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涼兵不戰而降,除了華雄,趙雲哥幾個是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也愈加佩服現在身在洛陽的幾位大佬,什麽叫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這就是啊。
正因為西涼兵這麽乖巧,所以趙雲和太史慈才能這麽快突至函谷關下。或者說趙雲和太史慈來得越快,收獲就會越多。
趙雲和太史慈很快從懵懵懂懂狀態中出來,哥倆一合計,得,故計重施,總一個等字了得。哥倆就率著三千白馬義從在函谷關下徘徊不走了。
“什麽?”當關羽和武安國稍遲一點趕至,函谷關外大局已定。關羽和武安國與趙雲等人匯合,一聽這形勢也是愣住了。
“果不出大哥等人意料!”關羽半眯著丹鳳眼,有點那啥地說:“小軍師當日交待我生擒一名西涼將領,就已經料到了今天啊!”
還別說,就關二爺這丹鳳眼,這紅臉,及這神態,天生就是裝那啥的料呀!也就是說關二爺天生就是裝那啥的料。
關羽說完,眾人齊刷刷看向華雄。華雄不解地說:“都看向我幹嘛?”
其中張飛百無禁忌地說:“二哥是說還好當日在虎牢關下沒砍了你,不然今天就沒這個大大的功勞,不,是奇跡,就沒這個奇跡。”
“誒!誒!”華雄臉一紅,梗著脖子硬著嘴說:“當日我可是準備和翼德大乾一仗的。沒想到雲長出戰,太意了,太意了。”
“子健你就是別強了!”張飛雙手一攤說:“你說說,這裡的哥幾個,你打得過那個?你就該慶幸了!”
華雄還真掃了眼在場幾個,有關羽,張飛,趙雲,太史慈,武安國。嗯,華雄的武藝在這群人中還真是墊底的存在。
趙雲實在看不過眼了,咳了一下說:“雲長和霸侯也來了,大家還是抓緊議議接下來該怎麽弄吧?”
在場無不一不是猛虎,衝鋒陷陣不在話下,要他們帶百萬人從函谷關下回洛陽,還是省省吧。不過事情已經如此,不行也得行啊!
趙雲一開口,大夥都忘了華雄這檔子事,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就是沒人開口說點靠譜的。實在是事關百萬人,再能打的人都不敢胡亂說道。
場面靜默了半個世紀,終於,關羽捋著長胡須,微睜著丹鳳眼說:“對於如何將這百萬人口帶回洛陽,我也沒有好主意。不過,我還記得當年大哥是如何處理五萬黃巾軍的。”
這下除了參與當年劉備首戰的張飛,其他人都是一副十分好奇的樣子。大家都只知道劉備當年的勒緊自家的褲腰帶,才勉強收留下五萬黃巾軍而沒發生餓死人的事。至於劉備當日是如何處理的,還真不知道。
關羽說,張飛補充,算是三言兩語將當年的事說了個大概。說到劉備承諾保全這當年應該要坑殺的五萬黃巾軍性命時,在場眾人都紛紛動容。
“如果說為了天下人,侯爺算當今天下言行一致的第一人。”一直是個好聽眾的太史慈這麽感慨了一句。
太史慈之所以這麽感慨,這與太史慈藝成後行走天下的見聞有關。漢末天下是一種什麽樣的狀態?貪官汙吏橫行,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顛簸流離。見多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見多了人吃人的現狀,任誰也不太相信有真正心懷天下萬民的人。
尤其在太史慈與趙雲一番交流,趙雲說出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再聽了趙雲描述了劉備其人及劉備治下的種種。說太史慈全信,趙雲都不會相信。不過有了關羽和張飛剛才具體事例的佐證,太史慈已信了七八分,才會發出如此這般的感慨。
歷史中太史慈也遇見過劉備,不過劉備沒入太史慈的眼。在報了孔融護母之恩後,太史慈就去找另一個漢室宗親揚州刺史劉繇,可惜不得重用。
劉繇敗亡後,太史慈才歸於孫策,太史慈才算得遇明主。正可謂是孫策知人,子義守信,未為不美也。
太史慈弓馬嫻熟,少就好學,恪守孝道。太史慈絕對是個有勇有謀,忠義守信,還很有見地之英雄人物。讓人歎息的是英雄早逝,逝世時才四十一歲。
太史慈臨終之時,歎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
歷史眾名人對太史慈的評價十分正面,也非常高。如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孔融:“卿吾之少友也。”
孫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
孫策還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宋書·劉敬宣傳》:“人之相知,豈可以一塗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孫元晏有詩讚曰:“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羅貫中:“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谘。”縱觀諸人評價太史慈,豈更讓人扼腕長歎。
“這還用說,我大哥就是個心懷天下,情系萬千黎庶的英豪!”張飛將胸部拍得通通作響,理所當然地對太史慈說:“子義,你武藝超群,忠孝無雙,何不跟我們一起完成我大哥的宏偉藍圖!”
“是呀!子義,為國為民才不枉大丈夫來世一遭。”關羽也及時跟進道:“我大哥乃漢室宗親,是當今陛下的皇叔,更是真心為國民的天命所歸之人。”
趙雲沒開口說什麽,只是對太史慈笑了笑。趙雲算是這群人中與太史慈最熟,友情最深之人。有並肩戰呂布,一起退呂布的戰友情,笑一笑就夠了。
武安國與太史慈同屬孔融,兩人關系也僅僅是同僚。故武安國沒說什麽,武安國卻若有所思。當然,武安國不說,誰也不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我不發表意見,反正我不覺得虧。”華雄傻傻一笑,雙手搖了搖說:“有兄弟,有目標,人生才有意義。”
太史慈看了眾人一眼,略有點無奈地說:“大丈夫立世,無信而不立。孔大人之恩應報,我還與同郡的劉大人有約,如之奈何?”
太史慈與揚州牧劉繇是同郡人。太史慈之前是一小官吏,曾犯事而受過劉繇照拂,太史慈就承諾過日後必為其效力。至於報孔融之恩是眾所周知的事。
“信守諾言,應該!子義的意思是討董之後就去揚州?”趙雲忍不住點了個讚。趙雲本身就是個忠義無雙,信守承諾的人,自然對太史慈深有好感,也對於太史慈沒有答應投靠劉備並不反感,反而是支持太史慈的行為。
“對!回去稟過孔大人後就去揚州。 ”太史慈對趙雲幾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劉侯爺是個好主公,更是明主。”
在場幾個人都知道,討董聯盟已名存實亡,一眾諸侯進了洛陽後,半點也不提出兵長安,繼續征討董卓之事。也就是說討董之戰目前就告一段落。
“子義,如果在揚州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麽記得我們一群兄弟在等你。”趙雲也算是娓婉地邀請太史慈入夥。
“記得,肯定記得!我們還是先議如何將這百萬之眾帶回洛陽吧!”太史慈生怕趙雲等再勸說,太史慈都有點拿不準自己會不會變卦。嗯,這叫想多了,此刻能答應投奔劉備,太史慈就不是太史慈。
關羽哥幾個無不是忠義之人,自然不會強人所難,讓太史慈背信棄義,而是自覺略過太史慈這一節,討論起如何帶百萬之眾回洛陽。
俗雲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還是很有道理的。六個絕世猛將,經過一通商議,也多少得出了一個結果,看樣子還能行得通。我的三國有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