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唐第一奶爸》第136章:外戚專權
  麴智盛來大唐,甚至來長安城外,朝廷怎麽可能不知道。

  數百名百騎司的人就藏在人群中,時刻關注著場面上的一切。

  他的咆哮起到了作用,原本嘈雜的場面頓時鴉雀無聲,剛才出言譏諷的青年心裡也是咯噔一下,小聲嘀咕道:

  “麴智盛?我記得高昌的新任國王好似就叫麴智盛!”

  他的聲音不大,可在場的人卻是一字不落,聽的清清楚楚。

  聞言,原本簇擁在一起,摩肩接踵看好戲的人已經一哄而散。

  雖然高昌已經亡國了,被回鶻人徹底趕出了高昌,可如今卻也籍著大唐的需求,殘存了下來。

  看熱鬧的百姓一哄而散,剛才還當街開堂設府的裴寂和李綱兩人也是不見了蹤影。

  而此時的朝堂上卻是在討論著韓琦回來的事情。

  “嶺南的局勢剛有起色,若是這麽快就回來,怕是人心難定!”

  杜如晦如此說道,眾人也是不禁在心裡嘀咕:“感情這丟的不是你兒子!”

  可雖然心裡這麽想,話到了嘴邊卻成了另一種說法。

  “豫章公主已有身孕,尚且需要人照顧,更何況……”

  虞國公溫彥博神色擔憂的說道,這分明就是話裡有話。

  回顧前朝歷史,不難看出,北魏統一了北方,皇權又恢復了實質性內容,為避免外戚與宦官專權,實行了“立子殺母”制度,這項制度本為漢武帝劉徹首創,其目的就是“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後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但還是前期出現了馮太后,並且謀殺了獻文帝,只不過此太后非彼太后,她雖然也有身為太師的兄弟馮熙,卻沒有出現皇權外移的傾向,完全是自己親自出馬直接問政,在她病死後,權力順利地交接到孝文帝手中,可謂有驚無險。而後期出現的靈太后掌權,卻又重演了東漢的歷史,這位太后生活腐敗淫亂,私生活極不檢點。同時放任臣下貪汙不法,宦官劉騰等趁機專擅朝政,搞得北魏上下烏煙瘴氣,猶如一盤散沙。

  適逢亂世,統治者最大的敵人不僅僅是外戚與宦官,更可怕的是擁有武裝力量的權臣,前者尚可苟延殘喘,後者則導致亡國滅族,北魏一分為二和被取而代之就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有些誇大,甚至有欲加之罪的意思,可這就更是把韓琦推在了風口浪尖上。

  至於到了北魏末年,權力轉到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爾朱榮手中,但爾朱榮因過於野蠻專橫,做大將有余,作權臣則不夠資格,而從起義軍中投降北魏的高歡、宇文泰兩派勢力逐漸強大。高歡立元善見為東魏孝靜帝,把都城遷往鄴城,宇文泰則在長安立南陽王元寶矩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隨後,高歡的兒子高洋於550年廢掉東魏孝靜帝,建立齊朝,史稱北齊,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奪取西魏皇位,自稱天王,建立北周。

  再對比韓琦,此時所擁有的軍隊已經由一個折衝府擴大了十倍不止。

  時光如梭,不舍晝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說起宇文泰和楊忠的時代隨著兩位前後辭世已然時過境遷,剩下的就是宇文泰的子孫和楊忠的兒子之間的糾葛了。家賊難防,外戚奪權。

  說起來楊堅的外戚權臣之路,並不像歷代前輩那樣氣勢如虹,而是如履薄冰、舉步維艱。因為楊堅不是憑著真槍真刀建立的功勳,

所謂“樹大招風”,他的升遷自然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嫉恨,以致屢遭不測,險些小命不保。  北周初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專權,他先是看中楊家的影響力,極力拉攏楊氏父子,暗示事成後共享榮華富貴。

  但楊忠楊堅父子充分認識到此人雖性寬和而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其政治前途不會長久,因此奉行“兩姑之間難為婦”的原則,在皇帝與權臣間嚴守中立。

  宇文護見拉攏不成,惱羞成怒,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楊忠的老部下時任柱國的侯伏侯龍恩及其大將軍萬壽兄弟求情而沒有得逞。

  公元573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親政,由於楊堅立場堅定,沒有與奸臣同流合汙,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政變後的第二年,楊堅的大女兒還被聘為太子妃,楊堅一下子成為了未來的國丈,真正升格到了外戚的地位。

  位高權重,政治風險自然也大了,而楊堅倒霉就倒霉在自己的長相上了,隋朝文人李德林在《天命論》中這樣形容隋文帝:“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

  不過韓琦的長相,可從來沒有人這麽評價過,若是真的這般說了,也就離死不遠了。

  至於楊堅的成功,是屬於長於隱藏自己和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歷經三朝的楊堅早已經厭煩了伴君如伴虎的歲月,早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時候的北周,論資歷、門第和威望,楊堅都已經是首當其衝了。

  而北周政權本來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關西漢族士人的力量。楊堅出自弘農楊氏,世襲貴胄,出身尊貴,是士族中的高門,自己的宗兵私人武裝就多至3000人。早在楊堅在做定州總管的時候,好友龐晃就曾向他建議,“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楊堅握著龐晃的手晃了又晃說:“時機還不成熟”。楊堅一面韜光養晦,待機而動,以免多方網羅人才,擴充勢力,暗地裡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政治集團,劉昉、鄭譯、高熲、李德林等便是他重要的得力乾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