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了宋代後,雖然科技水平低下,但張林依舊發現很多後世的技術都能夠在這個時代以簡陋的方式實現。
比如劃時代的燧發火槍,比如開花彈和沒良心炮,比如原始版本的迫擊炮,雖然爆炸效果遠不如後世化學火藥那般強勁,但依舊威力不俗。
至於火槍使用的子彈材料,從科學的角度講,鉛彈比之鐵彈和鋼彈更為輕,較為適合眼下的槍管。只是與宋朝廷進行內戰勢在必行,張林下不了對自己同胞們使用鉛彈的決心。
算了,等將來攻略北地和國境之外再換好了。
至於後世那種擊發式的尖頭子彈,軍器監一直沒能解決化學火藥問題,而二次點火讓得子彈生產成本提高了三倍有余,而且實驗中經常出現故障,有三名試槍員被崩裂的槍管給炸傷了。
張林也只能被迫下令撤銷了子彈進一步研究的計劃,讓軍器監調派人手全力攻克新式化學火藥的問題。
繼前面在民間找到了硫酸後,軍器監隻實驗了幾十次,就誤打誤撞地用提取硫酸的相同方式從硝石中提取出了高濃度硝酸。張林依稀記得這種在密封條件下加熱固體分解的方法叫作乾餾,於是直接將其命名為乾餾法。
只是這般提取硝酸的產量卻很小,想要加大產量,則需要給軍器監培養足夠多的操作人工。
但製出硝酸不是張某人的目的,他想要的後世的化學火藥。
他絞盡腦汁地只能想起來化學火藥肯定跟硝化棉、硝化甘油什麽的有關系,硝化棉很容易解決,但甘油這種東西他是真正想不起來是什麽。
有時候坐在便桶上解大手,他都在苦思冥想硝化甘油到底是什麽玩意,只可惜沒人來給他提示。有些記憶,只要一丁點兒的提示他就能回憶起來許多。
雖然製作出了硝化棉,但這玩意實在是缺乏安全性,比之黑火藥更危險,動不動就自燃爆炸,炸傷了許多研究師傅。
若不能想辦法穩定住這玩意的易燃易爆性,則根本無法用於製作火藥,這也是軍器監火藥作坊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
其次,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為了民用,玻璃的研發也迫在眉睫。
張林知道宋代絕對有發明出玻璃的條件,很多小說主角不都是這麽乾的麽,他們都能搞出來,難道自己搞不出來?
現下,玻璃製品其實不是稀罕物,不過大多是有色玻璃,稱之為琉璃。琉璃這玩意自古有之,青銅器時代就能造了。
尤其是前代唐朝,不但自己做有色琉璃,從西域國流入進來的精美琉璃器皿也大受上層貴族們的喜愛。
唐朝都可以做出玻璃舍利瓶那種較為透明的玻璃了,相信無色玻璃的研發進度不會太慢,至少張林是這麽覺得的。
他依稀記得玻璃是由石灰石在瓦窯裡燒出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其他氧化物,有色玻璃則是混入了少量金屬成分。這些都是後世高中課本上死記爛背的知識,感謝化學老師當初隔日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辛苦。
這個時代,常有不法分子利用玻璃魚目混珠地招搖撞騙,張林四下派人搜集此類工匠,讓他們按照現有的技術燒石英製作無色玻璃。
對於這些匠人們來說,主公的要求就是燒製一種無色透明的瓷器而已,幾百年前就有人曾無意中製作出來過,其中有個叫邵路的匠人就會燒這種琉璃瓷器的野法門。
但是他燒出來的透明玻璃其中氣泡太多,而且色度不純,遠遠達不到主公的期望。
張林直接來到燒窯作坊對他們道:“我不管你們用什麽方法,
反正必須要把石英、石灰、鹼這些東西混在一起燒製。也許還要用到其他的材料,你們給我大膽的試,幾十次不行就百次,百次不行就千次,一定要給我做出無色透明玻璃來。尤其是,我不想在裡面看到有氣泡!”匠人們小聲抱怨道:“只是這氣泡著實難以處理。”
“蠢!用吹啊!”張林下意識地喝出一句,忽然摸摸腦袋。
咦?好像後世是有吹玻璃這個說法吧,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
“你們用吹的試試,上嘴吹,用竹管吹,鋼管吹,不管什麽吹法,給我去試。哪個小組做出來了,重賞黃金百兩!”
匠人們一聽到如此重賞,紛紛提足乾勁地來了精神。
這些人都是張林親自招募來的,燒製方法也是他提供,專利當然要掛在他張某人名下,匠人們無非是打個下手。
就比如後世的科學實驗室,掌握技術理論的教授才是核心功臣,而實驗狗最多掛個論文署名、拿些外快獎勵罷了。
其實不怪張某人如此性急地研發玻璃,而是因為這時代的大多大家庭中都使用銅製鏡子,若能研發出透明無色玻璃,從民間回收銅鏡就是一大筆的財政收入。
再者,琉璃製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百姓們用不起,貴族們都當是奢飾品消費,張林迫切地要為國庫創收,開展新貨幣政策, 為金本製打下基礎,那就必須想盡辦法地從四面八方積蓄金銀。
什麽最賺錢?
那就是能大規模普及民間,傾銷海內外的東西最賺錢。
繼“劉氏紡紗機”出現後,新型織布機的研發一日千裡,這些技術說白了都是一法通萬法通,有些先進機械早都在民間家庭中應用了,只是沒有得到大規模普及而已。
在墨師公會和《民知報》的宣傳和鼓勵下,許多能大幅度提升生產力的技術機械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讓張林都有些不敢相信這個時代人的創造力居然如此強大。
尤其是民間技術,一些家庭敝帚自珍地把無意中搗鼓出來的技術藏在家裡自己使用,生怕被別人發現或者被朝廷搶了去。但自從獎勵機制實行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珍藏技術往外賣。
畢竟,白花花的銀子和黃燦燦的金子,足夠一家人幾輩子榮華富貴地吃穿用度,珍藏的技術再牛逼也只能混個小康生活水平罷了。
就比如一個泥腿子老農發明的一種鐮刀收割器,別人是用手抓麥子用鐮刀割,而這人卻異想天開地用木條設計出掃帚式的收割器械,一人足以抵得上五個人的勞動力,而且製作結構非常的簡單!
就如此簡單的一把“掃帚鐮”被墨師公會收錄後拍賣出了三千八百貫錢的高價,按照宋代的物價和生活水平,這個老農一家七口人可以舒舒服服地過完下輩子了。
如此的例子舉不勝舉,每一天都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在墨師公會裡出現,也有很多底層百姓因此大發橫財,一輩子吃喝不愁。