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逍遙小地主》第二百九十一章 樓觀道
李逍在中渭橋樹起大旗招工,很快就傳到了長安城。

 畢竟中渭橋是長安北面必經道路之一,離長安也近,消息傳的快。

 太極宮裡,李治聽到百騎司稟報後,只是微微一笑,“朕這幾天忙的團團轉,倒是忘記李逍和他的印刷局了,三十萬貫答應他的錢拔做他用,估計他很不高興啊。”

 武氏挺著肚子,笑著對丈夫道,“李三郎的本事可不小,陛下不給他錢,也難不到他。你看沒有你的內府錢,李逍不照樣樹起招工旗,人家借用玉米監的公廨錢招募饑民,照樣開始修建印刷局作坊,乾的有聲有色的。”

 朝廷以工代賑,賑濟越來越多的京外饑民,而李逍同樣開始以工代賑,這速度絲毫不比朝廷慢。甚至朝廷這邊還沒開始招募流民修建宮室,李逍那邊還搶先一步開始了。

 “朕也給將作匠和少府寺下道旨,讓他們抽調些工匠過去,民夫李逍有了,但工匠和工匠還得他們調拔些才行。”

 武氏笑說,“李逍從玉米監借公廨錢,年利一倍,臣妾這裡倒也還有幾千貫錢,正好可以借給印刷局生利。”

 “你就不怕賠了本?”

 “李逍賺錢的本事大著呢,怎麽可能賠本,你看他主持玉米監,不就帶著玉米監玉小賺的盆滿缽滿的嗎?”

 李治哼了一聲,“李逍背著朕偷偷賣了不少玉米種子,還當朕不知道麽,只不過朕也知道他沒有私自貪墨,便也懶得追究。”

 “陛下,水至清則無魚,李逍是能辦事的人,一些細節又何必在意呢?”

 李治點了點頭,他也是相信李逍能力的人,可惜上次借李逍痛打了舊士族的臉面,讓他成為士族眼中釘,要不這次李治修大明宮,都打算讓李逍這個秘書少監來負責了。

 “既然愛妃都肯拿出自己的脂粉錢來,那朕也就再湊點,湊個五千貫給李逍吧。多了,朕也在也拿不出來了。”

 現在事情這麽多,李義府雖提出發行二百萬債券,但這筆錢也是早有用處,要用來以工代賑修大明宮,李治也暫時沒余錢給李逍的。本來他打算暫停印刷局印書計劃,但看到李逍依然還能撐的下去,便也就打算再看看。

 中渭橋邊。

 藍田長公主玉瀨一身道袍,騎馬到來。在她身後,還有幾輛牛車。

 “三郎,聽說你在這裡施粥救濟災民,我特別送些糧食來。”

 李逍看到突然到來的玉瀨,有些意外。

 看著牛車上一袋袋的糧食,更是感動。今年玉瀨也是受災者,她的封地交給李逍管理,本來李逍還說給他保證食邑收獲,結果大災。玉瀨主動的免去了封戶們夏季的租子,也算是讓李逍免承擔了許多損失。

 畢竟本來約好,公主把封戶的租稅交給李逍管理、收繳的,李逍給公主定額的租稅,公主將其中兩成收入做為李逍的酬謝。但今年封戶們也就是兩成左右的收獲,如何能繳足額租?

 可因為李逍是包租,因此本來這個損失是要李逍承擔的。

 但公主免了封戶們的租稅,也就讓李逍免於損失,不然這損失可不小。

 公主今夏一粒糧租都沒收,牛車上拉來的全是公主莊園裡自己的糧食。

 “多謝公主了,我讓人給你打借條,這算是我們印刷局借你的。”

 “還打什麽借條,一點點糧食而已。”

 “可不是一點點,現在糧食金貴啊。”李逍感歎著,隨著大量饑民向長安湧來,長安的糧食壓力可不是一點點的大,糧價那是節節高升。

 就算朝廷的常平倉不斷放糧,可也打不下飛升的糧價。

 “這糧食也不全是我的,我給你介紹幾位善人。”玉瀨笑著說道,這時她身後走出幾個人來,都是穿著道服之人。

 “這位是長安樓觀道的陳道長,以及樓觀道諸位道友。”

 被稱為陳道長的是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老者,長的很高大,又很儒雅,長長的胡須,一身道袍,手執一把拂塵,背上卻背了把寶劍。

 對於樓觀道,李逍也是知曉一點的,畢竟在長安城裡,有不少道觀,而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樓觀道,這可是當年高祖李淵都尊奉的道觀,是皇家特意請來,並為他們修建道觀。

 其實說起樓觀道,就不得不說道家組織形式的發展變遷。

 在南北朝時期,道館制度逐漸興起,而在此之前,五鬥米道的道官和道民家中有專用於自責和悔過的屋子,叫靜室,又或叫靖室。一定級別的道官在家中設的靜室,叫治,意思大概跟道官治理道民有關。

 治有不同等級,天師直接控制的二十四治,相當於行政區域的辦公地點,不過是一些茅屋或瓦屋建築。

 這些治,也是中國道教宮觀建築的雛形。

 五鬥米道規定每年在幾個特定的日子召集道民開會,以二十四治為中心,舉辦祭祀祖師、交納道米錢稅、登記人口的活動,這套組織機構也是他們用來統管道徒的活動。

 後來道館興起,道教也從民間秘密狀態走向社會公開化和官方化。

 建在城中的道館,主要靠朝廷供給和貴族富豪的施舍供養,小部份來自替人做法事收入。

 地方上的一些道觀,有的則擁有官府劃歸的民戶,這些民戶多半散在道館附近,為道館耕種土地,道士也從事勞動,地位最高的館主掌管道館擁有的包括房舍地產在內的全部財產,逐漸就成為封建僧侶地主階級的一部份。

 道觀的興起,使得天師道原來以祭酒制度為特征的組織形式衰弱。

 樓觀道屬於道館中的宮觀派。

 按樓觀道的說法,他們的祖師是尹喜。這是西周時函谷關令,他曾在終南山北結草為樓,夜晚在上面觀星望氣,這也是樓觀得名來歷。後來,老子騎青年過函谷關,喜將老子迎接到樓觀,向他學習道教,得老子傳授道德經,後來尹喜在樓觀道得道成仙。

 當然,這種說法,其實就是樓觀道對自己這一道派的神化。

 其實樓觀道的真實歷史是開始於魏晉之際,最早是一個名叫梁堪的道士,帶徒弟王嘉隱居在終南山修道。

 王嘉後傳孫徹,孫徹傳馬儉,馬儉傳尹通,再傳尹法興、牛文侯等人。牛文侯傳王道義,綿延直至隋唐,元代並入全真道。

 從魏晉到唐,樓觀道歷代傳人中出了不少有名的道士,經過他們的活動,當朝的統治階層經常給予樓觀道優厚的待遇,賞賜大批錢財、土地和供役使的民戶,樓觀道的道觀建築不斷增建修葺,漸成為了此時北方規模最大的道教中心。

 樓觀道融匯各教派的經典教義,廣泛吸引南方和北方各教派的教法,他們最著力宣揚的,是太上老君授喜道德經,二人同去西域化胡成佛的故事。

 可以說,樓觀道就是繼天師道之後興起,在唐朝時最重要的道派。

 老子、尹喜化胡的故事其實挺有意思。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中原也就被稱為是胡人的宗教,是外來文化,他的傳入,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中國本土文化的抵抗。

 東漢末年,襄楷向皇帝推薦《太平經》時,說過“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話。浮屠即佛,這不過是說老子跑到“外國”成了佛,跟老子化胡的說法有不同。老子成了佛也好,老子為了教化胡人傳給他們佛教也好,這類說法究竟是誰最先提出來的,今天已經搞不清楚了。也許佛教傳入之初,佛教這邊為了順利傳教,故意編了這類說法,意思是,我們佛教也是中國老子傳入的,中國老子也是佛,所以,別把我們當“胡教”看。但在後來,道教最喜歡提這檔子事。西晉末,五鬥米道祭酒王浮專門編了《化胡經》,宣揚這個故事,貶低佛教,把佛教釋迦牟尼說成老子的弟子,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你們佛教還是我們老祖宗傳的,有什麽了不起!

 佛教勢力大了以後,也針鋒相對,偽造經書,編出佛祖派遣儒童菩薩孔子、光淨菩薩顏淵、摩訶迦葉老子到中國傳教的故事。把中國人敬奉的孔子、顏淵以及老子都說成是佛的弟子。

 道教攻擊佛教剃度出家,不結婚,不要後代,說老子之所以給胡人立下這些不合乎中國禮教人倫的教規教法,是看到胡人太野蠻,不開化,想讓他們絕種,才叫他們男不娶,女不嫁,要是一國都信佛教,它自然就滅亡了。佛教見對方這樣粗暴無禮,也惡言相對,極力貶斥道教的修煉方術和做法事等裝神弄鬼那一套。二教相互攻擊,目的都是為了壓倒對方,爭取統治者的支持,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其實都是統治階層不滿佛教過於強大,在釋、道兩派的支持下對佛教的圍剿。

 南北朝時佛教大興,但也導致了幾度滅佛,唐高祖李淵在位時甚至也有滅佛之意,只是後來玄武門之變,李淵成為太上皇,新繼位的李世民為了穩固民心,爭取支持,便取消了李淵的滅佛旨意。

 但李家畢竟自稱老子之後,當然是要扶持道家。

 立國之初,李淵就請樓觀道來長安,並為他們在長安城中建立了極大的樓觀道觀。

 樓觀道地位尊崇,而且有錢,他們名下的土地極多,還有大量劃歸他們的百姓,專門為他們種地乾活,成為朝廷的不課戶。

 有錢的道士們遇災荒之時也喜歡施粥放糧,這其實也不過是些收買人心的行為,與和尚們一起爭奪信仰罷了。

 想當年,魏太武帝滅佛,把幾十萬僧尼勒令還俗,毀掉佛和寺廟。周武帝時又來一次,但和尚們也很快找到北周的對頭北齊,齊文帝在和尚們的鼓動下,下詔廢道,命令所有道士剃發當和尚,不遵從的就砍頭,弄的當時北齊上下一個道士都沒剩下。

 這也算是當時的一個比較奇怪的怪事了,西邊的北周滅佛,把和尚尼姑全都趕下山,讓他們僧尼結婚生子,而東邊的北齊乾脆讓所有道士剃掉頭髮當和尚。

 到了隋統天下,隋朝又尊崇佛教,畢竟隋文帝是在佛寺裡出生,小時候甚至是由一個尼姑撫養大的。

 但到了唐朝,唐高祖又崇道,認老子為李家祖宗。

 其實樓觀道的興起,正是當年北魏太武帝為滅佛而有意推崇,以道抑佛。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樓觀才正式形成一個相當數量,對朝野都有巨大影響力的道派,而在唐朝,樓觀道更是經過幾十年的李唐尊崇後達到一個頂峰。

 樓觀道很有錢,李逍看了那幾車的糧食,剛才還覺得多,現在卻覺得少了。

 那位陳老道似乎感受到了李逍的意思,笑著解釋道,“我等自終南山回長安,路上遇到長公主,順路過來。”

 據說當年樓觀道在道士岐暉的帶領下,大力讚助李淵起兵,錢糧沒少給,甚至還在輿論宣傳上沒少出力,因此李淵當皇帝後,對樓觀道也特別青睞,武德初,敕修樓觀宮宇,並賜田千畝以充基業。後又下旨改樓觀為宗聖觀,以岐暉為觀主,並賜粟帛無數以充齋給。

 李淵李世民父子在位時,數次親至樓觀,以祭祀老子。歧暉在貞觀四年去世,由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觀主兼知宗聖觀事,尹文操奉李世民敕旨,敕撰《玄元皇帝聖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十篇,後又著《祛惑論》《消魔論》三十卷,續《樓觀先師傳》一卷。

 這位陳道士正是尹士操的師弟。

 李逍一聽,立馬想到一個生財之道。

 “陳道長,需要印經書嗎?我印刷局剛開張,優惠酬賓,給你特別優惠。道德經印三千本,只收你五百貫,如何?”

 一本道德經才五千來字,一本就能印下,二十來個版就夠了,印三千本成本不到二百貫,收五百貫,那是翻倍的賺錢。

 剛好拿他們練練手,更何況,樓觀道這麽有錢,這一單買賣要是做好了,後續還會有大單啊。

 這年頭, 和尚、道士們都比官府有錢多了。

 “三千本道德經才五本貫錢?”那位陳道長明顯是不會做生意的,一聽這個價光想到便宜了,忍不住驚呼出聲。找抄書人抄道德經,三千本可是得不下兩千貫錢的,印刷才四之一,確實劃算啊。

 陳道長心動了。

 這年頭,雖說樓觀道被皇家尊崇,可佛家力量也一直很強,佛道爭鬥從沒停止過,樓觀道做為道家如今最強的道派,他們自認為兼負了打擊佛家的重要使命。

 除了爭取朝廷的支持外,如何在民間獲得更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多傳播道經就是個重要的辦法。

 道德經正是樓觀道最信奉的道家經典。

 “李秘書此話當真?”

 “三千本道德經,五百貫錢,絕無二話。”李逍看到陳老道那激動的樣子,就知道自己虧了,應當開高點價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