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帶著經典必背在異界》第235章 封年節、傳承
大宋雍熙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封年節。

臥龍大道兩側在十八日晚便高高掛起了紅燈籠,封年節慶典的氣氛也從燈籠高掛的這晚便濃鬱起來,參與準備慶典的不僅有學子還有樂呵呵行動起來的先生們,書山艱深難行,修行之日苦悶寂寞,有熱鬧的節日稍作調劑正好應了勞逸結合這句話。

十九日的清晨,冬日雖寒卻有明媚的陽光,但凡陽光到處皆似有初春之暖意。

在進入元一書院的元一門殿之前,書院隆承三十八年、三十九年,雍熙元年,二年、三年五期學子合計四百八十余人整整齊齊的橫著排成五個陣列。

此時此刻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所有書院學子統一著裝。

頭上戴的是前低後高的黑色儒巾,儒巾之後垂著軟帶一雙;身上穿的天藍色為底的瀾衫,這種瀾衫雖整體為淡淡天藍色但在領口、袖口、衣襟側邊、底邊和雙擺等邊緣處全是近乎黑色的深青,如此天藍和深青的對比顯得學子們更為精神抖擻,英氣勃勃。

封年節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祭祀大典便從這晨光初至時開始了。

“時值封年之節,朔風不減冬寒,青松翠柏卻現春意,元一上秉承昊天之意,下承黎民之心,修持神書之力……”元一門殿二層樓台上面向諸位學子講話的是書院掌舵人馮副山長。

許年作為雍熙三年學子中的佼佼者,是和兩位趙家小王爺,和桑家姐妹兩人一同站在第一排的,也正因此能將二層門樓上的馮副山長的樣子看個真切。

正所謂人靠衣裝,今日大典中的馮副山長自然不會穿那一身勞作時的老農打扮,今天的他身著深黑色綴回字金邊的祭袍,頭戴高高的黑色峨冠,輔以頜下一把飄逸的銀色短須,讓其精氣神也與常日完全不同。僅僅是一眼看去,便覺的副山長大人身板如同淵臨嶽峙的九秦險峰之松柏,更遑論細細再觀之後,老者那引人注目、褶褶生輝的眼神。

語雲:“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唯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出席書院封年祭的馮副山長此刻精氣神俱在,可謂神完氣足,他正在以真實的自身為寫照在向在座學子們表明什麽才是人中龍鳳般的君子風度和氣質。

許年看在眼中,讚在心裡,要知道在他的所見所聞中,即便是前生的電影電視劇中他也沒見過有這般的君子之風。這樣的外表氣質當是先得老年爺眷顧,然後又一直經歷著神書典籍磨煉而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兩相合並才能出現的。

從那並不寬闊的臂膀上許年似乎看到一位曾經氣吞山河乾坤萬裡如虎的的英雄豪傑……

馮副山長不常出現在諸位學子面前,今次的許年借著這宣讀祭詞的機會好好的觀察了一番這位地位尊崇的元一書院掌舵人。

“……禮儀既備,令月吉日,諸子前行!”

不知為什麽,如此本應是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祭文經由馮副山長之口宣讀下來卻顯得那樣有煌煌天威,似是真的能夠上體昊天,下接蒼生。

在馮副山長的祭文宣讀聲結束之後,數百名學子齊齊三躬身,這三躬身雖姿勢大體相同,但是彎腰角度和含義卻有顯著區別。

其一躬身,身姿直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拱手而拜,此為上祭昊天;

其二躬身,身姿微彎,與直立時約呈三十度角,同樣是左上右下拱手而拜,此為拜至聖先師,蒼生黎民——實際上晚輩向長輩行禮也是這般躬身作揖。

其三躬身,身姿彎曲,與直立時約呈六十度角,一樣是左上右下的拱手行禮,此為三拜社稷大地。

許年在進學之處的元一禮儀課上就知道了這般行禮的深層次意義:如此三次躬身行禮,對應著天人地三者,符合現下樸素的世界觀。

而這三個不同的躬身角度卻更有其含義,祭祀上天之時身姿直立說明讀書人修行者順應天意卻不盲從;祭拜先賢與先民行長輩禮則是感念先人之功德,表示永不忘記;祭祀大地近乎六十度的彎腰則說明了世人對於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養於斯的大地母親極盡尊重感恩之心。

如此三躬身而拜,對天地人的就表面上和內涵中的尊敬程度而言,應當是地為首,人為重,天為末,其中隱隱有著付出與索取,敬畏與奮鬥、傳承與延續的至理。

隊伍緩緩前行,雍熙三年的學子們人數最多,也是排在最末尾,跟著諸位學長學姐們走在臥龍大道方正乾淨的石板路上。

道路兩側有高高掛著的紅燈籠,靜室和講堂門楹邊上有寫在紅紙上的吉祥話和吐故納新、迎財辟邪的桃符……一切的一切都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隊伍的目的地是元一正殿份屬東西兩側的文廟和武廟。

約莫一炷香的功夫,四百余學子排列著整齊的隊伍來到元一正殿前的廣場,首先是相左而行,那裡便是文廟。

文廟飛簷挑角在外看去頗為雄偉且佔地廣闊,但踏入之後卻發現其並不豪華,陳設上甚至能稱得上簡單。

地面是青石鋪就,二十余根巨柱就聳立在這青石上將大殿支撐,牆壁上掛著的都是先賢神書中飽含天地大道或者人生至理的名言,而正中香案上所供奉的卻非是塑像、畫像。

上面有的只是一捆不知何種材質編制的草繩、一片有刀痕裂紋存在的龜甲、一方撰有銘文的銅鼎、一卷捆扎成卷的竹簡和一疊發黃的草紙。

文廟,祭祀先賢之廟宇。

先賢先師,有大道之理傳與眾人,也有怡情心語見著與筆端,這些先賢先師不知何姓何名,也不知在何處何地,但他們留下的神書卻始終影響著雙月之下的人們。

除神石點化、才具天授外,神書之語何以流傳,神書之道何以延續?文以載道,何以載文?

不管其他學子是何感受,許年再看到那香案上的五種物事之後,頃刻間便明白了其中含義。

這就是傳承之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