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除了夜宴圖,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考學的文武榜頒發及任命,此次從文武榜脫穎而出,參加殿試的有是十二人。
司馬孚、朱然、單福、孫皎、孫禮、馮習、典滿、這幾人孫策是念得出名字的,也大概知其本事的。
剩余五人中,倒還真有兩人讓孫策遺漏,最後被謝安和司馬朗聯名推選。
一個叫魏諷,一個叫潘浚。
孫策是真沒聽過兩人名號,但用系統查閱之後,他也就明白為什麽謝安要著力推薦,都不是普通人呐。
至於徐庶的假名,孫策沒有去計較,只是在考慮該如何用他,這人是實實在在的文武全才,這裡的武不是指武藝,而是帶兵打仗的能力。
想起在某本書上看到他是棄武從文,而且這次考上來,也是以文試第一的身份,那就如他所願,劃到新的部號裡去做個司馬吧。
自從謝安回到臨淄後,孫策就安排他去了預備役,認認真真的學習如何建立新的兵團。
就連名字他都想好了,就是中國歷史上和嶽家軍、戚家軍齊名的北府軍。
北府軍,正是謝安一手締造的,雖說真正的建軍者是謝玄,不過沒有謝安,就憑軟弱無能的東晉朝廷,是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當時的皇帝因為遺留的世家問題,一直在平衡幾個大族的關系,打仗大部分是靠地方軍閥,就像一個“名譽主席”,沒有實權,要看地方大員的臉色。
比如荊州兵造反,皇帝老兒就嚇得瑟瑟發抖,哭著喊著讓徐、兗二州的軍隊來救駕。
為此,謝安感到無可奈何又深深的痛恨,之後才有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後來又兼任徐州刺史,最終北府軍成立。
所以這麽說來,讓謝安統領北府軍,也算實至名歸。
北府中郎將謝安,軍司馬徐庶。
以這兩人為領導班子,再搭上朱然、典滿、孫皎,整個北府軍大的框架是有了。
至於其他人,孫禮、馮習被劃配到虓虎軍,為薛仁貴增加一些人手。
司馬孚幫助司馬朗,做了哥哥的戶部侍郎。
另外由於呂范和朱治去做了夷州和瓊州太守,空閑下來的會稽和豫章太守,順理成章由魏諷和潘浚頂替,不過魏諷這個職務,他還是想要到時候找個其它人來更換,理想配置是他成為新任禮部令孫邵的侍郎,而且誒孫邵還兼著北海太守一職,中級官員的漏洞越來越大,因為就這樣,都還沒算上三韓以及劉備離開後。
年節到這個時候,已經宣布接近尾聲,在蔡邕、張昭、張紘、喬睿四人領著一眾新學員,向孫策致禮後,征東軍正式迎來了建安四年。
休息了一日後,孫策急不可待的召開了第三次全會,劉協的死、李世民的獨立,這兩件事對他的五年計劃,有了不少影響,為繼續領跑大漢各路諸侯,有些條令,需要做出改動。
比如考學。
沒有了大漢朝廷的掣肘,孫策正式宣布,考學更名為科舉,是征東軍選拔官員的途徑之一,察舉製將變為輔助手段,但由此舉薦的具有一定官職的人才,需要受到廉政署和錦衣堂的聯名核查,不僅僅是核查被舉薦人本身,包括舉薦人也會受到嚴查。
但凡兩方結果不統一,該官職的任命,都不得成立,當通過科舉做出公平裁決。
對於這一點,孫策還是很猶豫的,他若健在,相信科舉不會成為毒瘤,
包括錦衣堂和廉政署也不會成為知法犯法的存在,可是他不在了呢? 可惜眼下他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自己退位前,將君主立憲製拋出來,死命執行,也不知道到時會不會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最後就是孫策親自任命的官員,關於這一點,沒人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關於人才的選拔,招賢館可以取締了,以後每年只要沒有天災人禍,哪怕本將軍不在臨淄,殿試都必須實行,然後將殿試結果,八百裡加急送到我手中”
隨之是新增禮部,沒有大漢朝廷,禮部必然順勢而生,對這個問題,孫策早就蠢蠢欲動,奈何之前一直有朝廷尚在。
可那是佔著茅坑不拉屎,近幾年,由於佔據了大半個沿海,再加上新修港口和海上貿易的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外使節到來,之前一直都是打發給曹操,不過現在,孫策已經有權利代表袁紹、曹操、李世民、劉表等軍閥和外國使團接觸了。
這禮部令,自然就是由公績斐然的孫邵來當任。
不過在禮部成建後,兵部、工部、學部、商部、戶部、禮部,六部已成,再加上大理寺、廉政署、錦衣堂、經務院,大唐王朝的三省六部製,已經初具模樣。
(作者話:三省六部製中的這六部是由尚書省一省管轄,門下省和中書省另有職能,下文所寫的內容是簡化版,稱帝之後還會有更符合孫策理念的制度出來。其實大家了解一點的,也大概能體會到,廉政署行使著一些吏部和中書省的職能,大理寺行使著刑部職能,錦衣堂行使著部分門下省的職能)
只是孫策不太喜歡拾人牙慧,真正說出來的並不是三省六部製。
“兵部、工部由錦衣堂下轄”
“戶部、學部由廉政署下轄”
“禮部、商部由經務院下轄”
“大理寺仍舊還是獨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只要犯事,證據確鑿,你們都可自行抓捕、裁決”
孫策稱這個為《堂署院寺製》,其意義就是進一步確認賈詡、李儒、程昱所代表的權利,以及狄仁傑所處的超然地位。
孫策只能做到這,為了今天,從商部開始,他就一直在打伏筆,而這一切,直至今日,也不過才是剛為君主立憲製挖了第一鋤頭。
(作者話:不是君主立憲製優越,而是我思考了半天,能在這個時候灌入一個成熟健全、先進合理、並能被順利接受的制度的話,我只能想到這個)
“以後我不在臨淄,大小事務,你三人均可商量決斷,程昱主內,賈詡主外,李儒斷機”
殿內站滿了人,大小官員足有兩百人,孫策這一句話,無疑也就是為他們正名。
“淵兒你過來”
一揮手,候在正位邊上,由孫權領著的一個孩童,好奇的看著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
稚嫩的聲音環繞在房梁之上“父親”
“哎,淵兒,從今日起,這三人就是你的老師,還不見過老師?”
孫淵顯然是經過良好教育的,聽自家父親這麽說,趕忙伏倒在地“淵兒見過三位老師”
孫淵從幾年前就被安排了不少老師,雖行弟子之禮,但孫策從來都讓他叫之先生即可,叫老師,這還是頭一遭。
孫淵年紀小,不明白就裡,可殿內的所有人卻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孫淵將是未來征東軍的第一繼承人,是所有殿下之人,整個青徐揚豫四州的小主人。
而賈詡、李儒、程昱則是整個征東軍未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大公子請起,請起,下官等可當不得此”
“呵呵,你們當得,當得,從今日起,一天十二個時辰,有八個時辰都是你們在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淵兒十六歲之前,就多多麻煩你們了”
孫策做這個決定,主要是為了讓手下這一眾人,心裡有底。
殿議持續到現在,孫策接連頒布了不少規章制度,大部分都是因為大漢朝廷的存在,而不得施的政令。
……
“……那就這麽定了,程谘、黃柄、韓綜、全琮、向寵、董允、顧邵、陸遜八人,為青訓營新晉人選”
孫策大筆一鉤,笑容滿面。
少年強則國強,人才最怕的就是青黃不接,在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中,蜀國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斷層。
“最後一個議題,孝直,把議題章程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