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師徒二人正說著話,裴元紹又送了一個厚厚的信封過來,說是樂浪郡那邊送來的。
“張子元居然能抽出時間寫這麽多東西,真是稀奇。”劉備笑著接過信封,確認封泥火鑒完整之後便將其拆開,細細閱讀起來。
翻了幾頁之後,劉備便將這封書信遞給盧植,自己向後靠在椅背上,輕聲笑道:“果然是耐不住寂寞了,想要建功立業啊。”
盧植有些不明所以地接過信件,但是片刻之後,他就明白劉備為什麽會這樣說了。
原來是張煥想要搞事情。
當初聽說樂浪郡那邊經常遭受異族襲擊,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於是劉備親率軍隊南下,在單單大嶺的山口以一千敵一萬,將穢貊人的精銳斬殺殆盡。
雖然消滅了外敵,樂浪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沒有得到改善,人口數量眾多,糧食產量不足,各種生活生產資料都極度匱乏,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使得劉備也沒辦法同時解決,只能通過轉移人口,輸出鐵器和牲畜來提升農業水平,讓樂浪人能夠活得更好一些。
在那之後,張煥親赴樂浪擔任太守,他不辭辛苦,親自走遍樂浪各地了解風土民情,建立了一套以農業為基礎,鹽業、漁業為輔的經濟發展模式,再加上遼東鋼鐵產業日趨成熟,足以滿足周邊各州郡的需求,經過一番厚積薄發,樂浪這個貧弱多年的地區終於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由於青州黃巾死灰複燃,沿海地區的百姓再次掀起了逃難潮,變得面貌一新,並且氣候相對溫暖的樂浪郡就成了他們的首選,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樂浪郡人口再次膨脹。
人口多了,糧食壓力也就大了,於是張太守拍板決定,向南拓荒。
朝鮮半島東邊是連綿不絕的山脈,適宜耕作的土地只有西海岸的狹長部分,樂浪百姓在張煥的帶領下,扶老攜幼,沿著帶水向南走去,途中遇見合適耕種的土地就建立村落,兩年時間,就把勢力范圍推到了漢江沿岸。
這一下,樂浪人的日子可就沒那麽太平了。
他們被漢江流域原本的霸主馬韓人給盯上了,
馬韓是朝鮮半島南部最強大的國家,全國人口十萬戶,也就是近五十萬人,民風彪悍好武,以農耕桑蠶作為主要經濟方式。
憑借數量眾多的人口,馬韓人不但佔據了半島南部最適合耕種的土地,還凌駕於辰韓和弁韓之上,享受著高人一等的待遇,如今有了新鄰居,馬韓人不去打秋風收保護費,簡直都對不起他們的種族天賦。
作為一個好鬥分子,張煥自然是容不下自己身邊出現心懷叵測的小賊,他一方面積極訓練郡兵,另一方面則是向劉備求援,希望能夠得到正規軍的助陣,至少要把馬韓人狠揍一頓,確保百姓安居樂業。
“張子元的意思是從遼東二郡調集兵力,再加上樂浪郡本地郡兵南下渡江,在馬韓人的土地上長期作戰,不讓對方安心耕作,如果有機會,連秋收都給他們破壞掉。”盧植不住地翻閱著張煥的信件,這個家夥為了說服劉備,專門花了不少筆墨陳述戰爭的必要性,更是做好了長期戰爭的規劃,看來是下定了決心,要徹底征服朝鮮半島了。
“這仗不是那麽好打,或者說不單單是能打就行,三韓所在地區多山,去的人少了,馬韓人打不過就往山裡一鑽,到時候找也找不到,追也追不上,去的人多了又沒必要,我是擔心這個。”劉備有些苦惱地說道。
老先生呵呵一笑,翻出幾張信紙遞給劉備,“都在信裡寫著呢。”
原來張煥的計劃不光是戰場爭雄,在他的謀劃之中,聯絡辰韓,建立戰後半島秩序,將會是樂浪郡今後的重中之重。
辰韓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朝鮮半島東南部的山區,他們自稱是秦國後裔,為了逃避苛政而渡海前來,無論生活習俗還是語言文字都與半島原住民不同,反倒和關中地區相近,故而又被稱作“秦韓”。
作為後來者,辰韓人擁有的社會架構和生產水平遠遠高於當地土著,他們擅長種植五谷及水稻,會驅使牛馬耕地,甚至自己會冶鐵,生產出來的鐵料除了打造農具,還可以出口到馬韓、穢貊和倭國。
辰韓人千裡迢迢,從先進地區到了落後地區,掌握著先進的技術,卻因為人口數量差距巨大,只能被馬韓人騎在頭上,只能生活在條件艱苦的山區仰人鼻息,他們甚至連國王都得由馬韓人擔任,自己沒有發言權。
這種不公的待遇,辰韓人早就無法忍受,今年年初,他們偷偷派出一支小部隊,跋山涉水找到了樂浪郡,希望和故國來的老鄉一起,推翻殘暴無度的馬韓人,重歸華夏大家庭,共建美好家園。
除了馬韓和辰韓,半島南部還有一個小國家, 名叫弁韓,弁韓與馬韓雜居,故又名弁辰,兩個國家的房屋城池形式相同,語言和習俗卻有不同,不過他們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推翻馬韓。
由於對弁韓人的心思了如指掌,辰韓人在聯絡樂浪郡,並得到了積極的答覆之後,就立刻與弁韓在暗中結盟,只要漢軍南下攻打馬韓,他們就起兵響應,戰後歸順大漢,成為光榮的大漢子民。
“怪不得張子元這麽有信心,原來是有內應啊。”劉備又將信件重新閱讀一遍,反覆思考之後,覺得這事可行。
如果一切順利,漢人不但能鏟除朝鮮半島上勢力最為強大的敵對者,還能收編十幾萬故國遺民,將黃海徹底變成大漢的內海,並以此為跳板,給日後前往倭島提供前進基地。
“如今高句麗和遼西烏桓已經徹底覆滅,遼東地區沒有外敵,維持那麽多兵力已經沒有必要,就讓雲長他們抽調軍隊南下,當作練兵吧。”盧植提議道。
劉備點了點頭,“也好,我這就給雲長寫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