道長真是位不可多得的好合作夥伴!”李逍笑著說道。

 “那就好,我已經招來了許多人,隨從仆役,還有廚娘車夫等都配齊了。另外還招來了不少書生士子做我們的編輯,你一會把把關。”

 一份報紙怎麽辦,玉瀨也沒有什麽底。

 但李逍知道如何操作,現在的長安新聞報根本沒有什麽競爭力。而一旬十天才一期的發行,時間上也沒壓力。

 至於內容,缺少競爭的長安新聞報當然也不會有多少壓力。

 有李逍做總編,大方向上把關,李逍覺得問題不大。

 至於印刷這塊,有印刷局呢,組好內容排好版,然後交給印刷局就好了,最多是把版寫好,然後那邊刻版印刷。

 “除了編輯,我們還得自己建好發行渠道。”李逍對玉瀨道,他初步的打算是一面跟長安的那些書店、紙墨店合作,在他們那裡掛賣報紙,同時自己招募一支送報隊伍。

 “把報紙放到書店、文具店賣估計難行,那些人未必願意替我們賣。我覺得還是自己招人去賣合適!”

 玉瀨知道那些書店是誰開的,那都是士族開的。

 “你說的有道理,那先不理會他們,我們可以自己開幾家報刊亭,另一面雇傭一些孩童替我們賣街串巷賣報就好。”

 反正第一期的長安新聞報初定是發行一千份,一千份真不算多,李逍甚至還打算免費贈送一些出去,比如長安的百司官衙,長安的國子監等,免費送點。

 甚至那些酒樓茶鋪也送點,先把長安新聞報推出去,等有了些名氣之後,到時自然不愁沒人看。

 “咱們第一期的創刊內容就按我們之前商定好的辦,稿子我拿給你,你讓那些新招來的編輯們校對審稿,審好之後給我再把下關,然後就可以定版面,寫版交給印刷局印刷了。”

 一千份的旬刊,這確實不算多。

 但在當下的初唐之時,在印刷術剛剛發明還沒有打開的時候,卻是驚人創舉。

 第一期的內容差不多都擬好了,總共就是一萬字左右,分成了三十二版,其實就是三十二篇文章,多的一篇五六百字,少的一篇才一二百字。

 而做為連載的封神榜,則采用的是夾頁的形式,不佔用版面,甚至不和新聞報各版裝訂成冊,而是單獨附在後面。

 這樣做一來是因為連載一期得萬字內容,那嚴重影響到原來的版面,二來采用單獨的形式,有利於那些報紙讀者自己集結裝訂成冊。

 一期萬字,一月三期的連載就有三萬字,可以裝訂成一冊收藏起來了。

 玉瀨招來的編輯都是些年輕士子,且基本上都是些庶族寒門子弟,這些人多是來自天下各地進京科舉的士人,但是長安年年科舉,可想中舉卻不容易。

 沒有門第,沒有名聲,有時就算有才氣可也難中。

 畢竟眼下的科舉,以明經為主,而明經就要求對九經相當的熟悉,特別是對九經的理解,那更不容易。明經這塊,士族子弟最有優勢,因為他們打小就有條件學習九經,而且家裡不但有九經書籍,甚至他們各家基本上還都收藏有不少歷代先賢對九經的注釋。

 比如朝廷這次準備印刷的五經正義,其實就是從各大世族手裡收集的各種五經注釋版權,然後經過整理挑選而成的。

 士族子弟有條件,有學術氛圍,但寒門子弟能夠讀的起書就不錯了,一般機會下抄讀經書都不容易,更別說想得到那些經書的各種注釋版本,因此在科舉的明經科考試裡,寒門子弟其實天然就佔下風,更別說這年頭開卷考試,對門第的要求很高。往往就算考的好,但也沒用,因為考試不以成績為主。

 至於進士科倒是以策問、詩賦為主,可是進士科一年也錄不了幾個人,對於每年大量進京的寒門庶子來說,那真是千軍萬馬獨木橋。

 滿懷夢想來到長安,卻無法中舉,這對於很多士子來說,是個嚴重的打擊,他們舍不得離開長安,總希望著繼續留在長安,有一天能夠得到哪位權貴高官的賞識舉薦,能夠科舉中第。

 但居長安,大不易。

 想在長安生活,可是非常不容易的,長安是高消費的大都市,吃住都不便宜。許多士子於是寄住在寺院、道觀裡,以抄經來維持生活開銷。

 玉瀨招來的這批人,年紀大的已經有五十多歲了,有些人甚至是在武德年間就已經進京趕考,一恍就蹉跎了三十余年。

 就算是年輕的士子,也基本上是在長安逗留了三年以上。

 這些人裡,也並不全是才子。

 李逍與他們做了些簡短的交流,發現其中讀書讀傻的人不少,也有些還挺有靈氣的,可惜他們都比較混的差。

 看他們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了,雖然勉強齊整,可還是帶著幾分落魄書生的味道。

 李逍其實也不需要什麽大才子。

 報社編輯嘛,又不是招作者,現在草創階段,編輯們倒多是做些校對、審稿的工作。

 至於組稿和方向問題,這是李逍把握的。

 也許以後,李逍會把報紙交給下面,但現在還是自己把關更放心。

 “做為我們長安新聞報的編輯,大家以後可以就住在這裡,這裡房間很多,大家每人一間。另外吃也就在這裡。”

 包吃包住,這是基本條件。

 另外李逍開出了每月五貫錢的月薪, 可以說這個待遇不算低了,五貫錢在長安生活不容易,但起碼是能夠立足的。

 而且李逍也承諾,若是到了每年科舉的時候,也支持他們去考。

 考不中,也可以再回來。

 “五千是底薪,若是我們報紙辦的好,反響熱烈,那麽大家還會有獎金。至於獎金多少,到時就看我們能夠拉到多少廣告,廣告越多,大家的獎金越多,按比例抽成做為大家的獎金。”

 說完這些,李逍也沒多說廢話,讓玉瀨把搞子分給這些老少讀書人,讓他們負責校對稿子。

 他們校對無誤後,再交給李逍來排版,排好版後再交到印刷局去寫版、印刷。本來李逍是打算自己報社的編輯們寫版,後來想想,還是交給印刷局那邊的專門寫版師好點。

 沒必要節省那點錢,還是做得專業一點更重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